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皮瓣边缘切口和皮瓣正中切口修薄术的优缺点,为皮瓣整形术选择较佳的术式切口提供参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7年5月,共收治90例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后术区较臃肿的患者。其中,采用皮瓣边缘切口修薄术65例:下腹部皮瓣13例,背阔肌皮瓣2例,股前外侧皮瓣45例,小腿穿支皮瓣5例;皮瓣面积为5 cm×4 cm~36 cm×18 cm。采用皮瓣正中切口修薄术25例:下腹部皮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18例,小腿穿支皮瓣3例;皮瓣面积为5 cm×3 cm~17 cm×9 cm。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皮瓣修薄效果、血供影响、感觉恢复、增加瘢痕、伤口愈合的差异。结果两种术式术后皮瓣外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4例采用皮瓣边缘切口修薄术后,出现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随访3~2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及色泽均良好,与深层组织无粘连,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但皮瓣面积大于10 cm×10 cm,整形后的皮瓣感觉恢复较差,2PD均未恢复。除去大面积皮瓣后,两种术式的皮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皮瓣边缘切口和皮瓣正中切口修薄术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术式切口时应根据皮瓣的臃肿程度、修复部位及皮瓣的血运情况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
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术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探索晚期下肢淋巴水肿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病变组织切除皮肤回植方式治疗晚期下肢淋巴水肿.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外形较术前明显变细,功能恢复良好,5例患者中有4例首次植皮成活90%,外形功能恢复比较理想,1例首次植皮成活较差,再次植皮修复,功能恢复,但外观不理想.结论:对严重的晚期淋巴水肿患者,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次全厚皮肤回植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携带淋巴结的组织瓣移植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 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采用携带淋巴结的组织瓣移植治疗Ⅱ~Ⅲ期下肢淋巴水肿5例,皮瓣大小(10~30)cm×(4~9)cm,受区选择患肢小腿区,受区血管为胫前动脉及伴行静脉,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1例皮瓣术后部分坏死,予以换药对症治疗后,创面瘢痕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四肢淋巴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18例难治性,巨型象皮肿病人,根据年龄,体质以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植皮,皮瓣下病变组织切除以及梭形病变组织除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畸形,巨大的患肢明显缩小,肢体功能改善,效果显著。随访6-26个月,疗效稳定。结论 切除病变组织治疗重型四肢淋巴水肿,疗效确切。手术方式依病人具体情况而定。术后患肢坚持使用弹力绷带是巩固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逆行排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及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8例.结果 术后28例中2例出现皮瓣远端坏死,2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抗感染和植皮后创面愈合,其余均成活,创面一期修复,骨、肌腱、钢板得以覆盖,成功率为92.9%.术后2年随访12例,根据Swanson等制定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疗效评定方法评定,感觉恢复至S43例,S3 7例,S2 2例;足踝功能恢复较好,可负重,无慢性溃疡发生,排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岛状皮瓣外形均比较满意,背阔肌皮瓣外形较为臃肿,分两次行修薄术后,外形基本满意.结论 根据缺损的部位及大小选用上述三种皮瓣来修复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应用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6例应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在皮瓣切取的同时行一期修薄术.结果 25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有3 cm×2 cm大小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20例经12 ~ 45个月随访,皮瓣外形及质地良好,两点分辨觉达到9~ 12 mm,平均10.6 mm,能满足穿鞋及行走的要求,不需二期皮瓣修薄.结论 一期修薄的游离穿支皮瓣,能满足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特殊要求,手术一次完成,既节省费用,又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采用手法淋巴引流治疗慢性淋巴水肿的新方法.方法 50例慢性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接受了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对体表(包括躯干和肢体)淋巴系统沿淋巴回流方向和途径做轻柔的按压和按摩.50例中原发性淋巴水肿29例,继发性21例;下肢患病42例,上肢患病8例.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组织水肿和测量肢体周径检验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1~2个疗程的治疗,50例患病肢体的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表现为患肢组织水肿程度显著减轻(P<0.05)和患肢周径的显著缩小(P<0.05).肢体周径与组织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检验表明两者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rs=0.774,P<0.01).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治疗的有效地促进滞留组织淋巴水肿的回流,减轻肢体的肿胀,改善患肢的外形,是治疗慢性淋巴水肿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脱套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对13例(31指)多手指皮肤脱套伤患者,采用急诊手术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择期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毁损。皮瓣移植术后3~4个月行分指术、皮瓣修薄整形术。结果 13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随访6~14个月,11例(26指)受区皮瓣质柔软,外形较好,屈伸活动正常;2例(5指)皮瓣显臃肿,行整形修薄术后外形得到改善,患者对皮瓣外形较满意。术后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无明显挛缩。结论采用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多手指皮肤脱套伤,患手功能及外形恢复均较满意,是治疗多手指皮肤脱套伤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手术治疗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治疗21例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根据瘤体的部位、侵犯程度和局部解剖等情况,采用直接手术切除部分瘤体皮瓣修复、完整切除瘤体植皮修复、扩张器治疗逐步切除瘤体、介入栓塞主要营养动脉后切除瘤体等方法治疗。结果直接手术切除部分瘤体10例,均行皮瓣修复创面;直接手术完整切除瘤体4例,均行植皮修复;扩张器治疗切除头部瘤体1例;介入栓塞主要营养动脉后切除瘤体6例。17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4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术后局部外形明显改善,肢体功能得以保留并有所提高。结论 手术治疗巨大神经纤维瘤能有效减轻瘤体负荷,改善外形和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合适的患者应用扩张器治疗和术前进行营养动脉栓塞能提高手术效果,保障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 Lymph 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5 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 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 Decongestive 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 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颈浅动脉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溃疡11例。溃疡发生距放疗平均13.4年,面积1 cm×2 cm~3 cm×7 cm,广泛纤维化。术前取材病理检查,清创宽度包括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控制深度,避免损伤颈部大血管。清创后创面大小6 cm×9 cm~8 cm×13 cm。以肩峰水平脊柱旁4~5 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术前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的颈浅动脉筋膜皮支血管走行方向为长轴设计皮瓣,旋转点到皮瓣近侧缘的距离大于其到创面近侧缘距离约2 cm,皮瓣大小超出创面大小约2 cm。分离出蒂部血管后顺行切取皮瓣,转移到颈部修复放射性溃疡切除后缺损。供区边缘适当游离2~3 cm,如缝合张力较小可行真皮层远位减张直接缝合,如张力较大则采用部分缝合,缩小创面后以中厚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患者术后情况。结果本组11例患者的溃疡组织病理检查均提示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并小灶状钙化,局部区域坏死,间质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慢性炎性细胞并少量中性粒细胞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排除肿瘤复发。11例患者中4例行供瓣区预扩张,其余7例均为皮瓣一期切取后转移,皮瓣大小8 cm×11 cm~10 cm×15 cm。8例采用颈肩胛皮瓣修复,3例采用颈背皮瓣修复。供瓣区8例真皮层远位减张后直接缝合,3例缩小创面后中厚皮片移植修复。其中10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通过创面换药和二期植皮后痊愈。随访6~24个月,溃疡无复发。所有患者放射性溃疡均得到有效修复,术区外观、功能良好。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颈浅动脉皮瓣靠近颈部、血运丰富、解剖恒定、供区隐蔽,是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足跟部开放损伤的效果。方法 36例足跟部开放损伤患儿均一期清创,其中8例踝关节脱位复位克氏针固定;均行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创面。二期手术根据创面位置2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1例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覆盖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 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4例皮瓣与创面边缘延迟愈合。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36例均获随访,时间2~26个月。皮瓣血运均良好,色泽接近正常,但皮瓣感觉差。按Amer-Lindholm评定方法:优22例,良9例,差5例,优良率86.1%。结论儿童足跟部开放损伤根据病情选择下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Sacral ulcers usually are caused by pressure leading to pathologic changes in the layers of tissue extending from the skin to the bone. This type of ulcer occurs most commonly in paraplegic or unconscious patients. In a series of 25 patients with sacral pressure sores studied during a one year period of time, the initial management consisted of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ith excision of the ulcer and daily dressing changes. The results with this method of treatment were satisfactory in ten cases and unsatisfactory in 15 cases. The 15 cases in which the results were unsatisfactory then underwent treatment with operative methods including excision of the ulcer and primary closure, myocutaneous flaps, skin grafting, and transcutaneous skin flaps. In six of ten cases in which a myocutaneous flap was used, the wounds healed satisfactorily. In four cases an infection occurred; in three of these cases the wound healed after infection control, while skin grafting was required for the fourth patient. Overall, the postoperative results with the use of a myocutaneous flap were satisfactory, and the results also were good at follow-up.  相似文献   

14.
胸壁放射性溃疡的修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明  张克勤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66-1267,I0007
目的:探讨胸壁放射性溃疡修复的治疗手段。方法:采用创面扩大切除,背阔肌肌皮瓣或局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供区植皮术。结果:15例胸壁放射性溃疡采用该法治疗,12例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边缘与创面愈合欠佳,少量渗出,经多次换药,创面愈合;1例采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转移修复,皮瓣部分坏死,二次手术采用局部延迟皮瓣转移修复治愈。结论:该法安全,对大创面的修复效果可靠,为一种修复胸壁放射性溃疡的积极有效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老年足跟部皮肤癌肿切除后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2年7月,对15例老年足跟部皮肤癌切除后缺损创面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结果15例皮瓣中,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1例皮瓣下积液,经换药、引流,加压包扎后愈合;其余13例皮瓣均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修复后的足跟部外形及功能良好。根据章鸣等综合评价体系,优良率为82.6%。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可有效地修复老年足跟部皮肤癌切除后的缺损创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蒂部减张皮瓣处理方法对远端蒂皮瓣成活及外观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2月,采用蒂部减张皮瓣的方法利用远端蒂皮瓣移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男19例,女8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4例,机器绞伤9例,外科感染3例,肿瘤切除后1例。缺损部位:胫骨下段7例,踝关节12例,足部5例,手掌2例,手背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1~19 h,平均10 h。创面范围5.2 cm×3.8 cm~14.0 cm×5.8 cm。远端蒂皮瓣切取范围5.5 cm×4.5 cm~14.5 cm×6.5 cm。供区直接缝合6例,游离植皮21例。结果术后蒂部减张皮瓣均顺利成活。3例术后7 d远端蒂皮瓣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1例行游离植皮,2例切除坏死皮缘后直接缝合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2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皮瓣质地、外观均良好。结论应用蒂部减张皮瓣可促进远端蒂皮瓣成活,并改善修复后外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10年4月,应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移位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52岁。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压伤5例。10例为伤后1~6 h入院,平均3 h;6例伤后于外院行胫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创面严重感染,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6~14 d,平均10 d。创面范围13 cm×7 cm~20 cm×13 cm。皮瓣切取范围16 cm×10 cm~23 cm×15 cm。供区取中厚皮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5~7 d 2例皮瓣发生感染,经换药1周后愈合;其余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3个月,平均18个月。患肢皮瓣外形稍臃肿,色泽、质地满意。骨折均于术后8~10个月愈合。结论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皮瓣、肌皮瓣可有效修复小腿中上段胫骨外露创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增生型微静脉畸形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收集的12例增生型微静脉畸形患者病例资料,年龄42-73岁,平均为56岁,病变均位于头面部,采用病变组织切除植皮和(或)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法,其中8例为选择性部分切除,4例为完全切除。结果:12例全部成功,2例植皮术后部分坏死,经定期换药处理后二期植皮修复创面。术后随访6-12个月,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改善基本满意。结论:增生型微静脉畸形侵及层次较浅,术中出血易于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低,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