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Wells评分≥3分的57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1周行下肢床旁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及静脉造影.以静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超声检查、D-二聚体检测以及二者联合检测的结果,计算并比较3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诊断静脉血栓的灵敏度(97.7%)、准确度(91.2%)和阴性预测值(90.9%)高于单独超声检查和单独D-二聚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3种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超声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D-二聚体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阴性预测值,从而为临床早期治疗静脉血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检测血浆D-二聚体在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8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对D-二聚体在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进行评价。结果:Liatest法检测D-二聚体对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为98.3%;观察了2例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前到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变化,1例为骨折患者,诊断深静脉血栓前1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26μg/mL,诊断时为1.92μg/mL;1例为心功能不全,诊断深静脉血栓前2d血浆D-二聚体含量为1.44μg/mL,前1d为2.04μg/mL,诊断时为2.28μg/mL。结论:Liatest法可作为排除诊断深静脉血栓的首选实验室筛选试验,在有易患深静脉血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逐渐升高有可能作为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弹性成像联合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20例疑似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行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以下肢静脉造影作为金标准,探讨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联合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20例患者中经金标准57例确诊为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3例排除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57例确诊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D-D水平高于63例排除者(P<0.05);高频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D-二聚体诊断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94.74%,特异度87.30%,准确率90.83%,高于单独进行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84.21%、84.13%、84.17%及单独进行高频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71.93%、68.25%、7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弹性成像联合D-二聚体检测诊断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灵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率更高,二者联合应用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水平D-二聚体(DD)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DD≥2 000ng/mL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下肢血管超声及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当DD≥2 000ng/mL时,妇科疾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比例为23.3%。恶性肿瘤晚期、术后卧床2d及中期妊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结论 DD明显升高有助于血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但由于干扰因素影响,临床上需重点监管血栓形成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床旁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9例重症监护室行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血浆D-二聚体水平以及彩超检查结果,计算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截断值,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床旁彩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效能。结果:床旁彩超诊断无血栓组39例,血栓组30例,男女比例分别为26∶13和15∶15,平均年龄分别为(63.7±13.8)岁和(65.9±12.6)岁,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6(0.91,6.22)mg/L和6.72(3.33,13.24) mg/L(P0.05)。血浆D-二聚体截断值为4.54 mg/L,其对应的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69.2%,阳性预测值为60.6%,阴性预测值为72.2%,诊断准确率为68.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于4.54 mg/L可作为临床医师申请床旁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的参考依据,从而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凝血指标检测在脑卒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观察1组,40例),出血性脑卒中组(观察2组,20例),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采用凝血仪对D-D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的D-D和FIB水平明显升高,APTT明显延长,AT-Ⅲ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D、APTT、FIB与脑卒中发生呈正相关(r分别为0.422、0.138、0.171,P0.05)。结论在脑卒中的诊断中D-D、APTT、FIB检测具有诊断价值,尤以D-D的临床意义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二聚体测定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监测效能。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贵州航天医院下肢深部静脉血栓住院患者81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3、5、7、14及20d空腹采集上述人群枸橼酸钠抗凝血1.8mL,运用法国MINI-VIDAS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以确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下肢深部静脉栓塞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判断效能。结果81例下肢深部静脉栓塞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水平均值为(1 450±136)μg/L,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均值为(168±10.4)μ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上升,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3d;治疗7d后D-二聚体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14d后降至溶栓前状态,20d后回归正常范围。结论 D-二聚体对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疾病有较高诊断效能,动态观测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的疗效评价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D-二聚体在偏瘫患者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6月到2021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82例偏瘫患者行常规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D-二聚体检测。根据上述超声诊断分为两组,A组: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B组:下肢深静脉主干血栓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比较病例检出人数、D-二聚体阳性。A组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根据单侧病变、双侧病变分成两组。a组:单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1例);b组:双侧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0例)。比较D-二聚体水平、超声结果。结果:A组病例疾病检出率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D-二聚体阳性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D-二聚体检测结果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股总静脉(CFV)、大隐静脉(GSV)、股深静脉(DFV)、股浅静脉(SFV)内径均比a组患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D-二聚体检测在偏瘫患者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均有一定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选择于我院妇产科诊治的患者390例。其中双胎妊娠的孕妇20例分为双胎组;单胎孕妇250例分为单胎组;非怀孕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的双下肢静脉进行检查,对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和症状积分。结果双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单胎组和对照组的高(P0.05);单胎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的高(P0.05);对照组无1例有DVT形成,而双胎组的DVT发生率为5.0%,比单胎组的1.2%高(P0.05);双胎组的DVT症状积分也比单胎组的高(P0.05)。检测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于了解其机体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有较好反映作用,对于增高幅度大的孕妇可以提示妇产科医师注意做好预防措施,值得在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适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D-二聚体诊断决定限,评价该决定限对VTE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就诊患者237例及体检健康者236例,定期检测D-二聚体,比较不同年龄及疾病人群D-二聚体水平,用ROC曲线分析不同人群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结果≥60岁VTE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9.69μg/m 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3%和53.8%,60岁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3.64μg/m L,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43.3%。结论建立了适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的决定限,可进一步提高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症状将121例ICU重症患者分为A组102例和B组19例,使用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检查.结果 A组102例患者中,检出深静脉血栓9例,均位于小腿肌间静脉.经临床抗凝治疗1周后,所有血管完全通畅.B组19例患者中,检出深静脉血栓17例.经溶栓、抗凝治疗1周~1个月后复查,其中4例血管完全通畅,9例部分再通,3条无明显变化,1例有加重.结论 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并能有效评价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评价血栓形成前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375例下肢骨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患者手术前后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径,血栓累及部位、范围及血栓的特殊表现,观察管腔内血流是否充盈、充盈的血流走行是否迂曲。分析性别、年龄、体重、骨折类型及部位对血栓产生的影响。随访6个月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结果检出静脉血栓患者114例,超声检出率为30.4%,手术前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腿内静脉易发生血栓;检出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无性别差异;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高,足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时间、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血D-二聚体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胫后静脉及以上各段静脉血栓、血栓粗大及血栓浮动是引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解剖部位及血流特征,预测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综合治疗,并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患肢护理、下腔静脉滤器的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20例,有效10例,无病例发生肺栓塞。结论及早的治疗,及时的观察诊断,强而有效的护理,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胎儿肢体畸形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表面成像及透明成像方法,对15例产前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发现或疑为胎儿肢体畸形的病例,进行三维超声成像检查,比较二维、三维图像提供畸形的部位及细节的准确性。结果15例均能进行三维扫查,并得出表面或最大透明图像,经产后证实二维超声对病变部位及细节判断准确者分别为12例(80.0%)和10例(66.7%)。而三维超声判断准确者分别为14例(93.3%)和13例(86.7%)。1例胎儿并指畸形二维、三维均漏诊。结论三维超声表面成像方式能够反映肢体畸形的外貌特征,采用最大透明成像方式,能够了解畸形肢体的骨骼数量和形态改变。三维超声对胎儿肢体发育异常的病变部位及细节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是二维超声的重要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系统(ABVS)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对539例临床疑诊下肢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应用ABVS采集容积数据,其次分别由2位超声医师同时双盲进行容积数据阅片及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Hand-held ultrasonography,HHUS)检查,ABVS检出所有病灶均由HHUS二次复诊以确诊,最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①539例患者中HHUS初次诊断68例(共112侧患肢、122处病灶),ABVS初次诊断86例(共141侧患肢、172处病灶).②ABVS补充及纠正HHUS初次诊断17例(共27侧患肢、42处病灶),占19.4%(27/139).HHUS及ABVS检出率分别为10.4%(112/1 078)和12.9%(139/1 078),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③ABVS与HHUS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的检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ABVS能够多平面显示小腿后肌群,尤其在冠状面能够直观显示病灶,可提高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检出率,特别是多发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8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86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研究组术前、术后第3~5天和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静脉血管情况。分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检出准确率,并对比两组人群的血管超声所示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的静脉直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中152例术后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总发生率为17.5%,均为无症状性DVT。其中发生于手术同侧的DVT为138例,双侧14例,周边型110例,中心型22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中,26例检出周边型下肢血栓。研究组DVT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的下肢静脉直径对比显示,研究组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取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且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判断疾病状况,为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在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静脉造影术和多普勒超声是以往临床常用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SCT的临床普及,CT静脉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本文就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局部置管溶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术前经健侧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在超声定位和引导下,穿刺患侧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24~48 h后超声监测.结果 超声定位下穿刺针均顺利进入腘静脉;超声引导下溶栓导管均被置入血栓合适位置,38例超声引导全部成功.治疗过程中,根据血栓消融情况,4例在超声引导下调整了溶栓导管位置.经过2~7 d溶栓治疗后行超声检查,33例基本治愈,4例好转,1例无效.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和肺栓塞.结论 超声检查在急性下肢DVT患者局部置管溶栓术前诊断、术中引导、术后指导用药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的263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VT形成与腹部疾病的关系.结果经腹部超声扫查发现并经其他方法证实腹部疾病为DVT可能致病病因者38例,占全部病例的14.4%,其中恶性肿瘤24例,占全部病例的9.2%,与临床相关的其他疾病14例,占全部病例的5.2%.结论对下肢DVT患者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对发现DVT的腹部病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