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供体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作用,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实验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B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予口服环孢素,C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组在C组的基础上术中同期行DA大鼠脾组织移植。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与其他各组相比,D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D组血清ALT、AST、TBIL较A组显著降低,与B、C组相近;B、C、D组IL-2、IFN-γ均升高,但低于A组(P<0.05);、而IL-4和IL-10高于A组(P<0.05),B、C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A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D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30d后D组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各组(P<0.05)。结论 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能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背景: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 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大黄素1.5 mg/(kg?d)。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 < 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 < 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 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 < 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 (P < 0.05)。 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 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 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 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 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 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 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 min,供肝修整时间(7±3) min,受体手术时间(35.0± 7.3) min,无肝期为(13.0±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 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 d,中位生存时间为21 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5.
背景: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物功能和存活的最大障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尤为困难。 目的:探讨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以及他克莫司对它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5-03在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普通外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胃肠外科实验室、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电子显微镜中心为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和Wistar大鼠各72只。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施行异位小肠移植。 方法:实施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按照不同品系的组合将移植大鼠分为4组(n=18):非手术对照组,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不实施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将Wistar大鼠的小肠移植给同品系的Wistar大鼠;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异基因移植他克莫司治疗组,将SD大鼠的小肠移植给Wistar大鼠,移植后0~7 d肌肉注射他克莫司,1 mg/(kg•d)。移植后3,5,7 d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切取移植肠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移植肠RANTES的表达进行连续定量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移植肠的组织病理学改变。②不同时间点移植物内RANTES阳性细胞的表达变化。③他克莫司对异基因移植大鼠移植肠RANTES表达的抑制作用。 结果:72只受体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后3,5,7 d移植肠符合轻、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标准;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和同基因移植对照组大鼠在观察期内未发现明显排斥反应征象。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大鼠的移植肠RANTES表达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 0.01),其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呈正相关;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移植肠RANTES的表达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 < 0.01)。 结论:RANTES阳性细胞在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动态检测移植肠RANTES的表达变化,可能成为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热休克蛋白是生物体在不利环境因素刺激下应激合成的一种特殊蛋白质,热休克蛋白70参与移植免疫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选用健康恒河猴采用改良二袖套+肝动脉重建的方法进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6例,移植后受体分为急性排斥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急性排斥组围手术期不行免疫抑制治疗,对照组围手术期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 h 4个时间点取移植后肝脏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判断排斥反应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热休克蛋白70表达情况。 结论与结论:肝移植后72 h时段内急性排斥组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ff分级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从移植后开始至移植后72 h两组移植肝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热休克蛋白70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急性排斥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未使用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恒河猴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在移植后72 h内即可明显观察到,热休克蛋白70在移植肝组织中表达水平也随着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对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具有较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背景: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移植后胆病是制约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冷保存肝移植模型,探讨冷保存对肝移植后肝脏胆管的影响。 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组内随机配对的原则,体质量相对较轻的大鼠做为供体,供肝置于4 ℃ UW液中分别保存2,8,16 h后行原位肝移植。在“两套袖法”基础上,以“支架法”建立动脉化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供受体肝总动脉采用改良“支架法”进行端端吻合,重建肝动脉血供。记录移植手术时间及移植成功率,并分别于移植后3,7 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同时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实验共完成55例次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3%。冷保存2,8,16 h组术后7 d存活率分别为100%(9/9),83%(10/12),73%(8/11)。随着冷保存时间的延长,肝功能及肝内胆管损伤加重,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中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既有较高的手术存活率又有严重的胆管损伤,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分别于移植后3,7d检测血清转氨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及组织病理分析。 结果:冷保存时间延长导致胆道功能严重损伤,胆管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供肝冷保存16 h大鼠肝移植模型是研究冷保存对肝移植胆管病影响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通过局部给药系统实现对移植器官的选择性免疫抑制,是避免全身性用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这一特性,将肾上腺(或肾上腺种植体)作为移植器官局部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有望避免全身性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所带来的并发症。 目的:建立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模型,观察肾上腺种植体对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5/2008-10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作为供体,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50只作为受体。 方法: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饲养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只。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在成功制备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模型的基础上,再行同种异体肝移植;单纯肝移植组仅行同种异体肝移植。2组肝移植后均未用任何免疫抑制剂。 主要观察指标:观察肝移植后受体鼠存活时间,检测肝移植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肝及肾上腺种植体的形态学变化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皮质醇、总胆红素浓度变化。 结果: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7周,肾上腺种植体恢复内分泌功能,肝移植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种植体生长良好。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大鼠中位生存期超过30 d,较单纯肝移植组中位生存期12 d明显延长。2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肝移植后第7天,单纯肝移植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总胆红素浓度均显著高于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P ≤ 0.05)。肾上腺大网膜自体种植后肝移植组肝脏病理改变表现为Williams 0级,单纯肝移植组移植后第3天即表现出轻度排斥反应改变,第7天病理变化明显加重,达到Williams 3级。 结论:大网膜上种植成活并恢复内分泌功能的肾上腺种植体在移植后早期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肝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时,肝细胞被浸润的T淋巴细胞破坏,肝细胞减少,肝功能进行性恶化。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的: 观察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对大鼠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2-05/2004-05在中国医科大学器官移植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纯系大鼠制作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24只供体为雄性ACI大鼠(RT1a),24只受体为雄性LEW大鼠(RT1l)。 方法: 大鼠肝移植采用改良的两袖套法进行原位移植。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未作处理;受体血经阴茎静脉输入组于移植前7 d将受体血1 mL经阴茎静脉输入供体;非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于移植前7 d将非受体大鼠(BN大鼠)血1 mL经门静脉输入供体;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于移植前7 d将受体血1 mL经门静脉输入供体。 主要观察指标:肝移植后观察大鼠生存时间;移植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γ-干扰素质量浓度;移植后观察移植肝组织学变化;移植后7 d检测移植肝内树突状细胞数量;移植后3,5,7,14 d检测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 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 < 0.01)。肝移植后3,5 d,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大鼠的血清γ-干扰素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受体血经阴茎静脉输入组、非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及血清γ-干扰素质量浓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 > 0.05)。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大鼠移植肝汇管区内的淋巴细胞浸润显著减少,移植肝内检测到大量供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移植后受体血经门静脉输入组大鼠肝组织切片每平方毫米的凋亡细胞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 < 0.01)。 结论: 受体血预先经门静脉输入供体,可以延长异系肝移植受体大鼠生存时间,促进移植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背景: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但这些结果只在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中证实。 目的:探讨通过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中,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方法: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受体猪随机摸球法均分为2组:空白对照组,受体猪无特殊处理,行肝移植;淋巴细胞组:受体猪在肝移植前7 d经耳静脉注射60Co γ射线处理过的5×108个供体淋巴细胞。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后的存活时间,移植后T淋巴细胞亚型CD4+T、CD8+T、CD4+CD25+Tr变化及病理。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两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6 d,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1,3,6 d CD4+T、CD8+T、CD4+CD25+Tr升降趋势,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未能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器官移植前使用丹参预处理能够保护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器官存活率。 目的:观察含丹参的冷灌注液对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脏中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供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UW液组(术中使用UW液灌注保存)、丹参+UW液组(术中使用丹参+UW液灌注保存)、ZnPP预处理组(移植前24 h腹腔内注射ZnPP,术中使用丹参+UW液灌注保存),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同时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 结果与结论:丹参+UW液组和UW液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ZnPP预处理组(P < 0.01)。血红素氧合酶1mRNA及其蛋白在丹参+UW液组中较UW组表达更明显,在ZnPP预处理组中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 < 0.05)。丹参+UW液组肝脏Suzuki标准评分明显低于ZnPP预处理组及UW液组(P < 0.05)。表明丹参能上调同种异体的大鼠移植肝脏中血红素氧合酶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移植大鼠肝脏。  相似文献   

12.
背景:构建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基础,实验中对动物无法进行长期持续的静脉输液成为延误实验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 目的:将自制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与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相结合,验证输液装置的可靠性和动物模型的稳定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区组,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消化病研究所全军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雄性近交系F344/NCrl BR大鼠48只为供体,LEW/Crl 大鼠48只为受体,建立同种异体节段性异位小肠移植模型。 方法:将移植后的大鼠以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分为3组(n=16):对照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对照组大鼠仅行小肠移植,移植前后不做持续静脉输液。输液组大鼠给予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他克莫司治疗组持续输注肠外营养液+静脉注射他克莫司0.5 mg/(kg•d)。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观察移植大鼠的一般状况和存活时间,并于移植后3,5,7 d 分别取各组大鼠移植肠标本(n=3)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剩余的大鼠作存活时间观察,观察期限为5周。 结果:对照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为(5.4±1.7) d,手术成功率56.3%。采用旋转输液装置的输液组和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手术成功率为9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输液组大鼠平均存活(7.2±2.8) d,最终全部死于急性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剩余大鼠的输液时间> 30 d,存活时间超过5周,与对照组和输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和输液组大鼠术后3,5,7 d移植肠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他克莫司治疗组大鼠术后3,5,7 d未见明显排斥反应征象。 结论:旋转持续静脉输液装置制作简单,固定安全可靠,能成功地为研究大鼠连续输液30 d以上,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联合应用,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3.
Neural transplantation, as a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Parkinson’s disease, still requires allogeneic graft material and raises questions of immunosuppression and graft rejection.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ime course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expression and astrocytic response in allogeneic dopaminergic grafts, comparing two different grafting protocols. Adult 6-hydroxydopamine-lesioned Lewis 1.W rats received intrastriatal cell suspension grafts from the ventral mesencephalon of DA rat fetuses, either as single 1-μl macrograft via metal cannula or as four micrografts of 250 nl/deposit via a glass capillary. No immunosuppression was administered.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performed at 1, 3, 6, and 12 weeks after grafting, using antibodies against donor- and host-specific MHC class I and II antigen,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and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Most animals showed good allograft survival up to 1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with no signs of rejection. Reinnervation of the lesioned striatum by TH-positive neurites was observed from 3–6 weeks on. Expression of donor-specific MHC class I was comparably low in both allogeneic grafting groups, while host MHC class I and II reaction as well as astrocytic response tended to be higher in the macrografted animals. Donor MHC class II was not observed at any time point. It is concluded that intraparenchymal allografts of fetal mesencephalic cell suspensions can survive well in the rat Parkinson model without immunosuppression for at least 12 weeks, an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moderate amounts of donor-specific MHC class I antigen does not suffice to initiate a rejec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the microtransplantation approach may reduce the level of trauma and subsequent MHC and GFAP expression and may, thereby, minimize the risk of graft rejection. Received: 14 May 1997 / Revised, accepted: 17 July 1997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0在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临床用免疫抑制剂。动物移植模型是研究免疫抑制剂常用的实验平台,最常用的皮肤移植模型动物是小鼠,但小鼠属于小动物模型,移植技术要求较高。 目的:建立家兔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抗家兔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 方法:取家兔背部皮肤修剪成含真皮层的全厚皮片、中厚皮片和不含真皮层的薄层皮片进行家兔自体皮肤移植,随机分为固定组和非固定组,固定组用自制脖套对家兔头颈部活动进行一定限制;药物抗家兔同种异体移植排斥设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组、环孢素A阳性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观察家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增殖指数。在30 d内连续观察移植皮肤出现排斥的时间和移植皮片平均存活时间。 结果与结论:供、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呈增殖反应,表明家兔同种异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不同,相互皮肤移植可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皮片厚度以含真皮的中厚皮片为最佳;自制脖套固定可有效限制家兔脖头颈部活动,有利于移植创面的保护。实验成功建立了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抗家兔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排斥模型,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具有抗移植排斥的作用。 关键词:皮肤移植;人白细胞介素10;免疫抑制剂;固定;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可重复性好,可稳定模拟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等情况,是免疫耐受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开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目的:探讨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移植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 设计、时间及地点:显微外科操作实验,于2002-10/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中心、蒙特利尔大学实验中心及河南省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SD大鼠,分别为供、受体;Lewis大鼠、F344大鼠,分别为供、受体。 方法:在Fisher的移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大鼠左侧原位肾脏移植,动、静脉及输尿管均采用端端吻合方式,实验在德国产Carl Zeiss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主要观察指标:监测移植后大鼠一般情况及尿量,大鼠尿量 < 1 mL认为移植肾脏功能差,活检确认原因。 结果:共实施大鼠原位肾移植500次。供体手术时间(15.5±2.1)min,受体移植时间(40.6±5)min,移植成功(移植后存活 > 5 d)率93.2%(466/500),一组慢性排斥模型大鼠达到长期存活(> 180 d)。 结论:施行多次肾移植可建立稳定、快速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娴熟的动物外科解剖和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预防移植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 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 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 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 d、0.5 mg/(kg•d)组(5.68±0.97) d、1 mg/(kg•d)组(9.13±1.17) d、2 mg/(kg•d) 组(9.61±2.38) 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 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7.
We examined the behavioral and morphological correlates of the response to a single intrastriatal dispersed cell graft of fetal rat ventral mesencephalic tissue in male Fischer-344 rats of varying age (4, 17, and 24-26 months old) and history of mesostriatal dopamine (DA) depletion (1 or 14 months). Our goal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advancing age and duration of DA depletion in the host on DA graft viability and function. The finding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Fetal DA neuron grafts that were effective in completely ameliorating amphetamine-induced rotational behavior in young rats with short-term lesions were virtually without effect in aged rats with long-term lesions. Middle-aged rats with long-term lesions responded to these grafts with partial behavioral recovery. (2) Age of the host at the time of transplantation, and not duration of DA depletion, was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response to DA grafts. (3) Diminished efficacy of grafts in lesioned aging rats was related to decreased survival and neurite extension of transplanted DA neurons. (4) Co-grafts of DA neurons with Schwann cells as a source of neurotrophic support improved the behavioral outcome of grafts in aged lesioned rats.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view that the DA-depleted striatum of aged rats is an impoverished environment for survival, growth, and function of DA grafts. Consistent with this view, local supplementation of the neurotrophic environment of grafted DA neurons with products of co-grafted Schwann cells, a demonstrated source of neurotrophic activity for embryonic DA neurons, improved graft outcome.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细胞移植是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理想的细胞源和最佳的移植途径一直是各实验室不断研究的目标。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重建的影响和最佳移植途径。 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胺作为肝脏毒剂,构建雌性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以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细胞源,通过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两种途径植入肝衰竭大鼠,动态检测多项肝功能血生化指标。并以sry基因为分子标志,采用PCR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脏内的存活状态。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腹股沟静脉和脾内移植均可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提高白蛋白合成能力,改善肝功能,降低动物死亡率。经腹股沟静脉移植组死亡率低于经脾内移植组。移植后7~30 d在受体大鼠肝脏内均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的存在,而相应对照组未能检测到sry基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受体肝脏内存活。③经腹股沟静脉移植操作简便易行,死亡率较低,是较好的细胞移植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e survival rate of dopamine (DA) neurons in mesencephalic grafts to young adult rats is poor, estimated at 5-20%, and even poorer in grafts to the aged striatum. Grafted cells die in young adult rats during the first 4 day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ecreased survival of DA neurons in grafts to aged rats is (1) due to additional cell death during the immediate postgrafting interval or (2) due to protracted cell loss during longer postgrafting intervals. We compared survival rates of tyrosine hydroxylase-immunoreactive (THir) neurons in cell suspension grafts to young adult (3 months) and aged (24 months) male Fischer 344 rats at 4 days and 2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t 4 days after grafting, mesencephalic grafts within the aged rat striatum contain approximately 25% of the number of THir neurons in the same mesencephalic cell suspension grafted to young adult rats. This corroborates the decreased survival of grafted DA neurons we have demonstrated previously at 10 weeks postgrafting. THir neurons in grafts to the intact striatum possessed a significantly shorter "long axis"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on the lesioned sid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nuclear profiles or total alkaline phosphatase staining between mesencephalic grafts to young and aged rats were detectable at 4 days postgrafting. In summar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exaggerated cell death of grafted DA neurons that occurs following implantation to the aged striatum occurs during the immediate postgrafting interval, timing identical to that documented for young adult hosts.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DA鼠移植给路易鼠模型中,用AdCTLA-4Ig免疫球蛋白阻断B7-CD28共刺激信号可以诱导心脏同种异体移植的长期免疫耐受。然而这种耐受是不完全的,并最终发生排斥。尤其是在心脏移植后功能良好时将供体皮肤移植给受体可以引发加速性移植心脏的排斥反应。 目的:重新评价抗ICOS抗体疗法与AdCTLA-4Ig疗法相结合在同种异体移植中的作用。验证抗ICOS疗法无论是否应用AdCTLA-4Ig疗法都起到阻断心脏加速性排斥的作用。 方法:在DA(供体)→LEW(受体)鼠之间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给予受体鼠一次静脉注射109 pfu AdCTLA-4Ig。生存期> 50 d的受体鼠接受全厚皮片移植到侧胸壁,第50天开始静脉注射抗ICOS抗体(1 mg/kg)或者IgG,隔天注射1次,共2周。完全移植排斥被定义为心脏停止跳动,或者组织学上通过单核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坏死的苏木精-伊红染色证实。 结果与结论:AdCTLA-4Ig处置受体生存大于100 d的心脏切片可见典型的ICOS+单核细胞浸润,并表现出血管病理性改变。AdCTLA-4Ig疗法与抗ICOS抗体结合可介导出对慢性排斥稳定的耐受。抗ICOS疗法明显减少了ICOS阳性炎性细胞浸润,并阻断了皮肤二次移植引发的心脏加速性免疫排斥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了ICOS在慢性及急性心脏移植免疫排斥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出阻断血管化器官同种异体移植慢性排斥的革命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