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甲状腺结节中,20例为甲状腺腺瘤,其中9例增强早期呈显著均匀强化,6例呈中度强化,5例呈完整环状强化,延迟期15例强化减低,密度均匀。41例甲状腺腺癌中,增强早期34例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7例呈显著强化,延迟后41例密度不均匀减低。9例强化环不完整,32例无包膜,边界模糊不清楚。13例出现钙化,其中4例为颗粒状,9例为斑块状及结节状。17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其中14例为同侧,2例为双侧,1例位于对侧。2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4例单发肿块,增强早期强化,延迟后仍持续强化,2例单发囊性结节,18例多发囊性结节伴甲状腺肿大,5例为囊壁环形钙化。结论采取多层螺旋CT动脉期及延迟扫描,在CT表现上,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综合征象,可提高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5例脾脏血管淋巴管瘤中,1例为单发肿块,3例为多发结节,增强后动脉期为周边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仍有强化,另1例为多发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论: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的临床、CT表现均不典型,诊断须与脾脏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与小肠嚎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特征及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小肠淋巴瘤和12例小肠腺癌病灶的好发部位与范围、强化模式、周围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小肠淋巴瘤累及肠壁好发小肠远段,范围较广;病灶强化模式呈"缓慢上升"模式,并通过三维血管成像(CTA)可发现"肿瘤包绕血管"征象;可伴有后腹膜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小肠腺癌好发小肠近段,范围较局限,以环形累及肠壁为主;病灶强化模式呈"快速上升-平台"模式.并通过CTA病灶出现"肿瘤染色"征象,可伴有肝脏转移,周围小淋巴结显示,以及侵犯胰腺,出现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等征象.结论: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在双期增强扫描及MPR、3D-CTA上各具有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孙国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1):7590-759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43例肝内外胆管梗阻的患者进行检查,在工作站进行MPR、SCTC、VR、MIP技术处理,对胆管梗阻定位和定性诊断作出评价,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1%,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一致性极好。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和定性准确率高,在术前评估以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但术前误诊亦较多,文献报道外科手术阴性阑尾切除率达13%~29%。螺旋CT薄层扫描能直接显示阑尾的病理改变,以及阑尾周围脂肪间隙的变化,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很高准确性,文献报道可使阴性阑尾切除率降到10%以下。我院近年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阑尾炎16例,15例经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15例,男12例,女3例。其中7例仅作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多数密度均匀(8/9),边缘光整,肿瘤强化大多均匀一致,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侵袭性胸腺瘤6例,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多数密度不均匀(4/6),强化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区,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层消失,纵隔结构受侵犯(6/6)。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的CT征象分析,探讨胸腺瘤CT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诊断为良性胸腺瘤22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胸腺瘤19例,3例为恶性,符合率为86.3%;术前CT诊断恶性胸腺瘤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符合率为100%。良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4.5cm,类圆形17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均表现为密度均匀,包膜完整,与周围纵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恶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9.6cm,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1例呈不规则浸润性生长;5例包膜不完整,2例无包膜;肿瘤密度不均匀,合并有其他侵袭征象:纵隔胸膜受累、瘤体邻近心包受累和通过种植播散而致心包积液、胸膜种植、侵及大血管、胸腔受侵(胸腔积液)。结论 CT对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玉雪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16-47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MS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结果发现45例患者中共34例颅内动脉瘤,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例烟雾病,其中颅内动脉瘤发生在颈内动脉16例,大脑前交通动脉7例,大脑中动脉5例,大脑前动脉3例,大脑后动脉2例,基底动脉1例;MSCTA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MS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胰腺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到目前为止,CT是诊断胰腺疾病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胰腺形态的改变和病灶与胰腺之间的密度差异,对肿瘤血供的观察仍有局限性,不能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CT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6例,分叶状肿块4例,不规则形肿块1例;9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10例有完整的包膜,无邻近结构侵犯,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光滑,其中表现为凸出型5例、平坦型3例或凹陷型2例;侵袭性胸腺瘤6例,5例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显著不均匀强化,4例累及邻近的纵膈结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形成灌铸型;1例出现肺胸膜浸润,2例出现心包、大血管浸润。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CT对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腮腺区占位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有手术病理证实,将CT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腮腺区良性占位38例,恶性13例。CT扫描良性病变常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肿块,以多形性腺瘤(18/38)居多,平扫其内部密度较均匀;其次为腺淋巴瘤(10/38),常位于腮腺后下极(9/10)并易囊变液化(2/10);13例腮腺区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原发性恶性肿瘤7例,CT常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以粘液表皮样癌居多(5/7)。转移瘤6例,以鼻咽部来源常见(5/6),常可见肿大淋巴结及原发灶。结论:CT扫描对腮腺浅叶病变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对于腮腺深叶病变及并发感染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甲状腺结节粗钙化的CT特点,评价粗钙化在良恶性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5例217枚粗钙化结节,依据钙化周围有无软组织肿块将其分为单纯粗钙化(SCC)和非单纯粗钙化(non-SCC),再依据钙化的形态将non-SCC分为规则粗钙化和不规则粗钙化.观察SCC、规则粗钙化、不规则粗钙化及增强后钙化周围较平扫清晰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分布,并统计SCC对良性结节、增强后钙化周围较平扫清晰对non-SCC的良性结节及不规则粗钙化对non-SCC的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结果:217枚粗钙化中,169枚为良性结节,48枚为恶性结节.SCC多见于良性结节中(P<0.05),增强后钙化周围较平扫清晰多见于non-SCC的良性结节中(P<0.05),而不规则粗钙化多见于non-SCC的恶性结节中(P<0.05).SCC对良性结节、增强后钙化周围较平扫清晰对non-SCC的良性结节及不规则粗钙化对non-SCC的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29% vs 60.8% vs 57.1%、87.5% vs 71.4%vs 71.7%、89.1% vs 85.9% vs 41.4%和41.9% vs 63.6% vs 67.9%.结论:SCC有助于良性结节的诊断,增强后钙化周围较平扫清晰倾向于non-SCC的良性结节的诊断,而不规则粗钙化则提示non-SCC的恶性结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 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2例病灶位于右侧纵隔,1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肝脏,1例位于盆腔。5例CT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梭形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晰,肿块内见不均匀脂肪密度,4例可见假包膜形成;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轻度或中度强化,脂肪密度无强化。 结论 肾上腺外髓性脂肪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比较105例胸腺瘤患者术前CT特征、临床特点及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结果 病变CT分期与Masaoka临床分期有明显关系,包括病灶大小(P =0.028)、形态(P<0.001)、密度(P=0.002)、包膜完整性(P <0.001)以及周边组织受累情况(P <0.001).通过CT发现34.78% Masaoka Ⅰ期病灶<5 cm,而仅有8.70% MasaokaⅠ期病灶≥10 cm;相反,仅有16.67%的MasaokaⅣ期病灶<5 cm,而有37.50% MasaokaⅣ期病灶≥10 cm.Masaoka Ⅰ期和Ⅱ期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MasaokaⅢ期和Ⅳ期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包膜不完整;Ⅲ期(80.00%)和Ⅳ期(87.50%)侵袭性肿块明显多于Ⅰ期(0%)和Ⅱ期(40.00%).Masaoka Ⅰ期与CT Ⅰ期病灶的一致性明显高于其他分期(Kappa=0.884).重症肌无力发生率在各Masaoka临床分期之间无差异.结论 胸腺瘤术前CT分期与术后Masaoka临床分期一致性较高,有利于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及对远期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眼球突出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球突出的病因、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2例经手术、病理及治疗随访证实的以眼球突出为临床表现的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格氏病2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17例,甲状腺机能正常6例),炎性假瘤20例,血管瘤16例,转移瘤3例,视网膜母细胞瘤4例,视神经胶质瘤5例,淋巴管瘤3例,副鼻病变5例,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其主要CT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后、眼球内肿块,眼肌增粗等,增强扫描,因病变不同,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囊性病变及坏死组织无明显强化。结论:CT扫描对眼球突出的价值在于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及病变的来源、范围显示。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和CT表现.方法对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4~46岁,平均30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NC的MRI、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肿瘤均位于双侧侧脑室透明隔和/或第三脑室近Monro孔处;左侧侧脑室4例,右侧侧脑室2例.肿瘤呈不规则形(2例呈类圆形),密度不均、边缘清晰; MR T1WI以等信号为主,混有少量高信号及点状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皮层灰质比较为不均匀等到高混合信号,增强后不均匀低到中等强化.瘤体内常见囊变、钙化、出血.CT表现为肿块呈不均匀高密度影,4例(66.7%)可见不规则状钙化,边缘清晰. 结论 CNC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8.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CT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胸、腹部CT影像资料,6例均行肺部及腹部CT扫描。结果:6例胸部CT均可见双肺内多发大小不等囊性透光区,有较薄囊壁。其中3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乳糜性胸腔积液;1例伴有多组纵隔淋巴结肿大。腹(盆)部CT检查中发现肾脏血管平滑肌瘤3例,其中2例为双肾受累并多发,1例同时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瘤,1例合并腹膜后血管平滑肌瘤;另见子宫阔韧带及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1例;1例CT显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软骨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软骨母细胞瘤(CB)的CT表现,观察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CB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灶位置、形态、密度及增强表现等特征. 结果 28例(82.35%)患者病灶位于长骨;19例(55.88%)病灶边缘可见硬化边;21例(61.76%)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沙粒状钙化;全部21例接受增强扫描者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结论 CB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CT对CB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多排螺旋CT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部炎性假瘤的多排螺旋CT资料,系统分析其特征。结果肺炎性假瘤均位于肺外围(100%,32/32),多局限于一叶(90.7%,29/32),形态多不规则(71.9%,23/32),可见粗大毛刺(34.4%,11/32),病灶常广基底贴于胸膜并且邻近胸膜增厚(56.1%,18/32),"桃尖征"(53.1%,17/32)、"平直征"(46.9%,15/32)、"晕征"(37.5%,12/32)、高度均匀性强化(84.6%,11/13)等征象对肺炎性假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全面综合地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特征对炎性假瘤的诊断及其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