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AIH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按Stanford分型:13例AIH中,A型1例,B型12例。主要CT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或不均匀环形增厚≥5.0mm,内壁光滑,增强后未见强化;主动脉粥样硬化9例,其中5例见内膜钙化斑内移,1例见主动脉壁穿透性溃疡;可伴发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病变。结论:CT对AI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对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主动脉夹层及7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43例主动脉夹层均显示真假双腔、内膜片,41例显示内膜破口;内膜钙化斑块内移16例;附壁血栓12例,25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8例重要脏器动脉起自假腔,胸腔积液22例,心包积液6例;7例壁内血肿病例均表现为主动脉壁增厚≥5mm,平扫血肿CT值45~71HU,增强后7例可见多发点状渗漏,5例可见穿透性溃疡,胸腔积液4例,内膜钙化内移2例。结论:MS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可靠、快速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和壁内血肿的直接、间接征象,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壁内血肿(IMH)是局限于主动脉壁的出血,与主动脉夹层(AD)、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合称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本文主要对IMH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MSCTA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CTA影像资料,评价64-MSCTA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病例均显示为颈动脉分叉处的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实性软组织肿物,14例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瘤体内见丰富供血血管;静脉期肿瘤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动脉期,瘤体内密度趋向均匀;三维重建示肿瘤附着于颈动脉分叉部,多数病例见分叉角增大。结论:64-MSCTA多种重建技术可明确显示病灶大小、范围、境界、强化特征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提供更多鉴别诊断信息,可作为颈动脉体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SCTA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及伴发病变的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2006年5月-2012年12月,224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或慢性病史就诊并接受主动脉MSCTA检查,其中37例诊断为IMH。分析IMH及其伴发病变的CT表现,并进行连续性定期随访。结果 37例IMH中,Stanford A型12例(12/37,32.43%),Stanford B型25例(25/37,67.57%);保守治疗21例,介入治疗10例,外科治疗6例。首次CT扫描IMH最大厚度6~27 mm,平均(12.3±4.9)mm,IMH处主动脉最宽外径32~73 mm,平均(40.7±7.6)mm。结论 MSCTA能够反映IMH及伴发病变的形态学特点,可作为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破裂并肺动脉壁血肿的发生机理、CT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行CTA检查并诊断为非外伤性AD病例183例,对其中AD破裂并肺动脉壁血肿及蔓延的3例病例CTA表现、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临床均以胸骨后疼痛而就诊,年龄45~82岁。CTA检查表现:第一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段累及胸腹主动脉1例、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侧累及升主动脉1例、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侧累及胸腹主动脉1例;破口直径大小分别为0.9cm、0.8cm、0.4cm;主肺动脉干壁血肿1例、主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壁血肿1例、主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壁血肿和肺泡出血1例。随访中,1例行手术治疗患者至今仍存活,另2例保守治疗患者均于入院48h内死亡。结论:CTA检查不但能明确AD的诊断,还能确定有无夹层破裂外穿并肺动脉壁血肿及蔓延。结合相关文献及本组随访结果,年龄因素与动脉夹层破裂致肺动脉壁血肿并延伸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壁内血肿——一种不典型夹层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电子束CT(EBCT)影像特征及对临床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13例经EB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的主动脉IMH患者,综合分析其EB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EBCT所见IMH的直接征象:13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增厚,无内膜片及真、假腔。7例血肿外缘轻度环状强化。血肿CT值60~108Hu。间接征象:穿透性溃疡征9例,钙化内移3例,主动脉壁粥样硬化8例,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7例(2例分别合并叶间裂或心包积液)。并发征象:动脉瘤2例,B型主动脉夹层1例。结论:EBCT是检出主动脉IMH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IMH的直接、间接征象及并发征象,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40例主动脉夹层病人的64排螺旋CT扫描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全部能辨别真假腔,按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7例,Ⅱ型1例,Ⅲ型22例。25例显示破口,主动脉弓3大分支或部分分支受累13例,累及腹腔干6例,累及肠系膜上动脉5例,累及右肾动脉7例,累及左肾动脉12例,累及髂动脉19例。并发心包积液7例,胸腔积液13例,肺动脉栓塞1例。结论 64排螺旋CT全程、双期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能够明确诊断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AD)的64层螺旋CT表现。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增强前后扫描,共发现AAD患者12例,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12例中A型4例,B型8例。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达4~11mm,增强后无强化,均未发现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撕裂内膜片,均无双腔显示。50.0%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积液,58.3%伴有少量胸腔积液。结论:AAD的多层螺旋CT主要特点为无撕裂内膜片和双腔显示,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状增厚, 增强扫描无强化。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螺旋CT检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分析其多层螺旋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22例主动脉急症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诊断为IAH。使用16层CT获得层厚1.25mm的图像,重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2例IAH中,A型1例,B型21例。6例IAH伴主动脉穿透性溃疡,11例有动脉粥样硬化,5例合并动脉瘤。结论:IAH的16层螺旋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图像观察以轴面为主。IAH主要CT表现为平扫时管壁内新月形高或混杂高密度影及内膜钙化移位,增强扫描无强化及无内膜片。IAH可合并主动脉其他病变,根据上述征象可与其他主动脉急症鉴别。  相似文献   

11.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 We present a case of a chronic intramural haematoma of the aortic root discovered in the setting of a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及经胸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CT证实的13例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累及升主动脉(A型)6例,仅降主动脉受累(B型)7例。结果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症状与经典的主动脉夹层分离相似,均表现为剧烈的胸背痛或腹痛。9例(69.23%)患者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局部或弥漫的主动脉管壁增厚,呈新月状或环状,无内膜片撕裂,无破口及假腔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上无真假腔之间的交通血流。A型主动脉壁内血肿可伴有明显主动脉瓣反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甚至出现心包填塞。结论超声心动图,尤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有效手段,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在脊柱病变定量、定性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25例脊柱病变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计算并分析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对照实际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组,定量、定性分析良、恶性肿瘤的灌注成像规律.结果 良、恶性病变组病变区域的BF、BV和PS值为均明显高于各自正常组织,而MTT值小于正常组织(P〈0 05).恶性病变组病变区的BF值和PS值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而BV值和MTT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T灌注成像是一种在定量、定性分析脊柱病变血流灌注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功能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MR血管造影Express序列和RF-FAST序列的图像,将MR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73例主动脉夹层中包括DeBakeyⅠ型24例、Ⅱ型6例、Ⅲ型43例。MRA对主动脉夹层分型、范围、真假腔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内膜破口的敏感性94.74%,特异性100%,诊断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的敏感性91.49%,特异性92.31%。结论 MRA能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真实稳态快速回波(true FISP)序列结合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评价主动脉壁内血肿(IMH)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IMH患者行true FISP序列扫描及3D CE-MRA,并进行MRI随访。依据随访结果将IMH患者分为稳定组及进展组,结合初诊及随访MRI对IMH的MR特征、自然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38例IMH患者中稳定组25例,进展组13例。38例true FISP序列均可见新月形或环形主动脉壁增厚,且35例主动脉管腔与增厚管壁之间可见光滑的低信号环。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脑血管病是IMH早期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2)。以主动脉管壁厚度≥11 mm和最大径≥43 mm为阈值,预测IMH早期进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92%(10/13)、40.00%(10/25)和69.23%(9/13)、76.00%(19/25)。结论 true FISP序列结合3D CE-MRA有助于准确监测IMH的进展,并可为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S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PAOD)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行64-SCTA检查,并进行多种方式的图像三维重组,将每例每侧下肢动脉分为11个节段,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狭窄程度,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估64-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的效度. 结果所有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其中CTA的动脉显影质量(3.9±0.4)明显好于DSA(3.4±0.5,P<0.008).64-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1%血管的狭窄程度被低估1个级别,1.3%被高估了1个级别,0.3%被高估了2个级别.64-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下肢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98.7%,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 结论 64-SCTA可无创、准确地诊断PAOD,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