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炎症性肠病(IBD)范畴,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古代文献中与本病相关的病名较多,<内经>称"赤沃"、"肠僻"、"鹜塘",<难经>称"大瘕泄",<伤寒论>、<金匮要略>谓"下利",<诸病源候论>将"泄泻"与"痢疾"分开,故后人多称之为"泄泻"、"痢疾".沈洪教授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辟"为妥,既突出了病证特点,又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1].  相似文献   

2.
浅析"筋脉横解,肠游为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痔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痔,<广雅释古>谓之"病也".<说文解字>谓之"后病也".中医"痔"与"峙"同义,即高突之状.笔者认为古代文献中"痔"的概念当有以下含义.  相似文献   

3.
"瘀血"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对于瘀血的认识来源于<金匮要略><素问>等.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内经>所述之"肠中积聚"、"腹痛伏梁"、"肠蕈"、"肠澼"、"便血"等疾病与大肠癌的症状体征相类似.现代医学认为,大肠癌的发病与大肠腺瘤和多发性腺瘤、多种肠炎、及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还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近年来,由于饮食中肉类、脂肪摄入比例的增加而粗纤维减少,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法在<黄帝内经>里已有详细的论述,如<玉真要大论>云:"……先必五胜,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至和平."这就是说,治疗疾病的关键之一,就是疏其气血,使其通调畅达而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内经》不寐病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寐一类病证,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并始将本证称为不卧、不得卧和不能卧,但其中并无理论性描述.<内经>称此类病证为"目不瞑"、"不得卧"、"卧不安"和"不能眠"等,相关认识较为丰富,散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灵枢·邪客>、<灵枢·大惑论>、<素问·逆调论篇>、<素问·病能论篇>和<素问·刺热篇>等20余篇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7.
练云明  陈琮 《光明中医》2007,22(12):1-2
通过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研读,归纳出<内经>"四时"理论在养生保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疾病等方面的论述.<内经>"四时"理论与"阴阳"、"五行"理论一样,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贾鸿彬 《陕西中医》2008,29(5):617-618
<内经>是伏气温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揭示了<内经>对认识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人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内经>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再结三升."以阴起内结,不得外行,血无所禀,渗入肠间,而成病.古称结阴,现称便血.现方用<金匮要略>黄土汤加味治疗.  相似文献   

11.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简明扼要地指出了瘀血的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所以凡是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外溢,停于体内者,皆称为瘀血.张仲景尊奉经旨,根据瘀血的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就瘀血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阐发.本文拟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瘀血因证脉治的条文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者生.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者死,滑者大生".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和灌肠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金匮要略>对瘀血的认识,<金匮>中明确指出"瘀血"的名称,而对不同疾病出现瘀血的症候时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干血、积、癥、血痹、肝着、黑疸等.瘀血的病因病机可以用张仲景的三因病症加以分析:邪气由外从皮肤而入,壅塞脉道,形成瘀血;邪气由经络血脉深入脏腑,瘀血停留结聚,则为并由内起;三为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形成瘀血.瘀血的外在表现有其共同的特征,又有多样的临床表现,但瘀血阻滞,气血不通是其共同的主线.<金匮>中明确提出血阻成瘀,应用下瘀血的方法,其所用活血类方剂可分为:和血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破血运瘀法三类.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6.
初谈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取穴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丰富多采,针灸疗法方面也不例外,自<灵枢经>出,历代针灸亦有巨著,如<甲乙经>、<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书相继发展.在针灸处方方面也有专论,如<百症赋>、<标幽赋>、<四总穴歌>等等,成为针灸处方以穴的准绳,若论某穴治某病,亦各有擅长,譬如"十三鬼穴"治疗癫、狂、癎等.总之,针灸疗法必须针对患者的病情久新与体质虚实而下针,决非乱针乱刺,医者之疗疾,不可玩忽.  相似文献   

17.
镵针辨     
"镵针"是<内经>中所记载的古九针之一.它的渊源和其他的针具一样,都是来源于远古的"砭石"."镵",<说文>解释是"锐器也".在<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中,都解释为古时候的一种刨土工具.  相似文献   

18.
马桂琴 《北京中医药》2009,28(10):814-815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一语出自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卷三>之<妇人贼风偏枯方论第八>.原文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意即治疗与风邪有关的疾病,都应配伍治血之药,或养血,或活血,或凉血.这个治疗法则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相似文献   

19.
焦树德 《河北中医》2004,26(7):485-488
脾与胃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 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方>等书中皆有论述.到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 <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棗<脾胃论>, 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今遵<内经>和李东垣关于脾胃的论述,结合后世诸家之说,谈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脾胃学说的肤浅体会,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20.
臁疮治验1例     
臁疮为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又称裙边疮,裤口毒.其特点经久难以收口,或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故俗称"老烂脚".本文介绍运用<内经>理论治疗本病1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