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并发症分析及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并发症及术中护理对策.方法 以2010年1~12月在本院行OPCAB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分析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 果 102例OPCAB术后并发症有心律失常(14.7%)、心功能不全(2.0%)、肺部感染(4.9%)、低氧血症(1.0%)、胸腔积液(5.9%)、肾功能损害(2.0%)、神经系统症状(3.9%)等.结论 OPCAB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包括:术前基础疾病,术中患者体温下降,出血较多,输注过多库存血制品,术中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肾脏灌注不足等.术中采取有效的医疗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下腔静脉瓣(EV)冗长的意义及其对心脏结构功能及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EV冗长患者(EV冗长组)的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EV冗长组中3例左心房增大,1例右心房增大,13例(13/28,46.43%)伴有心律失常,其中房性期前收缩(APC)7例(7/28,25.00%),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各2例,心房颤动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10~20岁青年患者中有3例伴发APC;对照组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各1例,左心房增大1例,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在正常范围.EV冗长组较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的比例高(P<0.05),心脏结构及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V冗长可能为引起APC的原因之一,超声诊断EV冗长有助于临床确定心律失常病因.  相似文献   

3.
池洪杰  刘凤岐 《临床荟萃》2005,20(15):859-860
目的探讨高位硬膜外阻滞(TEB)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0例DCM心律失常患者,仅接受TEB治疗(未曾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4周佩带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TEB治疗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TEB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以胸3~4棘突间隙为中心穿刺,插入并留置硬膜外导管,0.5%利多卡因3~5ml,每2小时注射1次,持续3~4周,阻滞T1~5交感神经。结果10例DCM患者,TEB治疗(28±9)天后,24小时内室性期前收缩减少(6309.9±8527.8vs474.4±640.6)次,室速发生次数减少(48.1±28.0vs2.9±3.3)次,RonT室性期前收缩亦明显减少(24.7±34.8vs5.1±13.8)次,室上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亦有减少趋势,但不及室性期前收缩减少明显。以ESVEM标准,10例患者中,9例为有效,1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亦明显减少,但未达上述标准。结论TEB治疗可减少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 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86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ACS患者91例、健康体检者95 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CS患者(P<0.05).结论 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要结合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ACS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则应及时监测电生理活动,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或处理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2011年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0例,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结果及术中精确定位,分析室性期前收缩对RVOT结构的影响.结果 射频消融术前RVOT直径为(31.76±3.33)mm,术后6个月为(30.93±2.68)mm(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RVOT直径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r=0.484,P<0.05).RVOT间隔部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57.69±18.33) ms,游离壁来源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为(179.23±16.05)ms(P<0.01),QRS时限与来源部位相关(r=0.566,P<0.01).室性期前收缩QRS时限与RVOT直径无相关性(r=0.097,P>0.05).结论 RVOT来源室性期前收缩经射频消融治疗后,RVOT直径有减小的趋势,其与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呈正相关,与室性期前收缩形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心律失常情况。方法收集65例急性乌头碱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改变。结果 65例乌头碱中毒患者心电图异常58例,心律失常发生率达89.23%,每例均表现有1~3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58例患者中共发生心律失常102例次,其中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3例次(22.5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8例次(17.65%),窦性心动过速13例次(12.75%),口舌及四肢麻木100%(65/65),心悸、胸闷41.54%(27/65),恶心、呕吐70.77%(46/65),头昏、眼花、视物模糊66.15%(43/65),腹痛、腹泻6.15%(4/65),低血压15.38%(10/65),意识障碍13.85%(9/65)。结论乌头碱中毒患者临床症状以口舌、四肢麻木为主要表现,其次是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以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见,同一患者可以存在多种不同类型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正>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见于各种原因,如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1],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丧失生命。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及治疗相当重要,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具有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室性期前收缩多属中医学"心悸"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心电监护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进行即时的心电监测.[结果]心电监护显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发在心肌梗死后3 d~5 d,以24 h内最多.持续的心电监护1周,尤其是发病24 h之内,密切观察病情、心率和心律变化,能及早发现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等心室颤动先兆.[结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持续心电监护能及时地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明确诊断、指导治疗,随时准备抢救,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对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0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内径(LAD)、左室质量指数(LVMI);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判定心律失常;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浓度.结果 ①130例中检出左心房扩大87例(65.5%),左心室重构67例(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性心律失常91例(70.0%),室性心律失常72例(55.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管是房性心律失常、复杂房性心律失常,还是室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它们在心脏重构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房室构型组(P<0.05).③LAD、LVMI和血清PCⅢ均在房、室性心律失常分级各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此与左心房扩大多于左心室重构有关,心脏重构对高血压患者发生房、室性心律失常起重要作用,心肌细胞肥大和心肌纤维化越严重越易发生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癌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521例肺癌手术患者,其中45例术后48 h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组发生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者45例(8.6%),包括联律室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等类型。患者年龄超过70岁、氧合指数150 mm Hg、全肺切除手术、术前肺功能减退、高血压及低血钾的患者,发生术后心律失常概率明显增加;其中术前肺功能减退和全肺切除手术是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全身重要器官的情况,加强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充分地供氧,促进有效排痰、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血气监测;及时正确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落实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预防肺癌术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朱遵平  杨平珍  张新文  朱永宏  贾国良 《临床荟萃》2012,27(14):1208-1210,F0002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心脏手术后早期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0年1月心内直视心脏手术后顽固性室速、室扑、室颤18例临床资料(0.25%)。术前病种包括:冠心病4例,瓣膜病11例,先心病2例,心包疾病1例。所有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或心外畸形矫正术。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时间为术后(4.07±3.73)d(0~11d),持续时间(3.43±1.34)d。所有患者都根据可能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积极处理并选择性应用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无脉搏者选择胸外按压或电复律。结果:本组患者中14例经积极治疗恢复良好,死亡3例(16.67%),昏迷1例。存活者术后随访3个月,15例患者无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心脏手术后反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脏局部非特异性水肿、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巨大左心室、再发严重心肌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应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诱因出发,尽快去除诱因,选择适当的复律方法,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评估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本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1周—术后1月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52例,均用床边心电监测,一旦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予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变化,重视用药护理。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5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和监测可使药物疗效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14.
巨大左室心脏瓣膜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巨大左室心脏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巨大左室心脏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病人以中青年男性为主(80.98%);瓣膜病变以关闭不全为主(47.85%);病因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47.28%);术中和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67例(94例次,41.10%),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术后早期死亡16例(9.82%),主要死因为MOF.结论深入了解此类病人的病情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及临床观察,重视术后心律失常、LCOS、MOF的监护,积极防治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做好术后健康宣教和术后随访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及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43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患者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并于术后进行连续72 h以上心电监护,观察分析其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心律失常194例,发生率为44.50%.其类型有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房颤等.年龄(≥65岁)、FEV1/FVC≤70%和/或MVV%≤60%、术前ECG异常、术后24 h失血≥500 ml、术前血钾≤4.0 mmol/L及多切口手术方式是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结论: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加强术前、术后护理,可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illator,ICD)的应用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能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被确认时,它自动发出脉冲刺激心脏转复心律,使心脏恢复正常心跳。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9年12月植入ICD治疗11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心脏贮备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方法:123例常规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经物理查体、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非治疗组73例。治疗组采用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情况,并对部分患儿进行踏车运动试验,测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结果:经1—6年随访,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期前收缩自然消失率在治疗组44.4%,非治疗组42.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踏车运动试验表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结构正常儿童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不能提高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率;对心脏贮备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儿童的整体运动功能弊可能大于利;运动试验对评价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运动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意义。方法1998-01~2006-08间我们先后成功抢救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20例,总结其临床资料,分析心电图的特点及抢救治疗后的变化。结果20例患者均发生心律失常,12例为紊乱性心律,其中6例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三联律,6例以多源多形性室早、室速为主,其中2例多次出现室颤。8例分别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频发多源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均出现在临床重度中毒患者中,其中7例重度患者行急诊血液净化治疗,心律失常迅速减少,5~8h心电图转为正常。所有患者治愈出院。结论乌头碱急性中毒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样化,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心律失常严重性直接反映临床急性中毒的严重程度,早期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可迅速纠正心律失常,使心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6月在本院进行OPCAB的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全过程中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规律,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患者的SBp、DBp、MAP在麻醉前略升高,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明显降低,在术中搬动心脏时进一步降低;而患者的HR在麻醉前略升高,在麻醉后的手术过程中明显降低,在术中搬动心脏时又明显升高;患者的SpO2在手术过程中无显著变化.结论 OPCAB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其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医疗和护理措施,有利于保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