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检测8种常见皮肤分枝杆菌的PCR-RFLP方法。方法①用通用引物对分枝杆菌的热休克蛋白hsp65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②用限制性内切酶BstEⅡ和HaeⅢ对扩增产物进行消化,根据所得片段确定各分枝杆菌特征性的酶切图谱,从而对分枝杆菌进行鉴别。结果 8种常见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标准株(鸟、胞内、堪萨斯、结核、瘰疬、海、偶发、龟分枝杆菌)的酶切图谱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PCR-RFLP方法可用以检测鉴定皮肤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多种分枝杆菌的交叉致敏作用和交叉抵抗力是医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结核病是麻风病人最通常的致死原因。但有人提出中世纪欧洲结核病的增加致成麻风病减少;用结核菌苗(BCG)作为抗麻风疫苗的作用仍在争论中。本文报导两种分枝杆菌病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的新材料。本组研究的麻风病人共1061例,其中971例为活动性麻风,90例有患麻风史而无活动病变也进行登记,同一时期,180例溃疡分枝杆菌(下称溃疡杆菌)感染的病例也被登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规范应用切取活检法对提高皮肤NTM病原体检出率的意义。方法:对2021-2024年采用切取活检法进行感染皮肤组织取材临床诊断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皮肤组织抗酸涂片、组织病理抗酸染色及细菌培养。结果:9例患者中,皮损脓液或皮下组织直接抗酸涂片阳性8例,组织培养6例培养出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75%,病理抗酸涂片阳性1例。结论:切取活检法可用于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病原学取材,且取脓液和皮下坏死组织培养阳性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麻风菌仍不能培养,因此诊断麻风依然在用着1个世纪以前的方法。虽然多数麻风的诊断并不难,但早期病人的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又查不到菌;要查到麻风菌,必须其密度达到10~4条/毫升时才行。要早期诊断麻风就必需有方法能在其密度低于10~4条/毫升时查到麻风菌。用  相似文献   

5.
在马达加斯加一所综合医院里,曾为两例麻风病人截肢。例1,男,65岁,长期住在一所麻风院里,单用DDS;两年前右足前端溃疡处发生菜花状肿瘤;皮肤涂片查菌阳性;诊断为皮肤上皮癌,截除左小腿下2/3,清除腹股沟淋巴结;病理检查证实为角棘上皮细胞癌,无转移;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例2,女,60岁,一年前左足发生肿瘤,伴有足底溃疡;在肿瘤出现前已因麻风而有指趾吸收;查麻风菌为阴性;与前一例同样行左小腿截  相似文献   

6.
直接与外环境接触的皮肤角质层,是由富含蛋白的角质细胸和分布于其间之角层脂质组成的。最近的研究表明,角层对防止人体的水份丢失和外伤有重要作用。人们皮肤表面的脂质包括皮脂和来自角化表皮的表皮脂质。许多报告已指出,角层脂质除了有屏障作用和保留水的功能外,还有使角层细胞内聚和脱屑的作用。足底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CR直接检测皮肤分枝杆菌感染作为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PCR检测方法及培养方法(Löwenstein-Jensen培养基)比较分枝杆菌纯菌悬液、模拟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标本前处理前后、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标本前处理前后的检测结果.结果 分枝杆菌纯菌悬液的PCR法和培养法敏感性皆为1×102个菌细胞/mL.模拟临床标本在经过前处理后在浓度为1×102个菌细胞/mL的数量级上PCR检测阳性率为60%,而未经过前处理的模拟临床标本在此数量级上PCR检测阳性率为0,培养方法的阳性率为100%,但在浓度为1×103个菌细胞/mL数量级上PCR检测阳性率为100%.37例临床疑似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标本经前处理后,PCR检测7例阳性,而未经前处理的标本同法检测2例阳性,但培养方法可检出9例阳性.结论 临床皮肤标本经前处理后,PCR检测的敏感性已接近80%,但能明显缩短检测时间.  相似文献   

8.
由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病较少.Beyt等最近对各种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提出了一种较简单的分类法.第一类包括由外源性接种引起的各种病损.患者以往未接触过分枝杆菌,由原发性皮肤病灶及邻近的淋巴结炎形成原发综合征.最常见于儿童:结核菌素反应可变为阳性,淋巴结可能有溃疡形成,少数可能进展为急性粟粒性结核.另一些患者在感染前,可在一角化过度的丘疹上产生皮肤病损而无淋巴结病变,称解剖员疣.曾报道近10年来在与医学有关的职业中工作的10人中,6例有上述病损.第二类中包括各种内源性病损.最常见改变为皮肤结核.本病目前少见,但淋巴结、附睾的病损或骨的局部脓肿经皮肤引流而形成的窦道仍可见到.其他的内源性原因为结核性物质穿过机体的管口——管口性皮肤结核.口腔,直肠周围及唇部病  相似文献   

9.
像其它生物一样,细菌为了生长、酶活动、氧化还原、运送机制和细胞壁的合成,也需要营养。在麻风和结核这类肉芽肿性疾病,分枝菌所需的一切营养物,包括无机物,都是由宿主提供的,由此便可影响宿主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Sana等曾报告瘤型病人血中的铜增多,而锌和铁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超氧阴离子(·o2)是吞噬细胞杀菌的重要物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直接影响着体内·o2的浓度。作者分析麻风病人体内SOD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以探讨自由基代谢紊乱与麻风发病的关系。结果显示LL、BL现症病人SOD含量显著高于现症TT和BT病人、麻风治愈者、非麻风皮肤病人及正常对照组(P相似文献   

12.
皮肤分枝杆菌感染是一类复杂的皮肤疾病,临床和病理无特异表现,易漏诊误诊。临床上大致分为3类,皮肤结核、麻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性皮肤病。本文就各类分枝杆菌感染相关的皮肤疾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麻风主要侵犯周围神经,皮肤丧失感觉,外伤后易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合并细菌感染已有一些报道,但溃疡的浅部真菌感染还未见报道。患者男,58岁,1959年诊断为瘤型麻风,单用DDS 8年后治愈。遗留四肢感觉障碍,无足底溃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多菌型麻风接触者的接触程度,作者对印度麻风病人家庭成员和麻风高流行区的学校儿童进行皮肤试验,重点观察可溶性麻风菌素A和结核菌素试验的结果.研究对象分为正在接受化疗或细菌阴转后完成化疗的多菌型麻风密切接触者和偶尔接触者,大多数年龄在25岁以下.  相似文献   

15.
皮肤被覆于人体表面,在保护体内组织免受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中发挥重要的屏障功能。皮肤脂质作为皮肤的重要组分,主要分布于水脂膜、表皮和皮下脂肪层,在皮肤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皮肤脂质成分、结构以及含量的改变都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严重时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皮肤脂质在皮肤屏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该文归纳了近20年来用于测定皮肤表面脂质的各种方法。从最早的溶剂提取法到技术上先进的皮脂仪测定法,并对各种方法的设计原理和具体操作,逐一作了介绍。通过各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对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举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在科研工作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归纳了20年来用于测定皮肤表面脂质的各种方法,从最早的溶提取法剂技术上先进的皮脂仪测定法,并对各种方法的设计原理和具体操作,逐一作了介绍,通过各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对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并举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在科研工作中的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脓肿分枝杆菌性皮肤溃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院外散发的皮肤脓肿分枝杆菌病,患者女,52岁,左颞部慢性皮肤溃疡3年,常规细菌学和真菌学检查阴性,多种抗生素(包括异烟肼和利福平)治疗无效,皮损分枝杆菌培养及菌株鉴定为脓肿分枝杆菌,该分离株对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耐药,对链霉素临界耐药。给予阿米卡星,克拉霉素及左旋氧氟沙星治疗后明显好转,提示在我国有院外散发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病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可疑病例做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鉴定。  相似文献   

19.
选择有明显皮损及神经粗大的22例病人,取1.5cm长的皮下神经分支和皮损标本。用HE和Fite—Faraco染色,其临床分型为TT—2,BT—14,BB—1,LL—3和I—l,病期6个月~15年,除一例BL用DDS治疗2年外都未经治疗。结果发现皮损与神经的病理分型相符的14例,分别为TT—1,BT—9,BB—0,BL—1,LL—3,其中BT型病人神经内的肉芽肿及干酪样坏死均较皮损内的多,而皮损内的巨细胞较神经内多,其他病理特征相同;4例BL/LL病人有2例神经内的BI高于皮损,但组织学图像类似。皮损与神经病理分型不相符的8例病人  相似文献   

20.
正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可引起多种不同系统和器官感染,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骨,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随着HIV感染患者的增多及免疫抑制剂等使用的增加,NTM感染的报道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