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脂肪血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最大限度的避免不合格血液的采集,确保血液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周口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脂肪血的产生原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献血者脂肪血比率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献血及餐后献血脂肪血的产生显著高于再次献血及上午献血者(P〈0.05)。结论脂肪血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避免不合格血液的采集,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ALT升高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根据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区ALT不合格的无偿献血者生理或其他特征进行分析,对ALT不合格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时间、体重进行分析比较,探究相关原因和应对策略。结果不同年龄段中,25岁以下及45岁以上献血者的不合格率较低,而25~45岁较高;男性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女性献血者;一、三季度献血者的不合格率高于二、四季度;体重在76kg以上的人群,血液不合格率明显高于76kg以下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献血时间、体重均可以引起无偿献血者ALT升高,针对升高原因加强献血前的询问和宣教,将可有效地降低无偿献血者因ALT不合格而导致血液报废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区内无偿献血情况。方法调查2010—2019年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无偿献血人数和人次、献血者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和血液检测等情况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献血总人数和人次为267 939人和326 400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6.89%和18.53%;2019年女性献血人数比例已超过40%;献血者年龄以18~25岁占比最多,2010年18~25岁与26~35岁的献血人数分别占比50.1%与28.8%,但2019年分别下降至48.7%与25.2%;初次献血者一直是最主要献血人群,但二次献血者呈上升趋势。献血不合格率逐年下降,虽然2018年与2019年出现回升,但2019年不合格率(3.2%)仍然比2010年(5.5%)下降了2.3%。结论广州市无偿献血发展正稳步发展,2010—2019年献血人数和次数呈上升趋势,献血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次数构成呈健康发展态势,且近几年血液的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杨图深  陈亦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3,(23):170-171,173
目的通过统计分析红细胞类、血浆类制品报废原因与献血人群的相关性,以更好地指导献血招募工作,降低血液报废率,避免血液浪费。方法统计2011~2012年红细胞类、血浆类制品的报废原因,其中红细胞类制品按ALT含量升高、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其他共三类原因统计;血浆类制品按脂肪血浆、其他共两类原因统计。分析报废主要原因与献血人群的性别、职业、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2011~2012年红细胞类制品报废原因中ALT含量升高占60.51%,传染性标志物阳性占21.87%,其他占17.62%;血浆类制品报废原因中脂肪血浆占97.36%,其他占2.64%。报废主要原因与献血人群的性别、职业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报废与献血人群的关系密不可分,女性、学生人群献血后报废率低,建议扩大对女性、学生人群的献血招募,同时在对男性、非学生献血者进行献血招募时应加强对其进行宣教、健康征询等工作,从而降低血液报废率,避免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街头无偿献血者献血后制备血液成分时产生脂血浆的原因,以降低脂浆报废率。方法对笔者所在州辖区13县(市)2009年10月~2011年10月街头采集的血液成分制备后用比浊用图片进行肉眼观察判定脂肪血浆,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时间、献血次数、献血量、体重构成例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脂浆成因中,男性显著高于女性(x2=37.50,P0.01);轻、中年(18~40周岁)献血者脂浆发生率显著高于壮年(41~55周岁)献血者(x2=55.83,P0.01);机关事业人员献血者明显高于其他职业献血者(x2=46.88,P0.01);脂浆产生的时间多在早餐和午餐后1~2h献血者(x2=82.20,P0.01);献血次数越多脂浆产生越少(x2=130.69,P0.01);体重高的献血者脂浆高于体重轻的献血者(x2=132.83,P0.01)。结论脂浆的产生主要与性别、年龄、职业、餐后献血时间、献血次数和献血者体重有关,为了降低献血后脂浆的报废率,应加大献血前的各种宣传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状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梅毒和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献血人群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新形势下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至2015年在江门市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信息如性别、年龄、血型、献血地点、献血者类型等进行描述性研究分析.结果 5年来献血人群中男性多于女性.捐全血者中男性是女性的2.48倍,18~24岁年龄组女性献血者比例(40.41%)高于男性(30.52%),25~34岁年龄组男性献血者比例(35.54%)高于女性(28.93%);5年比较18~24岁年龄组献血比例有下降趋势.捐单采血小板者中男性是女性的4.46倍,献血年龄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5年比较献血小板比例有增长趋势.城区献血点和县级市献血点均以25~34岁年龄组献血比例最高(35.45%、35.53%),团体单位献血以18~24岁年龄组献血比例最高(37.42%);县级市献血点献血比例有增长趋势,城区献血点、团体单位献血比例有下降趋势.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者献血比例有所增长,固定献血者献血比例有所下降.结论 近五年来在江门市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在发生变化,动员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献血、稳定固定献血者队伍、发动团体单位组织献血,应是今后一段时期无偿献血动员招募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杨秋华 《江西医药》2014,(12):1581-1583
目的:根据全省血液管理系统数据,分析江西省各地区无偿献血基本情况及检测结果,为提升采供血服务质量,保障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对2009-2013年江西省10个地区11个血站献血者年龄、献血次数、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9-2013年总献血人次增长14.2%。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献血者年龄、频次、检测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30岁以上献血者占总献血人次的比率增长16.4%,献血2次及以上再次献血者增长5.41%。ALT、HBsAg、抗-HCV、抗-HIV、TP的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1.72%、1.05%、0.26%、0.11%、0.59%。结论应创新宣传模式和工作方法,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提升无偿献血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献血者的保留工作;加强献血前的宣教和征询工作,避免影响检测的因素,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58645例献血者临床资料,所有献血者血液样本均予以梅毒螺旋体的抗体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本组58645例献血者初检的阳性率是0.72%,通过复检确认的阳性0.72%;男性的阳性率是0.80%(290/36321),女性的阳性率是0.58%(130/22324);首次的献血者中,阳性率是2.07%(414/20000),非首次的献血者中,阳性率是0.01%(6/38645);不同献血次数及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率与献血次数、性别及年龄等均有关,血站征集献血者时,应重点筛选在献血次数、性别及年龄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人群,以降低梅毒感染率,确保献血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周睿  姚余有 《安徽医药》2015,(3):475-478
目的:调查安徽省某市无偿献血人群的现状,探讨影响该市再次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该市2014年1—6月77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SPSS13.0对年龄、性别、血型、教育程度、职业、献血既往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70例中,初次献血者有238例(30.9%),再次献血者有532例(69.1%)。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职业是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主要因素。35岁以上年龄段、工人和事业单位职工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高。结论需要根据该市的区域特点和献血人群特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偿献血者招募策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彭永红  易永忠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147-147,149
目的:了解本市无偿献血者梅毒血清学阳性的主要高危人群情况,做好采血前防控措施。方法:回顾近年来,本市无偿献血人群资料,分析总结梅毒血清学阳性主要分布的年龄段、性别及职业情况。结果:36~45岁年龄段及农民无偿献血者的阳性率最高,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结论:应在对36~45岁年龄段中的无偿献血者健康征询过程中把好献血第一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全血采集的效率。方法通过以Compoguard Complete全自动采血混合仪为主体的全血采集监测系统,获取一定时间段内所有全血采集的平均流速,进而分析各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全血采集平均流速(71.79±21.65)mL/min,采血量、采血方式、性别、年龄、采血护士等因素对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血环境对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规格采血量中平均流速均值为400 mL>300 mL>200 mL,;不同年龄段献血者方面,平均流速均值36岁以上>36岁以下,其中2635岁献血者的平均流速均值又>25岁及以下;男性献血者的平均流速均值大于女性;无组织的随机采血方式的平均流速均值大于有组织的集中采血方式。结论针对影响全血采集平均流速的因素,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提高全血采集的效率,减少献血耗费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ALT检测阳性与HBsAg和HCV感染及非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484名检测不合格献血者,统计ALT、HBsAg和抗-HCV阳性不合格项目的构成比;分析ALT阳性与HBsAg和HCV感染的相关性;对2004年检测不合格的献血者中随机分层抽取129名ALT阳性献血者,并抽取126名合格献血者,根据献血档案对献血者的非病理因素(性别、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民族、献血次数、血型分布)与ALT检测阳性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检测不合格无偿献血者ALT阳性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检测项目;ALT阳性与HBsAg阳性无相关性,与抗-HCV阳性呈正相关;非病理因素中ALT阳性献血者男性高于女性,体质量超重者明显高于体质量正常者。结论 ALT阳性检出与HCV感染呈正相关;非病理因素与性别和体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了解益阳市无偿献血者不同人群HBsAg阳性率流行情况,从而减少HBsAg阳性血的无效采集,确定低危献血群体,为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采用金标记免疫层析法对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检测,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流动采血车上72935名无偿献血者基本资料及初筛检测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HBsAg总阻性率5.12%,2006~2008年各年阳性率呈递降趋势;男性阳性率为5.98%、女性阳性率为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军人和学生HBsAg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1),但学生和军人HBsAg阳性率比其他人群显著(r=34.67,P〈0.05)。结论益阳地区HBsAg阳性率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和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辖区内职业危害接触员工职业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及职业健康模式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我辖区内不同职业危害接触员工24731例,其中,16678例为男性,8053例为女性,年龄为22~60岁,平均年龄为(43.3±6.9)岁。对上述员工的职业健康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职业卫生健康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辖区内以接触化学毒物人数最多,其中男性职工中,患职业病及疑似职业病者为637例,占比3.8%,女性患病者为123例,占比1.5%。患病情况和性别没有显著关系(P>0.05)。辖区内2010年至2012年职业病(包括疑似职业病)分类其中职业性中毒、尘肺病最为常见,其次是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放射病比较少见。结论构建完善职业健康监护模式能有效提升职工的健康水平,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肺癌的危险因素,比较各危险因素在COPD合并肺癌中影响的差异性。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山西省人民医院所有COPD合并肺癌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吸烟史是COPD合并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发生的OR值分别为:合并/肺癌,<50岁者0.2,5070岁者0.44,>70岁者3.00);合并/肺癌/COPD,<600支/年11∶20∶13;60070岁者0.44,>70岁者3.00);合并/肺癌/COPD,<600支/年11∶20∶13;6001000支/年14∶6∶4,>1000支/年9∶8∶17。结论年龄在70岁以上,吸烟指数在6001000支/年14∶6∶4,>1000支/年9∶8∶17。结论年龄在70岁以上,吸烟指数在6001000支/年的男性患者是发生COPD合并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校在校学生常见病发病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对某校医务室收集到的2005~2007年间学生门诊登记资料,采用圆形分布的统计方法,录入Excel并计算平均角。结果:2005~2007年的平均角分别为:98.1±58.2、108.2±54.2、106.3±52.2。经Watson-williams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校学生的常见病发病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4月份。  相似文献   

18.
熊春林 《安徽医药》2013,17(5):785-786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研究社区预防对策的实施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的720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其中高血压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将不同性别、年龄、BMI、生活习惯及家族史者的高血压发病率进行比较,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后将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社区居民的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720例居民中高血压患者共58例,发生率为8.06%,其中年龄较高、BMI较高、吸烟、喝酒、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及有高血压家族史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患者,均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而男女之间的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施健康教育后居民的疾病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BMI、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给予针对性的社区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居民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对不孕患者临床妊娠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因不孕行宫腔镜检查及治疗成功的3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既往助孕情况分为未助孕组与助孕失败组,并根据宫腔镜检查再将各组分为正常宫腔与息肉摘除两个亚组,分别比较两组内正常宫腔、息肉摘除亚组的临床妊娠率,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35岁"组与"≤35岁"组,统计不同年龄段的息肉发生及息肉摘除后妊娠的情况。结果助孕失败组内正常宫腔亚组妊娠率明显低于息肉摘除亚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助孕患者在不同年龄段息肉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是影响不孕的相关因素之一,亦是影响助孕过程胚胎种植的独立因素,对于≤35岁的未助孕及各年龄段助孕失败的患者,应早行宫腔镜检查,如有子宫内膜息肉摘除后可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