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患者男性,68岁。2021年9月因“胸闷气喘1个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CT示:双侧胸腔积液,贲门部胃壁增厚。双侧胸水涂片检查见癌细胞(图1A)。完善胃镜示:距离门齿40 cm处贲门见不规则隆起,表面糜烂、坏死;胃体小弯侧、胃角、胃窦大弯侧见多处不规则溃疡,伴瘢痕形成。胃镜病理示:贲门、胃角及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图1B)。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表达Her2 (2+),FISH未见扩增,PD-L1(肿瘤细胞-,间质免疫细胞-),MLH1(+),MSH2(+),MSH6(+),PMS2(+)。原位杂交:EBER(-)。全身骨ECT示:全身多发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2.
胃脂肪瘤二例吴国柱杨之新例1男,33岁。上腹隐痛2年,黑便、乏力、心悸7天。体检:上腹轻压痛,似可触及质软包块。血红蛋白55g/L。上消化道造影考虑为胃平滑肌瘤。胃镜检查见胃体大弯侧肿块,呈分叶状,表面有溃疡。手术中见胃明显增大,贲门下5cm至胃窦部...  相似文献   

3.
胃假性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又称为滤泡性胃炎、反应性淋巴样增生等。本例男性,48岁,上腹隐痛不适8年余。体检无阳性体征。钡餐示胃窦部不规则缩窄,加压见数枚约1cm息肉样圆形充盈缺损,周围粘膜皱襞消失。胃镜见胃角前壁及窦部有数个结节。初步诊断为胃嗜酸性肉芽肿,不排除淋巴肉瘤。行胃大部分切除。病理检查:胃窦有百余个圆息肉样隆起,其粘膜及粘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多次活检难以诊断子宫颈癌的确诊方法。方法:分析1979年至1995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宫颈癌,其中6例术前经2~5次宫颈活俭,病理报告为炎症、增生或未见癌,而患者的宫颈及周围病灶在短期间有发展。结果:经手术确定为癌。包括2例粘液腺癌,4例腺癌。认真复阅6例术前活俭玻片均见散在腺细胞小灶,少数恶性细胞亦可见,但较常见的宫颈腺癌的癌巢细小。结论:对宫颈活俭阴性而临床病情发展的病人,应说服患者早日接受手术,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3岁,以"反复中上腹隐痛2个多月"为主诉就诊本院。2003年3月14日胃镜示:“胃角变形,见半弧型溃疡与胃窦后壁连成一片,周边黏膜隆起,溃疡不规则呈地图状外观。胃窦后壁见一约2cm×1cm溃疡面。诊断:胃角、胃窦溃疡。HP-”。2003年3月20日活检病理示:“(胃角、胃窦)胃黏膜相关淋巴瘤,以大细胞为主,弥漫型,中度恶性。CD20+”。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双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胃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诊治的警惕性和重视程度。方法:收集我院食管胃双原发癌24例,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食管胃双原发癌占同期标本1.69%。男性居多,60岁左右好发。食管以中段居多。鳞癌为主,胃以贲门居多。腺癌为主,双原发癌与癌症多中心起源有关。结论:男性中老年患者。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时,要警惕双原发癌可能。  相似文献   

7.
原发于胃的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少见,我院曾收治3例,报告如下。例1 男,51岁。上腹胀闷不适7个月。剑突下偏左触及包块,GI示胃窦有一腔内龛影,1988年6月行胃癌根治术。病理巨检: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体积5.5×4×2 cm。镜检为高分化鳞癌,粘液卡红染色阴性,癌肿侵达浆膜层,幽门旁、胃小弯及大弯淋巴结构有转移。术后4年健在。例2 男,57岁。上腹隐痛伴餐后暖气6个月。剑突下触及包块。胃镜活检诊断为胃鳞状细胞癌。1990年2月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窦有一13×10cm不规则肿物,与后腹膜粘连,腹腔淋巴结广泛转移。放弃手术,取胃大弯淋巴结4枚送病检,均有高分化鳞癌转移,粘液卡红染色阴性。术后8个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3岁,因进食梗阻2周就诊.上消化道造影显示,贲门部黏膜破坏,扩张受限,病变长约4cm.电子纤维胃镜检查见贲门菜花样新生物.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CT示食管下段、贲门及小弯侧壁异常增厚,贲门旁、肝胃韧带间和腹腔动脉旁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9.
食管裂孔疝并食管癌一例山东省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冯如青患者男,58岁。因进食后明骨后病、返酸2月余就诊。纤维同镜检查见食管下段粘膜充血,点片状糜烂,贡门部宽大松弛,齿状线上移,胃(一)。诊断为食管裂孔划并食管炎。取活俭病理检查示闭状上皮增生。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5岁。因上腹不适2周,于1995年6月20日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见一0,2×0.3cm的糜烂区,周围不充血,在糜烂处予以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6月23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胃窦未触及肿块。查标本,胃窦未见肿块,作系列切片未找到癌残留,标本周边网膜组织内2枚淋巴结也未见癌细胞浸润。复查术前活检,病理学诊断为胃窦一点癌。术后12个月内两次胃镜复查均示胃炎。讨论:有关“一点癌”的定义,目前国内尚无确切统一意见。张萌昌等人提出,当粘膜活检钳夹取此病变之后于切除之胃标本上,虽经全部粘膜取材仔细寻找,但再也找不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上海、洛阳两地胃癌的发生部位、年龄分布有何异同。方法 选择上海市新华医院和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998年到 1999年门诊胃镜检查病人为统计对象。胃镜影像和病理细胞学结合诊断胃癌 ,按胃癌发生部位分为 :贲门胃底部癌、胃体部癌、幽门窦部癌。同时用HE银染法检查胃癌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选择时间段内 ,检出胃癌 115例 ,贲门癌 47例 ,胃体部癌 43例 ,胃窦部癌 19例 ,其它 6例 ;上海新华医院查出胃癌 91例 ,贲门癌 18例 ,胃体部癌 3 4例 ,胃窦部癌3 3例 ,其它 6例。两地胃癌发生部位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随年龄增长贲门胃底部癌所占比例从 15 %上升到 3 6 7% ,而胃窦部癌所占比例从 5 5 %下降到 2 5 %左右。两地胃癌病人HP感染情况相似 ,胃窦 -胃体部癌HP阳性率明显高于贲门部癌。结论 胃癌的发生部位有显著的地区特点、年龄特点、时期特点。上海市胃窦部癌较贲门部多见 ,洛阳地区贲门部癌较胃窦部多见 ;随年龄增长 ,贲门部癌比例增高 ,胃窦部癌比例减少 ;在过去 2 0年到 3 0年之间 ,贲门部癌呈上升趋势 ,胃窦部癌呈下降趋势。HP感染与胃窦 -胃体部癌关系密切相关。不同部位胃癌发生病因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2.
胃一点癌1例     
男,45岁。上腹胀痛月余。胃镜见胃底和胃体粘膜皱襞肥厚糜烂,触之易出血。胃窦红、白相间,点状糜烂。幽门前区见一直径0.5cm小隆起,顶部糜烂。于胃体和胃窦各咬检组织6块。病理诊断为:(胃体)浅表性胃炎,(胃窦)高分化腺癌。因胃镜检查者认为胃体癌可能性大,为除外投放标本时的混乱,7天后  相似文献   

13.
 胃鳞状细胞癌较少见 ,我们在外检工作中遇见 3例 ,报告如下 :例 1 患者男性 ,45例。上腹间歇性疼痛 4月余 ,伴反酸 ,嗳气 ,恶心呕吐 ,腹胀。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胃幽门梗阻 ,胃镜检查诊断胃窦癌。术中见胃窦处有 5cm× 4cm溃疡性肿块 ,行胃大部切除。临床诊断 ,胃窦癌。病理检查 ,胃大部切除标本 ,大弯长 10cm ,粘膜面幽门窦处有 6cm× 4cm× 3 5cm大小的溃疡性肿块 ,边缘呈围堤状隆起 ,溃疡深 0 2cm~ 0 8cm ,底部不平 ,切面灰白色质脆。镜检 ,肿块处无正常组织结构 ,癌细胞大 ,多角形 ,胞浆丰富 ,见细胞角化 ,可见细胞间桥 ,癌细胞多呈巢、条索状及弥漫性分布 ,癌组织浸润至浆膜层 ,癌组织边缘粘膜见肠上皮化生。病理诊断 ,胃窦鳞状细胞癌。例 2 患者男性 ,5 0岁。上腹不适 ,隐痛 3月 ,伴有恶心 ,食欲下降 ,胃镜活检诊断鳞状细胞癌。术中见胃底约 6cm× 5cm溃疡性肿块 ,行胃大部切除。临床诊断胃癌。病理检查 ,胃大部组织 ,16cm×10cm大小 ,胃底离贲门 2cm处见 7cm× 5cm大小溃疡 ,溃疡深 0 5cm ,表面不平 ...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两重原发癌少见,现报告1例。 男性患者,51岁,干部,因上腹部不适,进食受阻一月就诊。经上消化道钡检发现贲门部钡剂充盈缺损,纤维胃镜检查见贲门部不规则隆起,周围有糜烂出血,诊断贲门癌。在全麻下取左侧胸腹部联合切口探查,腹腔内小肠腹壁,和胃均有较重粘连。分离后检查见贲门部4×3cm溃疡性肿块,无明显淋巴结转移,作胃倒次全切除术,在腹腔内作食管胃端之吻合术,术后13天痊愈出院。病理诊断:贲门腺癌,无淋巴结转移。 15年前(36岁)腹痛便血二月余,经X线钡剂灌  相似文献   

15.
金兰  朴龙镇 《中国肿瘤临床》2022,49(10):536-537
<正>患者男性,59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伴呕血”于2018年8月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入院后行全腹部增强CT示:胃窦部占位,伴多发肝转移瘤,最大病灶约3.6 cm,腹腔见肿大淋巴结。胃镜活检病理示:(胃窦)中-低分化腺癌;免疫组织化学示:Her-2阴性。PET-CT示:胃窦部壁增厚,SUVmax=18.0;肝内多发低密度肿块,SUVmax=20.5;胃窦下方及胰头旁肿大淋巴结,SUVmax=16.6。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以解黑大便2月于1993年2月1日人院。查体见贫血貌,上腹正中偏左可们及无痛柔软包块,余无异常发现。B超于左上腹可探及约8cm×6cm的低回声团。胃镜示食管、贲门正常,胃底有大量咖啡色物,胃角及胃窦腔变形,表面附陈旧性血丝并见不规则微隆起粘膜,前壁见约3cm×3cm凹陷。经活体组织检查见癌细胞。于1993年2月6日行胃大部切除,毕氏Ⅱ式吻合术。术中发见病变位于目窦部约gcm×8cm×7.5cm大小。大体标本检查:鲁窦有10cm×8cm病变区,全胃广泛增厚,粘膜呈颗粒状,弥漫型;切面可见肿瘤便及浆膜;显微镜下检查发现肿瘤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双原发癌的内窥镜及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上消化道双原发癌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上消化道双原发癌的内窥镜及临床资料。结果 14例上消化道双原发癌临床表现多为咽部不适、进行性吞咽梗阻和上腹不适;癌灶位于食管中段8处、下段14处、贲门1处、胃底、胃体1处及胃窦4处,而癌灶内窥镜表现多样。结论 食管中、下段和胃窦为上消化道双原发癌好发部位,癌灶表现多样化,内窥镜检查须注意观察  相似文献   

18.
胃血管球瘤是一种罕见的胃良性肿瘤,我院收治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道如下:患者,男,50岁,2008年7月2日因上腹胀痛伴嗳气24个月入院,该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痛伴嗳气、消瘦3个月,体重减轻3kg,无恶心、呕吐,无呕血、黑便。临床初步诊断:胃窦占位,肝多发囊肿。CT示幽门口变窄,局部可见结节样强化,强化均匀。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原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多发性食管癌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诊断率及生存率,本文对658例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其中多发性原发性食管癌19例,占2.9%。食管贲门双原发癌2例,占0.3%。作者认为,要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应切实做好以下工作:①完善的食管吞钡造影;②纤维胃镜下可疑部位的多点活组织检查;③胃超声检查;④多次分段食管拉网检查;⑤术中细致的外科探查;⑥术后连续病理切片检查。提示: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1984年4月至1995年11月手术治疗食管癌或贲门癌1259例,经病理证实食管癌同期并发食管胃贲门原发癌22例,发生率占1.75%(22/1259)。癌分布以食管--食管5例,食管--贲门9例,食管--胃8例。本文结合文献对食管胃贲门双原发癌的发病率,诊断标准,诊断方法,病因学及治疗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由于术前漏诊率高,应提高对该病的警惕,术中常规探查食管胃,并尽可能一次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