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均参与血压的调节。在两肾一夹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浆中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及肾素活性的水平,以及用氯沙坦或培哚普利干预后这些活性肽在血浆中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这些血管活性肽在该模型的变化机制。研究显示,高血压组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高于对照组,而血管紧张素Ⅱ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6周后,血浆中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升高。本研究发现在肾性高血压中期,循环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血压的影响已不是主要因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增加可能是血压升高的代偿作用。应用氯沙坦和培哚普利后可增加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和肾素活性,同时也增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与释放,这可能对其降压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观察肾性高血压早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及培哚普利或哌唑嗪降压机制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关系,建立两肾一夹高血压大鼠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血压升高早期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及背根神经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在肾性高血压早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培哚普利与哌唑嗪均能显著降低血压,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及mRNA表达在两组中的表现有明显差异,培哚普利能进一步升高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和背根神经节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表达,而哌唑嗪却降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及mRNA表达.结果提示,肾性高血压早期,大鼠体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浆浓度及mRNA表达升高,培哚普利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合成和释放,可能介导其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对肾脏的影响,探讨两者对高血压肾的保护机制。方法以高血压鼠非治疗组、培哚普利治疗组、氯沙坦治疗组和正常血压鼠为对象,测量其血压、肾一氧化氮浓度、尿蛋白等指标并观察血管内皮和肾小球结构。结果3月龄高血压鼠电镜下可见血管内皮增生,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肾一氧化氮浓度下降、尿蛋白增高,8月龄高血压鼠血管内皮和肾小球均有损害(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肥大),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血管内皮、肾小球病变和肾一氧化氮浓度密切相关,与血压相关性不显著。培哚普利组和氯沙坦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较低,且肾一氧化氮浓度较高,血管内皮、系膜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培哚普利组一氧化氮水平和尿量显著高于氯沙坦组。结论培哚普利、氯沙坦从多方面保护肾脏,如降压、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增殖效应,提高肾一氧化氮水平、改善肾微循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且培哚普利对肾一氧化氮的影响显著强于氯沙坦。  相似文献   

4.
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组织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情况,用离体肾灌注、高效液相分析、放免检测、肾素基因保留时间(RT)-PCR检测首次证明肾脏也可合成醛固酮。双肾切除30小时使血浆肾素活性消失之后,用RT-PCR技术表明血管仍可表达肾素mRNA,从而说明血管不同于心脏、具有独立的肾素合成能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不仅可抑制血管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还可抑制血管醛固酮的合成,从而进一步解释培哚普利逆转血管重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模型,了解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大鼠肾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2K1C高血压组;缬沙坦组;高剂量培哚普利组;低剂量培哚普利组。给药8周后,计算心重指数,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Ang)Ⅱ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脏ACE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ACE2表达。结果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治疗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P<0.01);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ACE2表达较正常大鼠降低(P<0.05);经培哚普利及缬沙坦治疗后大鼠ACE2表达明显高于2K1C高血压组(P<0.05)。高剂量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降低较缬沙坦组明显(P<0.01)。2K1C高血压大鼠心重指数明显高于各给药组(P<0.01)。结论2K1C高血压大鼠肾脏组织中ACE2表达降低,培哚普利及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能增加肾脏组织ACE2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从受体水平阻断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生物学效应来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对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及纤维化的作用,将二肾一夹型高血压大鼠分为高血压治疗组和高血压对照组,高血压治疗组在术后第16 周通过饮水给予缬沙坦(10 μgg·d),高血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不给药。术后第16 周、20 周及28 周分别处死大鼠,测定血压、心脏和左心室重量、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心肌胶原含量及胶原容积分数。结果发现,高血压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左心室重量指数、心肌胶原浓度及胶原容积分数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P<0.05 或0.005);与高血压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治疗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增高,血压、左心室重量指数、血浆醛固酮浓度、心肌胶原浓度及胶原容积分数则显著降低(P<0.05) ,且主要是Ⅰ型胶原减少。结果提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塑与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Ⅱ1 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可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病理生理作用,抑制醛固酮的释放,逆转左心室重塑,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可能主要是血管紧张素Ⅱ1 型受体所介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培垛普利(雅施达)对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其对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的影响。方法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培垛普利4周,剂量4mg/d ̄8mg/d,分别于服药前、服药5d、服药30d测定血浆ET、CGRP浓度。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培垛普利治疗后5d、30d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同时血浆ET浓度下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血压的下降幅度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呈显著相关(r=0.579,P〈0.01)。结论培垛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CGRP浓度升高,ET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缺乏在高血压及心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缺乏所致高血压、心血管重构的作用及机理.方法:Wistar大鼠,经饮水给予不同药物,如下分组:对照组(C组):仅给予饮水;NO合酶抑制剂组(L组):L-NAME 50 mg/kg.d-1;大剂量培哚普利组(L+HA组):L-NAME 50 mg/kg.d-1+培哚普利4 mg/kg.d-1 ;小剂量培哚普利组(L+LA组):L-NAME 50 mg/kg.d-1+培哚普利0.4 mg/kg.d-1.每两周监测血压一次(尾袖法).8周后,颈动脉插管测定动脉压、采血样、摘取心脏,测定心脏湿重及室壁厚度,用病理及体视学方法测定心肌细胞大小、血管中膜厚度、血管周围纤维化程度、管壁厚度/腔径比、管壁面积/腔径等心血管重构指标.测定血浆及组织中NO、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AngⅠ、 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含量或活性.结果:L组大鼠血压明显升高、心血管系统出现明显重构改变,血浆中NO含量降低,ET、Ang I 含量增高;心肌组织中NO含量降低,ACE活性、AngⅡ、AngⅠ含量增高.经大剂量培哚普利(4 mg/kg.d-1)干预后,血压得到控制,心血管重构及血液、心肌中的生化指标得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小剂量培哚普利(0.4 mg/kg.d-1)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但心室重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本研究证实,抑制NO合成可引起血压升高和心血管重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能使心血管重构得到改善,说明在该模型中,心肌局部组织中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参与了心血管重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 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 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 nm和432 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水平.结果 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 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 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 Hg,P<0.01;SHR组Ang 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 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 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 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 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了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口服培哚普利(perindopril,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培哚普利对AMI早期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感觉神经损伤性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感觉神经损伤性Wistar大鼠(3周龄)22只,分成3组给予含盐不同的饮食及缬沙坦(30 mg/kg·d,灌胃)干预4周,8只对照组大鼠给予高盐饮食4周,检测鼠尾收缩压、体重、淋巴细胞胞浆游离钙([Ca2+]i)、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浓度(Ang Ⅱ)和24 h饮水量、尿量、尿钠、尿钾.结果缬沙坦干预组鼠尾收缩压、淋巴细胞[Ca2+]i明显低于辣椒辣素+高盐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明显高其余各组.结论缬沙坦干预能阻止感觉神经损伤性大鼠在高盐饮食时血压及淋巴细胞[Ca2+]i升高,提示该模型的形成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长期治疗是否存在心血管组织的醛固酮逃逸。方法 用肠系膜动脉、心脏离体灌注,反向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和放免检测ACEI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脏、血管局部合成醛固酮的影响,用RT-PCR证实对心脏、血管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 mRNA的作用。结果 治疗5个月后依那普利未明显降低SHR心脏、血管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 mRNA的表达;培哚普利抑制血管局部醛固酮的合成及CYP11B2mRNA的表达,但还不能完全抑制心脏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 mRNA的表达,虽然与依那普利比较有显性差异。氯沙坦长期治疗后,虽然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增高,但不引起血浆醛固酮逃逸现象,能显抑制心脏、血管醛固酮合成及其基因表达至正常Wistar鼠水平。结论 长期ACEI治疗存在组织水平的醛固酮逃逸,培哚普利较依那普利导致的逃逸程度轻。氯沙坦长期治疗未发现血浆及组织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大鼠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其AT1 受体(AT1R)表达的改变,以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对其影响。 方法 将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和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成模后4周,再将DM组分成培哚普利治疗组(DP组)、氯沙坦治疗组(DL组)和糖尿病对照组(DC组),共治疗12周。以放免法测定血浆ATⅡ(PA)及肾组织ATⅡ(R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肾组织ATⅡ及AT1R表达。 结果 第4周时,DM组肾脏AT1R表达下降;第16周时,DC组PA、RA水平及AT1R表达较NC组显著增加,DP组和DL组RA水平及AT1R表达较DC组显著下降。 结论 糖尿病肾脏中存在ATⅡ及AT1R表达的异常;培哚普利和氯沙坦对糖尿病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肾脏局部ATⅡ下降及AT1R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纤溶功能紊乱中的意义;用腹腔注射左旋硝基精氨酸诱导大鼠高血压,导致纤溶功能紊乱,从第2周开始分别给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阻滞剂氯沙坦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干预,于第5周末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各组大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 的血浆活性,并观察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大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增强5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减低34%,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比值升高127%,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均可使上述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P<0.01).离体血管孵育时高血压大鼠血管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能力比对照组明显增强 (P<0.01);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使其生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基础水平及不同浓度凝血酶诱导的过度释放分别减少19%~46%和25%~50% (P<0.01),两种干预间差异无显著性;给10.0 kIU/L凝血酶刺激时,高血压大鼠离体血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较对照组下降32% (P<0.05),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干预均未能改善这种下降趋势.结果表明,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干预可抑制高血压大鼠血管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过度生成,但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无影响.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纤溶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并经血管紧张素Ⅱ介导.  相似文献   

15.
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苯那普利的降压效果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内皮素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例予以口服苯那普利10~20mg/d,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和内皮素水平,检验肝、肾功能,血糖等。结果苯那普利可以有效降低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内皮素水平,而肾素活性升高,苯那普利还可以降低血糖,对肝肾功能无影响。结论苯那普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压,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和β-阻滞剂(BB)卡维地洛逆转左室肥大(LVH),本文旨在探讨药物干预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紧张素(Ang Ⅱ)和B型利钠肽(BNP)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 15周龄雄性SHR尾动脉测压,随机分三组未治疗组(n=7)、培哚普利组(n=6)、卡维地洛组(n=7).药物溶于蒸馏水以灌胃法给予,培哚普利8 mg/kg*-1、卡维地洛4 mg/kg*-1,疗程6周,未治疗组以等量蒸馏水灌胃.15周龄雄性WKY大鼠为正常血压对照组(n=8).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取血、分离左心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放射免疫(HPLC-RIA)分析技术和RI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和BNP(B型利钠肽)浓度.结果 (1)经6周治疗后SHR血压和左心室/体重比值较未治疗组有显著下降(P<0.05);(2)培哚普利能显著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但能明显升高血浆Ang Ⅱ水平(P<0.05);(3)卡维地洛显著降低血浆和心肌组织Ang Ⅱ水平(P<0.05);(4)无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都能使血浆和心肌组织的BNP水平降低(P<0.05).结论培哚普利、卡维地洛逆转LVH与其降低心肌组织Ang Ⅱ相一致,BNP可看作是Ang Ⅱ的天然拮抗物,随LVH逆转而下降,BNP下降反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62例患者分为A纽82例(〉60岁),B组80例(〈60岁),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同时测定24h动态血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老年高血压具有是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及并发症多的特点;(2)A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B组;(3)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与老年高血压的特点,特别是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有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升高,提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心血管系统有影响,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特征性的变化,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测定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监测及治疗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ACEI及AT Ⅱ RA长期治疗对高血压鼠肾醛固酮合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CEI或ATⅡRA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证实是否存在肾脏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方法 以高血压鼠 (SHR)为研究对象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依那普利、培哚普利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1拮抗剂 (ATⅡRA)氯沙坦长期治疗高血压对肾脏局部醛固酮合成的影响。用肾脏离体灌注 ,反向高效液相分离纯化和放免检测肾脏局部合成的醛固酮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证实对肾脏表达醛固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mRNA的作用。  结果 治疗 5月后依那普利、培哚普利以及氯沙坦均明显降低SHR肾脏合成醛固酮及CYP11B2mRNA的表达 ,其中培哚普利可抑制其合成至正常水平。  结论  长期ACEI或ATⅡRA治疗持久地抑制肾脏局部醛固酮的合成 ,提示不存在肾脏水平的醛固酮逃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0例CHF患者及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培哚普利组(30例)。培哚普利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2~4mg,qd。治疗2周后复测血浆AngⅡ、PAI-1水平。结果:治疗前CHF患者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2周后,培哚普利组血浆AngⅡ、PAI-1水平比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培哚普利不仅可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且可改善内源性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内源性一氧化碳(CO)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年龄、体质量相匹配的正常血压(WKY)大鼠各16只,随机各分为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各8只),胃内分别注入培哚普利2mg/(kg.d)或等量生理盐水14d,于试验开始前一天和结束当天分别采血,应用连二亚硫酸钠将血液中的多组分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420nm和432nm的吸光度,计算出COHb的百分含量,并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培哚普利治疗后,WKY大鼠血压、AngⅡ及COHb百分含量无变化;但SHR血压及血浆AngⅡ含量明显降低[SHR组收缩压:培哚普利组:(153.5±10.1)比对照组:(170.6±11.4)mmHg,P<0.01;SHR组AngⅡ:培哚普利组:(427.7±31.7)比对照组:(529.7±40.5)pg/mL,P<0.01],培哚普利还明显升高COHb百分含量[SHR组COHb:培哚普利组:(1.40±0.14)%比对照组:(1.28±0.10)%,P=0.01]。SHR培哚普利组用药后较用药前血压和AngⅡ明显降低(P<0.05),而COHb百分含量明显升高[(1.40±0.14比1.29±0.16)%,P=0.001],实验结束时SHR培哚普利组和对照组COHb含量与AngⅡ浓度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和-0.49,P<0.05)。结论培哚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使内源性CO的产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