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AMI患者(AMI组)(包括39例无心室颤动患者及12例心室颤动患者)和4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心电图资料,比较AMI组与对照组的QTd和QTcd、39例无心室颤动患者及12例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和QTcd。结果AMI组入院后即刻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选择15min后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测量并计算QTd。AMI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9.9±20.3)ms比(32.5±12.6)ms,P〈0.01;(85.3±32.8)ms比(40.9±15.7)ms,P〈0.01];AMI组中心室颤动组QTd、QTcd明显大于无心室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2.3±22)ms比(59.6±21.5)ms,P〈0.01;(120.1±12)ms比(68.1±22.4)ms,P〈0.01}。结论AMI早期QTd增高,QTd的延长对预测AMI患者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测量70例高血压非LVH(组Ⅰ)、62例高血压病LVH患者(组Ⅱ)和80例健康人(组Ⅲ)的QTd与校正的QTd(QTcd)及心率变异指数(HRVI),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ⅡQTd、QTcd较组Ⅰ、Ⅲ显著延长(均P<0.01),组ⅠHRVI较组Ⅲ显著减低(P<0.01),组Ⅱ较组Ⅰ、Ⅲ的HRVI显著减低(均P<0.01)。结论:高血压病LVH的发生及其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其QTd、QTcd的延长及HRVI的减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型硝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病146例随机分为心痛定治疗组45例、伲福达治疗组47例、拜新同治疗组54例;以健康查体血压正常的4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于门诊或病房行同13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血压变异性指标(血压标准差)、心率变异性指标(SDANN、RMSSD、PNN50;LF、HF、LF/HF)。结果治疗前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心痛定组收缩及舒张血压的变异性高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拜新同组收缩压的变异性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治疗后伲福达组、拜新同组心率变异性时域性指标改善明显(P均〈0.05);频域性指标心痛定组升高、拜新同组明显降低(P均〈0.05),以上指标治疗后三组比较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SDNN与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2、0.621,P均〈0.05),LF/HF与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0.664,P均〈0.05)。结论长效硝苯地平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人的QT间期(QTc)与QT离散度(QTcd)。方法 60例2型糖尿病病人采用ECG——9130P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用Bazett公式计算QTd、QTcd。按是否并发心血管病分为糖1组(无并发症组)与糖2组(并发心血管病组)。结果 糖1组除QT低于对照组(P〈0.05)外,QTc、QTd、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糖2组与糖1组比较QT、QTc、QTd、QTcd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易造成严重心肌缺血、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HRV )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0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及接受3个阶段不同放射剂量(分别为15~25 Gy、35~45 Gy和55~65 Gy)的放射治疗后(每一个治疗阶段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放射治疗致心电图及QT离散度(QTd)、校正后QT离散度(QTcd)和HRV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改变的情况。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和3个阶段放射治疗后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比较:(1)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QTd、QTcd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HRV分析比较,①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频域指标TP、LF、HF、LF/H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VLF在3个阶段放射治疗后显著低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室性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即放射剂量为15~25 Gy时呈上升趋势、35~45 Gy时呈下降趋势、55~65 Gy时呈明显上升趋势;(2)QTd、QTcd指标在放射剂量为15~25 Gy时呈下降趋势、35~45 Gy时呈上升趋势、55~65 Gy时恢复到治疗前水平;(3)HRV指标中,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VLF的降低更加显著,提示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影响了体温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体液因子等因素的长期调节,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影响交感-迷走神经之间的均衡性,从而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导致心电图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BI)患者心电图QT、JT间期变化对其轻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101例ABI患者分为轻、中、重型三组;根据患者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为SAH组及无SAH组。检测各组伤后24h内心电图的QT间期及J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JT离散度(JTd)及校正的JT离散度(JTcd);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断预后,对其不同组间的各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轻、中、重型ABI患者的心电图QTd、QTcd、JTd、JTcd存在显著性差异,且SAH组各指标均升高,较无SAH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并与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1)。结论QTd、QTcd、JTd、JTcd对判断ABI程度及其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指标,并且有助于早期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观察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电图QTd及QTcd变化,并与112例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105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与非糖尿病冠心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与健康者相比,QTd及QTc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Td及QTcd大小顺序为:T2DM合并冠心病组〉非糖尿病冠心病组〉健康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强,动态观察QTd和QTcd可作为提示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昼夜的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联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的昼夜改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测量计算20例正常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QT、QTc、QT与QTc离散度及心率变异参数。结果 发现QT、QTd、QTcd、RR间期、RMSSD、HF、LH/HF存在昼夜的明显差异。QTd、QTcd与RR间期、RMSSD、HF呈现明显的负性相关,与LF/HF呈明显的正性相关。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和迷走神经活动的减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相似文献   

10.
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稳心颗粒加常规AMI治疗组(治疗组)58例,常规AMI对照组29例。治疗前进行HRV测定,2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治疗1个疗程(28日)后再次进行HRV测定。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止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 5min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 5min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NNIDX)、24h正常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低频成分(LF)、高频成分(HF)、总功率谱(TP)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均〈0.01),LF/HF显著降低(P〈0.01)。(2)对照组治疗后SDANN、PNN50、LF、HF、TP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均〈0.05),LF/HF显著降低(P〈0.05)。(3)治疗后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SDANN、RMSSD、PNN50、LF、MF、HF、TP均显著升高(P均〈0.05),LF/HF显著降低(P〈0.05)。结论(1)常规AMI治疗(静脉溶栓、硝酸酯类及抗凝治疗),提高AMI患者的HRV;(2)稳心颗粒加常规AMI治疗在改善AMI患者HRV更显著,且能改善自主神经平衡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探讨STS与QT离散度(QTd)、校正后的QTd(QTcd)、心率变异性及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患者99例,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23例),溶栓+STS组(28例),常规PCI组(22例)和PCI+STS组(26例)。常规溶栓组和常规PCI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溶栓+STS组和PCI+STS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STS治疗,比较4组患者QTd、QTcd、心率变异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率。结果溶栓+STS组、PCI+STS组患者QTd、QTcd、心律失常及猝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溶栓组和常规PCI组。溶栓+STS组和PCI+STS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明显高于常规溶栓组和常规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TS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患者QTd、QTcd,升高心率变异性,从而明显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探讨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S)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方法 将71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OSAS分为:EH组(无合并OSAS)37例及EH+OSAS组(合并OSAS)34例.比较EH组及EH+OSAS两组之间呼吸紊乱指数(AHI)、夜间血氧水平、HRV频域指标(SDNN、SDANN、PNN50)与时域指标(低频谱、高频谱、LF/HF)的差异.结果 与EH组相比,EH+OSAS组的夜间平均血氧及最低血氧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AHI则明显升高(P<0.05).SDNN、SDANN及PNN50三个时域指标EH+OSAS组均高于EH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EH组相比,EH+OSAS组LF明显增加(1823.3±265.4比1278.5±239.7,P<0.05)、HF降低(503.2±163.7比783.6±101.5,P<0.05)、LF/HF显著增加(4.1±2.2比2.3±2.5,P<0.01).结论 OSAS使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中频域指标受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体外反搏(ECP)对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选取72例高血压并糖耐量减低患者,根据是否接受ECP分为:对照组38例,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EC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HRV时域指标(低频、高频)、频域指标(SDNN、PNN50)、血糖值(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HRV时域指标与频域指标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糖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显著降低(P<0.05).结论体外反搏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电信息,分析其发作前后5min及白天(6:00~22:00)和夜间(22:00~6:00)的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心房颤动发作前5min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高频成份(HF)较终止后5min显著升高(P〈0.01),低频/高频比值(LF/HF)显著降低(P〈0.01),LF无变化:LF、HF白天均高于夜间(P〈0.01),白天与夜间SDNN、LF/HF无差异;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5minSDNN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呈正相关(r=0.545。P〈0.01),LF/H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532、-0.563,均P〈0.01)。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心率变异性升高,迷走神经支配占优势,使心房颤动得以诱发和持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D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252例,其中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CHD+DM组)150例和未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组(CHD组)102例,1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变化。结果 CHD+DM组的QTd值及QTcd值较健康对照组及CHD组明显延长(P0.01);CHD+DM组中同时合并肾病、眼病等微血管并发症者QTcd及QTd值较健康对照组和CHD组明显延长(P0.01);QTcd与血糖(r=0.290,P0.01)及血脂(r=0.167,P0.05)明显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者加重心室肌复极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指标变化特点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对与59名健康体检者和161例确诊为ACS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检测HRT参数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和HRV时域指标24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窦性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50ms的心搏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将ACS组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比较HRT、HRV指标和HRT异常的发生率在各组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ACS患者HRT和HRV指标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UAP组及AMI组TO明显增高,TS显著降低(均P〈0.01);UAP组及AMI组间TO和TS无显著差异。UAP组及AMI组HRT异常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X^2=5.385,P〈0.05;r=9.227,P=0.01)。UAP组及AMI组HRV指标SDNN、rMSSD、PNN50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AMI组SDNN较UAP组降低(P〈0.05),rMSSD、PNN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患者的TO与SDNN呈负相关(r=-0.26,P=0.031),与rMSSD、PNN50不相关,TS与SDNN、PNN50、RMSSD呈正相关,其中和SDNN的相关性最强(r=0.301,P=0.047)。结论HRT可作为ACS危险分层的一项新的心电学筛选指标。ACS患者HRT、HRV变化从不同方面反映心脏迷走神经的功能受损,二者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FDRs)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心率变异性(HRV),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46例健康者(NGT组)、57例FDRs及59例T2DM患者,分别测定其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TC、TG、HDL-C及LDL—C,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受试者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的IMT,动态心电监测分析HRV。结果CCA-IMT、ICA—IMT在NGT、FDRs及T2DM组依次升高,且FDRs组较NGT组升高(P〈0.05);T2DM组的ICA—IMT较NGT和FDRs组升高(P均〈0.05);HRV各项指标[时域指标:总体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标准差平均值指数(SDNN)、差值均方平方根(rMSSD);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在NGT、FDRs及T2DM组依次减低(P均〈0.05),FPG、IAI及TG均与CCA.IMT-ICA-IMT相关(复相关系数r=0.562、0.492,P均〈0.05)。结论在糖耐量正常的T2DM患者FDRs中,已经存在IMT增厚及HRV异常,且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的心率变异性分析(HRV)和心率震荡(HRT)指标,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0sAS)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及监测OSA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方法:对因鼾症就诊于我院的可疑OSAS者78例用多导睡眠图(PSG)行整夜(至少7h)睡眠检测,并同步进行Holter检查。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病例被分为OSAS组(AHI≥5次/h,54例)和正常对照组(AHI〈5次/h,24例)。对两组患者的HRV和HRT各指标进行分析,并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SAS组HRV指标:低频功率谱ELF,(13.4±8.5)比(20.7±7.5)]、极低频功率谱[VLF,(9.2±2.5)比(12.7±3.1)]、高频功率谱[HF,(9.0±3.5)比(12.2±4.7)]、低频功率谱/高频功率谱EL/HV,(1.4±0.5)比(1.8±0.7)]均明显升高(P〈0.05);HRT.指标:HRT指标中震荡起始ETO,(-0.04±0.01)比(0.04±0.01)]值明显升高,震荡斜率[TS,(7.6±3.1)比(4.2±1.5)]值明显降低(P〈0.05)。OSAS组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调节障碍,且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