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前痴呆与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对脑卒中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60例,根据回顾性临床测试分为脑卒中前痴呆组(n=36)和脑卒中前无痴呆组(n=224),入院后根据认知评估分为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组(n=80)和脑卒中后无认知损害组(n=180),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影像诊断资料、血液检查记录,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测脑卒中患者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患者出现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及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对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脑卒中前痴呆组平均年龄、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病灶数量和额叶萎缩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脑卒中前无痴呆组(P0.05)。结论脑卒中史、LDL-C是引发脑卒中前痴呆和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额叶萎缩是患者出现脑卒中后认知损害的因素之一,而脑卒中前痴呆与脑卒中后认知损害影响患者3个月短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
老年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及其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1 概述与概念 世界各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者老年痴呆患病率约为8%.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所有病例的1/2~2/3,其次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约占总痴呆病例的30%,VaD旧称"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或"多发脑梗死性痴呆",诊断VaD的现行标准要求患者有记忆力下降和其他认知功能损害,其严重程度足以符合痴呆的标准,同时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或颅脑影像学证据,并且脑血管疾病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以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痴呆综合症,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之一。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逐年增加和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脑血管病的多发,我国VaD在老年期痴呆发病率中居于首位,由于VaD的病因复杂,至今尚无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防治VaD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综述近几年来VaD的病因、诊断、防治及中西医临床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
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兆林  李大春 《山东医药》2000,40(20):54-55
痴呆是一种以智能减退 ,行为及人格改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 ,是指患者有 (近和远 )记忆障碍、认知功能损害 (如失语、失用、失认 )、抽象思维或判断力损害 (包括计划、组织、程序及思维能力损害 )。表现为上述这些能力与患者自己以往相比有明显下降 ,且已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职业和社交活动。老年性痴呆 ( AD)和血管性痴呆 ( V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但在患者存活期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尚有一定困难 ,故最终确诊仍需要尸检。神经病理学研究发现 ,AD的临床确诊率为 5 0 %~ 82 % ,而 VD为 40 %~ 80 % ,对于合伴有血管性痴呆的 AD…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损害所致的痴呆,它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D)之后的第二常见痴呆[1,2],其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脑血管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神经影像学征象.神经影像是明确痴呆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VD患者的头部CT或MRI表现进行分析,来探讨神经影像学检查对VD临床评价中的价值,从而对VD患者的防治和判断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期痴呆是由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患者会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1].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患有老年期痴呆的人数2010年已经达到35.6百万[2].我国是老年期痴呆的重灾区,老年期痴呆患者占世界的25%.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较严重的后果。除了脑动脉硬化外,其他缺血-缺氧损害均可引起血管性痴呆,表现有关日常生活的智能障碍。随着年龄增大,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的患也随之增多。有资料表明,在60岁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大约有26.3%的病人发生痴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轻中度痴呆患者的自知力损害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轻中度痴呆患者66例,对照组20例,采用痴呆病觉缺失问卷(AQ-D)对受检者及其知情者进行间卷调查。自知力损害得分以AQ-Dd表示。结果痴呆组患者自知力损害明显。AQ-Dd得分与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得分具有显著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1(P〈0.01),r=0.174(P〈0.05),r=0.389(P〈0.01)。但自知力损害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抑郁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痴呆患者自知力损害比较常见,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自知力损害密切相关,随着痴呆的加重,自知力损害程度也加重。不同类型的痴呆患者白知力损害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非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患者除认知功能异常外 ,是否存在非认知功能的异常。方法 根据DSM -Ⅳ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以及CDR的临床痴呆分级标准 ,对神经内科老年记忆障碍专科病房的 2 1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及 2 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非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 ,包括情感反应、行为异常、人格变化及知觉异常。结果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非认知功能损害在情感障碍 (16例 ,76 % )、人格异常 (10例 ,48% )及知觉异常 (6例 ,2 9% )方面 ,明显多于血管性痴呆组 (分别为 10例 ,40 % ;1例 ,4% ;1例 ,4% )。结论 痴呆患者不仅有认知功能的损害 ,还有非认知功能的损害。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损害重于血管性痴呆 ,可能与两种痴呆的发病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脑梗死后并发痴呆直接原因是一次或多次脑梗死造成的足够脑组织损害,脑梗死是其发生的疾病基础,临床上脑梗死患者气虚血瘀证占73%以上,气虚血瘀是重要的病因病机,治疗亦以益气活血为主,由于脑梗死后并发痴呆特殊的病理基础,气虚血瘀自然也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精神思维活动的基础。痴呆的发生是由于脑络阻塞,脑髓失去正常气血濡养所致,故针对脑梗死后并发痴呆的发病特点,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治疗会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神经生长因子与早老性痴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防止或减轻前脑胆碱能系统损伤及衰老造成的相应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有关功能的损害,这就提示它有可能用于治疗早老性痴呆。近年来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神经生长因子与该病相关性的研究;二是在实验动物模型应用神经生长因子的可行性研究。现有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有希望成为早老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家对于痴呆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目前趋于一致的观点是 ,痴呆是一组以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智能障碍系指具有以下心理活动中三项障碍 :包括记忆、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 (概括、计算、判断 ) ,且症状严重到足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病态表现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国际疾病诊断标准第 10版 (ICD- 10 )规定为 6个月以上。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为持续时间为 4个月以上。患者必须意识清楚 ,以排除因外伤、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的短期意识错乱状态。若两种表现都具备 ,则可诊断痴呆合并谵妄。痴呆的诊断提示智能的多个…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Lawton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鉴别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的能力。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有记忆下降主诉的患者,结合临床痴呆分级量表得分分为认知正常组、轻度认知损害组和痴呆组,采用1~4分多水平计分方法对14个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测试条目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量表区分不同认知损害患者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多水平ADL量表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0.93),ADL评分与MMSE呈负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793,P=0.000)。以16分作为分界值(≥16分为痴呆)区分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最理想,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0、0.93,其中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0分)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区分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缺乏敏感性(P0.50)。结论多水平Lawton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能有效地区分轻度认知损害和痴呆。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现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言语、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1].据WHO 统计,欧美的痴呆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为多,占全部痴呆的50%,VD占20%,其他原因导致的痴呆占30%.而VD在亚洲国家占老年期痴呆的68.5%,居首位,在我国占老年期痴呆的发病首位[2].据不完全数字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脑血管病人,至少有20%合并存在认知障碍.随着脑血管病患病率的日益增高,血管性痴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何治疗及改善脑血管痴呆病人的临床症状,已经成为很多医生研究的问题,现将近些年来各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Alzheimer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人最常见的2种痴呆类型,两者的病理学存在显著关联。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是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与其相关的血管病理学表现还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微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微梗死、腔隙性梗死和脑出血;相对而言,血管性痴呆的病理学变化具有不均一性,既包括传统的多发性脑梗死、微血管损害和缺血后脑病,也存在神经变性性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约4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发展成痴呆,称帕金森病痴呆(PDD),相对于其他认知领域的损害,PDD的执行功能破坏尤其严重。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常见的痴呆。本研究应用3项言语流畅性测验,评估帕金森病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损害状况、归纳出对AD、PDD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价值的流畅性指标,并对流畅性测验内部加工机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冬欣  张宏炜  张宁  张国华 《山东医药》2009,49(21):109-111
血管性痴呆(VaD)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类型,因其可预防、治疗,故早期发现有认知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的患者非常重要。本文结合文献就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用)   总被引:48,自引:1,他引:48  
血管性痴呆 (Va 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为了适应我国痴呆领域临床研究的需要 ,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痴呆工作小组完成了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 (研究用 )的研究 (简称《Va D标准 (研究版 )》)。与我国现行的其他标准相比 ,本标准强调 :(1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必具痴呆、脑血管病和上述两种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2 )痴呆程度 (可疑、轻、中、重 )的确定采用临床痴呆评定表 (CDR) ;(3)痴呆中抑郁症评定量表 (CSDD) >8分与抑郁症鉴别 ,Hachinski缺血量表≥ 7分 ,除外阿尔茨海默病 ;(4)中医辨证采用 SDSVD量表 (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肝阳上亢、热毒内蕴、腑滞浊留、气血两虚 ) ;(5)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 ,并循证评价认知、行为、日常生活能力、总体印象和中医证候的疗效。本标准可作为临床研究中病例选择和疗效评定的指南 ,期待着试用和验证 ,并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章对卒中病人易患痴呆的众多因素,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病理含义了讨论。卒中后痴呆与脑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以及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卒中后痴呆的提法比血管性痴呆更符合本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痴呆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对卒中病人易患痴呆的众多因素、主要发病机制、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以及病理含义进行了讨论。卒中后痴呆与脑血管病变/脑白质损害以及Alzheimer病的病理学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卒中后痴呆的提法比血管性痴呆更符合本机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