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眼针治疗脑梗死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6):451-452
  相似文献   

2.
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治疗脑梗塞后手指握力恢复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梗塞后手指握力恢复的疗效。方法: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取眼针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治疗,依辨证分型加心、肝、肾区穴。对照组50例,针刺肩髃、曲池、外关等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70.4%(P<0.01)。提示:眼针通过经络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尤其是肢体远端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体针作用。  相似文献   

3.
眼针治疗机能性头痛9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和平 《陕西中医》1998,19(11):512-512
运用眼针疗法(取上焦、下焦、心肝、胆、脾肾区穴)治疗机能性头痛92例,总有效率97.82%。提示本法有迅速缓解疼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眼针结合导平仪治疗中风偏瘫6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桂兰  王秀兰 《陕西中医》1997,18(10):468-468
采用眼针结合经络导平仪治疗中风偏瘫60例,总有效率98.3%。提示本法有通经络、活气血、衡阴阳、促进肢体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温通药灸是我们临床治疗骨病与妇科疾病,改善疼痛、肿胀的灸法之一,我们观察了此法对局部微循环、皮肤刺激性、皮肤毒性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眼针穴区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我院彭静山教授提倡的眼针疗法,手法简便,疗效显著,已引起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但有关眼针穴区解剖学结构的系统观察研究较少。我们着重系统观察研究了眼针穴区的局部结构,进针深度和层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眼针疗法,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眼针与中药辨证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眼针疗法结合中药辨证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单纯中药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每日行眼针疗法日1次,早晚服中药2次。对照组:单纯服中药早晚各1次。经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疗效经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P<0.05。[结论]眼针结合中药疗法对于中风偏瘫的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8.
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即刻效应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1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死半身不遂属中医学中风中经络范畴,虽少有意识障碍,但遗留的后遗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手腕及手指的精细活动功能恢复更慢。眼针疗法对中风瘫痪即刻效应肯定,疗效确切,近年来正在推广应用。1998-06—2006-12,我们采用眼针治疗脑梗死半身不遂156例,并与常规  相似文献   

10.
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1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 1992~ 1998年间采用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159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59例中 ,男 81例 ,女 78例。年龄在35~ 78岁之间 ,平均 57岁。脑血栓形成者 85例 ,脑梗塞者 4 3例 ,脑出血者 31例。病程在 7天~ 2 .5年之间。2 治疗方法  选穴 :主穴双侧上下焦穴 ,配穴取心区、肝区、肾区 ;上肢配合谷、手三里 ;下肢配太冲、阳陵泉、血海等。  操作 :先 0 .5寸 30号毫针在所选眼针穴上迅速刺入 (押手固定眼球 ,按住眼睑 ) ,除轻轻刮动针柄外不再施行其他手法 ,同时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 ,其余配穴按常规补泻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经筋推拿改善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观察。[方法]收集2018年1—6月在院的缺血性卒中后并伴有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每日采用经筋推拿,6 d为1个疗程,休息1 d,8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痉挛改善的程度;对照组采取中风病一般护理常规及针刺治疗,疗程与观察组相同。[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临床痉挛量表(CSI)评分、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平衡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SI评分、Ashworth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患者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针刺治疗配合经筋推拿可以有效地改善缺血性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同时降低了肌张力,提高了日常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10年来临床应用体针、头针、腹针、电针、芒针、粗针、艾灸等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并用结合药物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86例眼外肌麻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组。针刺组取头针的颅底带前1/3、颅底带中1/3、额中带、额顶带后1/3、顶枕带下1/3,体针取太阳、四白、攒竹、足三里等穴;药物组用甲钴胺注射液0.5 mg、甲硫氨酸4ml肌肉注射,红花注射液30~40 ml静脉点滴;针药组采取针刺组和药物组相结合的治法。观察治疗前后睑裂宽度、眼球运动及眼位变化。结果 3组患者的疗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2,P0.05),痊愈率最高的为针药组患者,其痊愈率为79.03%,痊愈率最低的为药物组;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8.24,P0.05),总有效率最高的为针药组(95.16%),最低的为药物组(58.06%);治疗后3组患者的斜视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8,P0.05),治疗后患者斜视度最小的为针药组(7.85±2.13)度,偏斜度最大的为药物组(12.64±2.24)度;治疗后3组患者睑裂大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1,P0.05),其中针药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睑裂最大(8.85±2.13)mm,最小的为药物组(5.64±0.24)mm。结论头针体针并用配合药物治疗眼外肌麻痹疗效确切,疗效优于单纯药物及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眼针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眼周穴区治疗全身疾病,尤其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卓著.本文从中医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现代神经解剖学及神经生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探讨眼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巨刺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巨刺法。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3%(P<0.05)。结论巨刺法可提高常规针药结合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通络豁痰针刺法在刚果金治疗脑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刚果(金)金沙萨中刚友谊医院就诊的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在每日静脉点滴脉络宁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取穴四神聪、中脘、丰隆、内关等,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药物组采用每日静脉点滴脉络宁注射液20 mL或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3 %(28/30),优于药物组的80.0 %(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豁痰针刺法治疗脑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将98例中风后迫症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灸配合丹参注射液、依思美治疗,对照组48例,单纯针灸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以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为72.9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症状积分、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药合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在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上明显优于单用针灸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给予"马氏"特色牵拉滞针法治疗,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68.0%(x2=2.381,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4.0%,高于对照组56.0%(x2=4.667,P<0.05)。结论:固定牵拉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强,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痿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足不任地,手不能举,甚至肌肉削脱的一种病证。属于现代医学的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脊髓空洞症、腓骨肌萎缩症、小儿麻痹后遗症、重症肌无力等。西医学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多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故治疗上除急性期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外,尚无特殊疗法。中医对痿证治疗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治痿独取阳明”;后朱丹溪又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痿原则等,为中医治疗痿证提供了理论基础。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治疗痿症具有广阔的前景。现将针灸治疗痿症患者3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35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颅骨缝针刺(颅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方法:取病灶侧颅骨缝的颞缝、矢状缝、人字缝、冠状缝为针刺部位;体针取患肢缺盆、肩髑、天井、手三里、三间、血海、足三里、太冲穴位。每日针1次,30次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35例患者,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19例,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1.43%。结论:颅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