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腧穴之名,皆有所本,命名之由,皆有所因。探析腧穴之名,方可深层次理解腧穴之定位、功效以及特性。从穴名角度,多层次的释义手太阴经各穴的临床意义,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入透彻地理解腧穴之本义,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腧穴名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中医学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其命名多源于古代汉语。为了更清楚地探析腧穴名称蕴含的重要意义,借用训诂学工具进行研究。发现运用训诂学研究腧穴名称有助于明确有争议的腧穴定位,揭示腧穴背后文化内涵和蕴含的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腧穴的作用原理(如天枢为何既可治疗便秘又可治疗腹泻)、发掘腧穴的临床作用,发现并纠正一些对腧穴的错误命名(例如字音、字形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我们正确、全面地认识腧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难经》有关四时脉象描述中隐喻特征的分析及翻译,探讨了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对中医脉象描述中的隐喻进行表达,以期能在中医脉象相关典籍英译中更好的表达其中隐含的文化因素和语义关联,更全面的表达语言信息,更清楚地传递其医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医脉象的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5部《黄帝内经》英译本及5部国内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为语料,对《黄帝内经》中29条隐喻类疾病名英译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翻译策略不一致、一词多译、信息还原度不足等现象。提出隐喻类疾病名英译应在准确理解疾病内涵的基础上,以“信息传递完整”为翻译原则;同时根据疾病命名特点,将29条隐喻类疾病名分为“完全隐喻命名”和“部分隐喻命名”两大类,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5种翻译策略,即“直译”“直译(西医对应词)”“直译+增译”“直译+音译”“意译”。  相似文献   

5.
中医方剂蕴含了古代医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的临床体现。准确恰当的方剂名称翻译,有利于读者领悟其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指导临床实践。从中医方剂名称命名方法的角度探讨中医方剂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传递中医方剂的立意,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6.
《千金要方》云:"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今查十四正经之腧穴名称,以"脉"字命名的腧穴共有4个,分别是"申脉"、"带脉"、"急脉"、"瘛脉"穴,临床上常配伍以"水"字命名的腧穴,且其临近处均有以"门"字命名的腧穴。本文尝试通过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对"脉"穴本意进行解读分析,从而加深对腧穴名称的理解和运用,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并尝试找到"脉"穴与"水"穴、"门"穴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腧穴的发展是由从少到多的过程,后者大多是对前者的发展和补充。经络腧穴中有很多同名穴,为证明其在命名上有一定联系,笔者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以五对同名穴(头窍阴与足窍阴、手三里与足三里、头临泣与足临泣、阴陵泉与阳陵泉、内关与外关)为例,在腧穴的出处、定位、功效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探析这些同名穴在命名上的关系,以更好地了解腧穴的发展历程,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旨在从"深度翻译"的视角探讨中医英译。中医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有关中医内容的英译在本质上是对中医文化的翻译。"深度翻译"既是一种具体翻译方法,也是一种翻译研究方法,其阐释性和文化再现功能不仅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和意义的双重转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背景知识、话语语境、主体意图的充分解读,能够将中医文化保留在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有条件更好地理解、欣赏中医文化的深刻内涵,理解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再现,从而让中医通过译介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最佳关联"和"最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典籍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古代文化的瑰宝,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语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效果.隐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思维特征为“取象比类”,中医典籍里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文章分析了中医典籍中的语言特征,特别是中医典籍中存在的隐喻现象,找出中医典籍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中医知识和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中医的瑰宝,探究其腧穴命名的含义,对于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实际意义。而取象思维是古人思维方式的代表,利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探析腧穴命名的含义,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腧穴,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针灸在临床上的疗效。通过采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对十四正经的腧穴进行逐字释义,然后再借助统计学进行分类,最后汇总出以取象思维命名的腧穴计200余穴。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和认知模式,在"取象比类"的背景下有着大量的隐喻式概念,隐喻在中医药语言中无处不在~([1])。中医文化是基于隐喻的文化,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文献文字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哲理性强,隐喻大量存在。对中医隐喻的英译原则和策略进行探讨,有利于加深对中医隐喻的理解,并为中医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1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从认  相似文献   

13.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可见古代医家是十分重视腧穴命名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八第九中也记载:"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腧穴的命名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及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根据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脉流注、腧穴功能、解剖位置、取穴方法、骨度分寸以及天文地理、八封算数、乐器音律、土木建筑、活动场所、物象  相似文献   

14.
从隐喻翻译遭遇约定俗成、保留中医藏象隐喻不代表音译和直译及中医语言的模糊性带来的翻译困难3方面入手探讨中医藏象隐喻翻译问题,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医隐喻研究的加深,中医藏象语言的隐喻性已经逐渐被学者所了解,一些中医译者也努力尝试在翻译上反映这种隐喻性。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一些约定俗成的翻译习惯,不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及中医隐喻的模糊性都成为藏象隐喻翻译的障碍,因此,中医译者要根据中医语言文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找到新的切入点,修补和完善已有的翻译,为中医文化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多腧穴的命名不仅清楚地反映出其定位,还寓意深刻地提示了各自的生理功能、类别、主治和操作等.重视腧穴的命名,开展启发式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腧穴的理解和记忆,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自隋代杨上善首次注释十四经穴名,古今医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腧穴释名的源流进行梳理,有利于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促进腧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隐喻依存于特定的文化语境,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取象思维构建的中医术语具有隐喻特征,中西医文化和思维的差异决定了对等翻译不能解决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全部问题,隐喻翻译关系到中医术语英译的成败。在笔者提出的中医术语隐喻翻译应遵循的阐释医理原则和保持民族特色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以术语隐喻价值为判断标准,尝试提出了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策略:约定俗成以统一标准,是中医术语隐喻英译的首要策略;在阐释医理原则前提下,应用对等映射、音译和转换隐喻等翻译策略以保留术语的隐喻意象和民族特色;隐喻意象与医理不可兼得,舍去隐喻以阐释医理为要;针对中医术语多义性特征,应用多元对等翻译策略以解决多义性术语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脾经合穴阴陵泉,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临床效用。从命名文化及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古籍与现代文献,系统梳理阴陵泉的命名渊源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为全面认知阴陵泉的文化和医学内涵、精准运用本穴、扩展本穴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借鉴,同时为探究腧穴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取象思维贯穿于整个中医学中,其在针灸学中的运用也较广泛,对经络的发现构建与循行分布、腧穴的命名、五腧穴的涵义、标本根结理论、以及临床治疗如腧穴主治、手法操作、得气判定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取象思维在针灸学中的具体运用,旨在增强人们对取象思维的理解和重视,以探寻针灸学术领域的创新点,推动针灸的相关理论和针灸学科不断的发展,为临床诊疗的认知和把握提供新的思路,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20.
邓容  邓曼 《环球中医药》2013,(4):295-297
后殖民翻译研究是如今文化翻译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每个穴位的命名都有其文化内涵,但少有译者从此视角讨论穴名的翻译。本文回顾了后殖民翻译研究的理论源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阐明该理论在中国语境的适用性。从后殖民视角剖析了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穴位翻译标准的利与弊,指出穴位英译的处境。针对穴名翻译标准存在的不足,归纳出目前主要存在的其它三种译法,即直译法、意译法,以及音译加释义法,并对这几种策略进行讨论。最后指出穴位名称的英译应注重文化内涵的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