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病证名。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为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由于四时气候不同,人的体质各异,各种温病临床表现及发展变化也有差异,因此前医在《内经》、《难经》、《伤寒论》的理论基础上把各种温病分别命为不同的病名。如风湿、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等等。这些温病虽各有其不同特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共同之处,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永红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69-1070
归纳总结了叶天士《临床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四时温病的证治思想,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艾军 《福建中医药》2002,33(5):40-41
小儿温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温病发于幼儿之体 ,故具有特殊性。充分认识小儿温病的诊治特点 ,将有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试从发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探析小儿温病特点。1 发病特点1.1 易发病 ,病情急 :幼儿乃稚阴稚阳之体 ,即“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者也”[1 ] ,因其“肉脆 ,血少 ,气弱”[2 ] ,极易被外邪侵袭 ,发生温病。幼儿之体 ,又称为“纯阳”,小儿患病后多从阳、从热化火 ,因同气相求 ,故易感温病。事实上 ,急性传染病曾占儿科发病数的首位 ,许多温病患者中幼儿较成人发病率高 ,如痄腮、白喉、乙脑、流脑、猩红热等…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根据四时主气将小儿温病归纳为"风温、夏热、秋燥、冬寒",开创了小儿四时温病的辨治,丰富了小儿温病的辨治理论体系。其学术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为清代著名医家。著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等,在湿热病的病机和治疗方面,尤多建树,丰富了温病学的内容。爱就《湿热条辨》所载,对其治疗显热病的经验,管窥如下: 大法有四临证不拘是一“太阴内伤,湿吹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其病理特性,“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从而确定了治疗用药上具有自己的特点。一、宣:湿温初起,阻遏气机,治疗应  相似文献   

6.
屈强 《光明中医》2010,25(4):570-572
<正>湿温是指夏秋雨湿季节感受湿热病邪,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等见症的急性外感热病。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八难》。晋王叔和《脉经》简略记载了湿温的病因证治。宋代朱  相似文献   

7.
四时温病是指发生在四季中的各种温病.一年四季,由于气侯的变异,产生的致病因素不同,加之人体随着季节的变换,机能状态和反应性也有所变化,因而产生的温病各不相同.根据古代医家的论述、主要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大头瘟、烂喉痧等,这些温病包涵了所有辨证属于温热性质的现代医学所称的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以及其它有发热主证的疾病.本文从温病学角度,对各种温病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叶桂的《温热论》与薛雪的《湿热病篇》是温病的经典之作。两者在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及传变趋势、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的论述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且两者存在着从属关系(叶氏的“温热”包含薛氏的“湿热”)。  相似文献   

9.
薛雪作为温病大家,不仅对湿热病有深入的研究,在治疗内伤杂病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薛雪治虚劳病主要从天时、地利和人事三个方面入手,尤其注重人事调摄在恢复健康中的作用,而人事当中尤以做静摄功夫为要点,在此基础上使患者情志怡悦、戒怒戒劳,再论药饵.立方时注重参考四时运气之升降浮沉来衡定处方的寒热温凉以及治疗的标本缓急;注重顾护...  相似文献   

10.
11.
认为晋唐时期已经认识到天行温病的流行性、传染性,故非常重视其预防。指出晋唐时期对温病预防方药的特点有五点:即组方简、便、验、廉;药物种类繁多;用药方法丰富多彩;剂型以丸散为主;芳香药物的使用。晋唐时期对温病的预防不论药物还是方法都颇具特色,尽管其中有些预防方药及方法的效果还值得商榷,但在当时来说其方法的正确性、思想的先进性还是应当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小儿温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当今儿科温病诊疗中仍有启迪及借鉴作用。笔者认真研读其儿科相关著作,认为其小儿温病诊疗特色鲜明:辨证方法多样;小儿温病四诊相参,舌诊为主;对痘疹的辨证治疗多有创见。在治疗上主要从辛凉润肺,清热化燥;辛润通络,调理气血;甘凉而润,濡养胃阴三个方面进行论治;在痘疹诊疗方面沉潜秘旨,发挥奥义。  相似文献   

15.
许冠恒  马健 《中医药通报》2009,8(6):31-32,36
《温病指南》是清代娄杰所著的一部温病著作,其内容从温病理论紧扣温病临床。本文拟通过对书中所载具体方药组成之方剂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特点:方证相应,便于临床掌握;继承仲景经方,有所发挥;推崇叶吴之方,颇有心得;博采众书,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化。因此是书对于学习温病学理论进而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不失为一本良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6.
许冠恒  马健 《中医药通报》2009,8(6):31-32, 36
<温病指南>是清代娄杰所著的一部温病著作,其内容从温病理论紧扣温病临床.本文拟通过对书中所载具体方药组成之方剂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特点:方证相应,便于临床掌握;继承仲景经方,有所发挥;推崇叶吴之方,颇有心得;博采众书,来源广泛;类型多样化.因此是书对于学习温病学理论进而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不失为一本良好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17.
18.
四、主要治法的运用《温病学》中每一温病的各种治疗方法都须了解,但掌握时宜抓住重点。另,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病机演变虽各有其特性,但亦有其共同的发展规律,在其病变过程中每可出现相同的证候,特别是邪在阳明、邪入营血、闭窍、动风  相似文献   

19.
<正>腰痛为门诊及病房中常见的痛症[1],且症状多有反复,迁延不愈更有加重的风险。本研究通过整理温病四大医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士雄治疗及评说腰痛的医案,探讨其中幽深精妙医理。其用药之法补泻分明:祛邪方面,尤其重视湿邪发病,而不局限于以往医家辛温发汗祛湿之法,重新提出“分消走泄、淡渗通阳”的方法,从经络、脏腑分部论治。补益方面,重视奇经八脉生理,突破以往腰痛之病多由肾虚等脏腑辨证的认识,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生血,通补阴络。  相似文献   

20.
1、《温热论》与《湿热病篇》的基本理论与诊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1病因。叶氏认为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包括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及伏寒化温、温毒、疠气等。薛氏则认为病因乃“湿热之邪”,且必先有内湿,再感受外湿而致病,阐明了湿热病的发病是内外因联合作用的结果。1.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叶氏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薛氏认为:“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二者均认为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