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诺病相当于中医学"厥逆""寒厥""痰厥""水厥""血痹"等范畴,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与雷诺病相关的"厥逆""寒厥""痰厥""水厥""血痹"等条文的梳理及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伤寒杂病论》对雷诺病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指导性。故文章重点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雷诺病的典型条文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来探讨其不同的病机,以期为雷诺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内经》《难经》对心胸部位疼痛的病证有较详的论述,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概念,对临床辨治此类疾病起到了纲领性的作用,笔者认为掌握其规律有执简御繁之功。1厥真机不同、体势有别须辨明《内经》《难经》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病证的主症特点和病因病机。如《难经·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6,(8):1082-1083
目的:探讨《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因、证治及针刺治疗,指导现代中医心病临床。方法:通过对《内经》、《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心痛》、《三因极-病证方论》、《类经·针刺类》、《难经》有关心痛的记载进行研读。结合临床进行理论探析。结果:"病气逆乘"导致心痛有四:经气逆乱、经脉经气厥逆、五脏之经气厥逆、真心痛。临床上要重视"病气逆乘"导致心痛的病机及针刺治疗,进一步验证《内经》中"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三厥”理论为《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调经论》所论煎厥、薄厥、大厥三种厥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的理论,对后世眩晕、中风及现代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都具有指导意义。一、三厥的成因与病机 1.煎厥的成因与病机:有关煎厥的成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  相似文献   

5.
"风厥"乃《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古病名之一。通常认为此病在《内经》多个篇章中的病证描述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试以《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为切入点,通过对原文中包含的病因病机、证候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此"风厥"之病因可能与外感风邪有关;其病机初为阳明与厥阴二经受邪,子母相传而累及于心,其主要症状"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四者皆为心病的相关表征,说明本病与心的关联极为密切,因而有理由认为"风厥"或为心病的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咳嗽性晕厥是指由于剧烈咳嗽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丧失,发病后能自行转醒,迅速恢复而不留任何后遗症的一种良性综合征[1]。根据古代医书记载,咳嗽性晕厥多属于中医学"厥证"范畴。历代医家对厥证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大奇论篇》"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而《儒门事亲》将厥证分为气厥、痰厥、风厥、酒厥、尸厥5种,后世又提出了血、食、暑、蛔等厥,从而丰富了厥证的临床分类体系。对于病因病机的论  相似文献   

7.
厥乃《内经》论述颇多的临床症状与病证和病机,主要从厥之病因病机涉及内外多方位;厥之主症表现四肢寒热异常甚昏厥不知人;厥之病性有虚实之分,病势急剧预后当辨析等,对《内经》之厥进行解读分析,认为当今对厥之相关理论的解读,不仅有助于对厥证与机制的深入理解,而且对于临床相关病证的处理与防治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探讨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根据中医体质预防和治疗痛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对痛风患者和正常人群进行体质分类及统计分析。结果:①2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痛风患者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的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②不同程度痛风患者的体质分布存在差异(P〈0.05);③不同年龄段痛风患者体质类型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痛风患者的体质特点为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瘀血体质,符合痛风患者病机特点,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体质,早期以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分布为主,晚期以瘀血体质分布为主,该规律与中医基本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体质、环境等影响,痛风的发生日增月异。激素的副反应、过于依赖指标而难消症状的降尿酸药物,让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徘徊难择,中医对于痛风治疗的优势锋芒逐露。本文从《内经》"气伤痛,形伤肿"理论出发析议现代痛风治疗,提出痛风之症痛、肿病机有别,治疗应以症定法,明识"不通则痛"的精髓所在,以期为痛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总结概括《灵枢·胀论》的学术思想为:胀病的病机为"寒气逆上,厥气在下";根据被累及的部位及所出现的兼症,可分为脉胀、肤胀、脏腑胀三类;胀病的治疗原则为"工在疾泻,补虚泻实"。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临床上治疗胀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痛风是现代医学中常见的一类代谢性风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痛痹"、"痛风"、"脚气"、"历节病"等范畴。笔者师从文建华教授2年,见其自拟除痹止痛方治疗痛风效果颇佳,现将文师治疗痛风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痛风者,因其痛甚,且发病急骤如风而得名。痛风病名最早见于朱丹溪的《格致余论·痛风》曰:"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条文一则之原义。方法: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中一则疑难条文作医理分析与文献考证,主要采用医理分析、文理分析、以经解经以及文字训诂的方法解经。结果:分析了条文存在的疑点,总结了伤寒厥热胜负的三种情形,归纳了厥热胜负之病机,不外正邪之往来、阴阳之进退、病邪之出入而已——寒邪入里,正不能抗,阴胜于阳,阴进阳退,则发厥;寒邪内盛,真气衰微,阴盛格阳,中气将绝,则除中;阳气渐复,寒邪外出,阳进阴退,阴阳均衡,厥热相应,则病向愈;阳胜于阴,阳进转亢,热气有余,则发痈脓。结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部分条文难解,历代注家所论不一,今试考其中疑难条文一则,以辨其文义与医理,然仲景原旨为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及临床之验证。  相似文献   

13.
《周易》中的卦象思想对中医学有深远影响,一些中医症候可与《周易》卦象类比认识。在先天八卦的震卦状态中,阳爻在下,受迫于阴爻,有"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的特点,与《伤寒论》厥逆证病机一致。厥逆论述源于《内经》,完善于《伤寒论》,是经方中重要病症,其分类众多,难以掌握,然其作为一种症候,有其共同病机。本文从《周易》震卦角度论述厥逆证病因病机、分类、治法,以期有助于厥逆证的认识与掌握,拓宽厥逆证的掌握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齐智勇系湖北省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随州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灵活应用丹溪痛风方治疗痛风病,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主张辨证与辨病结合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设有"痛风论",《丹溪心法·卷四·痛风》有痛风专论和痛风方,对痛风一病有详细阐述。认为痛风发病,因血受热已沸腾,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瘀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  相似文献   

15.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病变,造成急性炎症反应性滑膜的反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历代中医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论述不一。《景岳全书》是明·张景岳所著,熔其毕生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于一炉,其中属于现代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如风痹、脚气、历节、骨痹、热痹等具有独特的见解。笔者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有关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相关诊治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总结其中与痛风相关的论述,为痛风的早期预见性诊断、干预治疗及其预防调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王琦教授从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痛风之病机为患者自身体质偏颇,终致湿热痰瘀结聚,阻滞经络气血运行,浊毒停积于筋骨关节,而非风寒湿邪外袭。倡导运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治疗痛风,注重体质与疾病、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为理论依据,因人制宜改善患者的偏颇体质;以四妙勇安汤为主方,古方新用,另据病情灵活加减用药,祛风通络,清热除湿,祛痰化瘀以祛浊毒,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中医古代文献为基础,分析肥胖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中华医典》检索古代医籍中与"肥胖"相关文献,借助Microsoft Excel2010整理文献,并对肥胖体质相关疾病、症状、病机进行统计。结果:肥胖所致疾病居前三位的是中风、月经病、痛风(痹证)、带下;肥胖相关症状5种,分别为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大小便不通;肥胖致病相关病机19种,其中居前3位的是痰湿、气滞、气虚有痰。结论:肥胖相关疾病涵盖内、外、妇科,症状错综复杂,病机与痰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厥"的定义:《伤寒论》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分析原文:"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是其病机。"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是其主症。从《伤寒论》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知,厥阴病的临床表现有:(1)消渴;(2)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3)下(之)利不止。《伤寒论》340条:"病  相似文献   

19.
浅述热厥     
正热厥,是以临床表现为高热或胸腹灼热,口渴饮冷,烦躁不安,谵语妄言或神志昏迷,大便干燥数日不下,腹部满痛拒按,小便短赤,舌质红绛乏津,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等危急症候的同时伴有"手足厥冷"甚至"脉象沉伏"等假寒证象的一类病症。热厥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病因病机也记载其中。《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开篇曰:"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笔者临证体会,中医经典古方四妙散对于痛风的治疗有良好疗效,现浅谈如下。1病因病机分析"痛风"病名首次见于金元时期朱丹溪所著的《格致余论》,根据症状描述,与古代医籍中的痹症、历节等十分相似,可归属于同一病症。《黄帝内经·素问·痹论》中指出本病在风、寒、湿的作用下,造成类似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屈伸不利、疼痛,甚至灼热肿胀症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说明历节病是以肝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