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遗志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友成张老的去世,使我体验到一种无法诉说的悲痛。这些日子里,我好像是秋天的落叶,在地上被风吹得急转,无所适从。这些天,张老的音容笑貌,总在我眼前浮动。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特别尊重别人,张老的...  相似文献   

2.
西医学是在西方形象思维的影响下形成的。最早的尸体解剖使西医学的诊断、治疗都以直观看得见为依据,治疗总的原则也是以恢复形态学达到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郭志辰博士,1943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家境贫苦。6岁时父殁,孤身与母清苦度日。无经济来源。10岁,立志从医,济世救人,遂卖屋携资,外出拜师学医。终因发奋苦读,而自学成才。16岁时,即被人们冠以“小神医”之美称,在当地义务行医,施益于乡里。1976年白手起家,创办了石家庄市合作路卫生院。以丰富的中、西医的理论、特殊的治疗效果,赢得了各地病患者的青睐。日诊300余患,即使卅载老中医,也自叹弗如。对治疗脉管病、心脏病有过人之技。其时,市长王葆华为之题词“医所何须大,术高名自扬”。1984年,又创建石家庄市第一…  相似文献   

4.
一清代医家徐时进,字学山,号安素,元和县甫里(今江苏省吴县冉直镇)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年不详。他少年时曾从江阴青阳一位姓萧的先生学儒,攻举子业,由于几次应试未中,遂绝意仕宦之途,潜心于医学之道。二徐时进的医学著作主要有《医学蒙引》、《医宗必读补遗》和《内科心典》。其中《医宗必读补遗》已佚,余者均有多种抄本流传。(一)《医学蒙引》是徐氏的力作,他探药性,会脉理,采方书,别效验,便诵读,  相似文献   

5.
关于吴其浚先生的生平和他的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已在中华医史什志1955年第4期做过介绍.关于吴先生著作的手稿真迹、墨宝,遗容照片,以及茔墓、居室等照片,曾托有关方面征求觅寻.现略有所获,特作此文补充.并愿再对植物名实图考一书的特点及其对于现在研究中药的重要性,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地西他滨的药理作用、药动学及临床评价。方法以近几年国内外代表性的论文来依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结果与结论地西他滨的适应证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另有研究,其对镰状细胞性贫血、髓性细胞白血病以及一些实体瘤也有疗效。  相似文献   

7.
孟河费氏,数世业医,代有传人.先高祖伯雄公,以擅治疑难杂证著名,登门求治者甚众,一时称盛.著有《医醇》廿四卷,兵燹后失散颇多,现所存者仅《医醇剩义》四卷、《医方论》四卷.立论以"和缓"为宗,认为在平淡之中可获取神奇之效.不尚矜奇炫异而违反轨度.先祖父绳甫公,禀承家学,每有独到之处.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迁沪,因忙于业务,无暇著述,仅于诊余之暇,口授经验.兹就回忆所及,从其医案中撮要介绍如后.学术论点我费氏宗李东垣与朱丹溪两家.认为东垣补阳、丹溪补阴是治病两大法门;然东垣未尝偏废阴面,丹溪也多顾及阳分,故吸取两家之长,宗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对于虚劳的诊治,虽宗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但苦寒之品则尽量避免,恐伤阳也.遇脾胃弱者,则著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略叙述了我国近代著名经史学家陈汉章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就,从内容、结构、体例方面介绍了他编撰的《本草纲目补正》(书稿),举例说明陈汉章先生"钩稽事实,疏通明正"的治学特色,并阐述了《本草纲目补正》一书在本草学术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先君朱南山先生(1871-1938年)名松庆,又名永康,江苏南通人.家贫苦学,及壮,好读医书,同乡著名儒医沈锡麟(清代举人)嘉其诚笃,录齿及门.先君在沈氏门下,执弟子礼甚恭,对学业更能勤学苦练.学成,悬壶于乡,审证用药,殚心竭虑,务求其当,由是声誉渐起.1916年应旅沪同乡之请,始来沪设诊所于开封路,善用伤寒大方,挽救危疾,更精妇人经带方治,以此声望日隆,就诊者踵趾相接.1933年后,筑室北京西路,求治者尤以妇人为多.晚年,遂以擅长妇科著称.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先生的医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炳麟先生,字枚叔,后因仰慕顾炎武之为人,改名绛,别号太炎,浙江余杭人。生于公元1869年(清同治七年),殁于1936年。幼年曾从外祖父朱左卿学习,21岁时从德清俞樾习经学于诂经精舍,交游渐广,并开始政治活动。1903年,因给邹容《革命军》一书作序,又撰《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激怒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学在临床上过度分科的弊病在大学和大医院中实行着所谓内科的纵割分科,诞生了循环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等。依此推理,若干年后循环科又将分为传导系统、冠状循环等等亚科。这样细分下去的结果,不论知识多么渊博的大学教授也难于通晓内科的全部领城,而在临床上则成了特  相似文献   

12.
在最近二十~三十年间,现代医学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生化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中,发展更为显著.但奇怪的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重新评价中医学的活动也迅速高涨起来.1971年美国温纳—格林人类学基金会在奥地利召开的“亚洲诸医学体系研究比较讨论会”表明,重新评价传统医学的活动已成为世界医学界极为关注的事,原因是西方人士已对现代医学抱有极大的不安.为了重新评价传统医学,我想从以下三点来批判现代医学.一、现代医学在临床上过度分科的弊病在大学和大医院中实行着所谓内科的纵割分科,诞生了循环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的现代化程度已经使人类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类本身却不断地遭受着环境变化、社会关系和疾病侵扰等诸多问题。摒除客观条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类在生理病理、应变机制、病症治疗、预防康复等多个方面的认识,实际上还是很肤浅的。举例说无处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对人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可是至今医药学界在防治措施中并无良策,往往处于被动之中。  相似文献   

14.
程国彭,字钟龄,号普明子,安徽徽州(今安徽歙县)人。约生于1662~1735年,著有《医学心悟》及《外科十法》二书。《医学心悟》著于1732年,  相似文献   

15.
我校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已由1999年初的3000人剧增至2002年的 8000余人。在学校规模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事关学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此,学院审时度势,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1便秘的概念关于便秘的概念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便秘的概念较为复杂,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标准。第二,便秘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一个症状。它既可以是一种严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的主要症状,而且还可以是只表现为便秘而查不出原发疾病。第三,诊断便秘一定要考虑病人的排便习惯。第四,诊断便秘要注意病史的长短。第五,有的学者把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便干燥称为便秘,把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称为排便困难,两者合称排便障碍。也有的学者把便秘的概念规定为只要排便时间超过5min,即为便秘。还…  相似文献   

17.
台湾刘伯骥先生著《中国医学史》(台北华冈出版部1974年出版)一书,分上、下两册,共738页。据书中黄文山先生所写序文介绍,刘先生“独能竖起坚强意志,栖心文史,埋头著作,在学术上多所建树”。并著有《广东书院制度》、《春秋会盟政治》、《中西文化交通小史》、《唐代政教史》、《宋代政教史》、《六艺通论》等多种著作,“凡数百万言”。足以确证刘先生学识之宏富。就本书而论,从海内外中国医学史来说,确为极少见之宏篇巨著。读后深受教益。浏览了这部巨著后,初步认为书中下列各点论证,确属难能可贵,足资从事史学、科技史与医学史有关  相似文献   

18.
曹师穎甫先生,名家达,号鵬南,晚署拙巢,江阴县人,公元1968年生,1937年卒,擅詩文画梅,晚年特以医学著称。其遺著有《汉乐府評注》、《諸子精华录》、《气听斋詩集》、《梅花詩集》《詞集》各若干卷,并有《伤寒发微》、《金匱发微》,(1956年9月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合刊,改称《曹氏伤寒金匱发微合刊》)《曹穎甫医案》、《經方实验录》等书,久为医林称道。茲将其史迹和医学經验分別介紹如次:  相似文献   

19.
卓越的医学教育家施今墨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今墨先生,生于1881年4月16日,殁于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浙江萧山人,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先生十三岁从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医,青年时期就读于山东大学堂、山西法政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参加辛亥革命。后悬壶京津,改名今墨,勉励自己要行墨子“兼爱”之道,救死扶伤,不分贫贱富贵。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危,曾邀请先生会诊。后中央国医馆成立,先生被推选为副馆长。1932年至1950年任华北国医学院院长。解放后先生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并任中华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对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和热忱关怀。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九五四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再次批评了轻视、歧视中医的严重错误,指出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大力领导和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同中医合作,研究并整理祖国医学遗产以后,全国范围内广大的卫生干部对祖国医学遗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轻视、歧视中医的错误思想开始进行批判,并且开始掀起学习中医的热潮。阅读研究中医书籍的人增多了,拜中医为师向中医学习的人也增多了,各方面都表现了中、西医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气氛。中华医学会在党的领导下,曾经作了一些加强中西医团结,组织西医向中医学习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