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5年以来,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桥小脑角胆脂瘤64例,肿瘤全部切除者61例(95.3%),大部分切除者3例,1例死亡,63例随访6个月至9年,未见症状复发,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桥小脑角胆脂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桥小脑角脑神经病变510例显微手术的经验,并对病因进行分析。方法 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有关神经构成压迫和各种病灶分别给予相应的减压等处理。结果 桥小脑角脑神经病变510例全部治愈。术中发现因责任血管压迫者466例,占91.37%;肿瘤15例,占2.94%;蛛网膜粘连者29例,占5.69%。结论 桥小脑角脑神经病变510例,致病因素以责任血管压迫为主,部分为肿瘤压迫,而蛛网膜粘连致病者亦占相当比例;蛛网膜粘连是引起舌咽神经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桥小脑角胆脂瘤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0例桥小脑角胆脂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均行乙状窦后进路胆脂瘤摘除术,取得良好近期疗效。术后观察2~4年,无复发。术后6例患侧面肌力弱、3例听力减退、1例鼓室积液,无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前庭功能、CT或MRI有助于诊断,选择合理手术入路并应用显微手术治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小脑桥脑角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116例乙状窦后进路小脑桥脑角手术的患者中,6例发生颅内感染,治疗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腰穿放液引流、庆大霉素鞘内注射等。结果6例颅内感染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应严密预防小脑桥脑角手术的颅内感染,一旦发生则应根据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经CT或MRI证实以及部分经手术证实的101例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ECochG)以及前庭功能的表现。结果显示:ABR多表现为Ⅰ~Ⅴ间或延长(>45ms),仅Ⅰ波存在或ABR各波均消失。未见波Ⅴ幅度小于波Ⅰ。当肿物较大时,可见时测ABR异常。极重度聋患者(35.5%),仍可引出异常ABR波形,故仍不可忽视ABR检查;听力轻度下降,甚至正常考ABR仍有改变。AP出现率随肿物增大而降低,-SP/AP比值≥0.4,可能是继发性伤及耳蜗所致。5例ABR表现正常者仍有半规管功能低下。提示前庭功能检查对桥小脑均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临床应将ECochG和前庭功能检测列为诊断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李兴启  叶胜难 《耳鼻咽喉》1997,4(6):323-326
本文总结了经CT或MRI证实以及部分经手术证实的101例桥小脑角点位性病变的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的表现。结果显示:ABR多表现为Ⅰ-Ⅴ间期延长,仅I波存在或ABR各波均消失。未见波Ⅴ幅度小于波Ⅰ。当肿物较大时,可见对侧ABR异常,极重度聋患者(35.5%),仍可引出异常ABR波形,故仍不可忽视ABR检查;听力轻度下降,甚至正常者ABR仍有改变,AP出现率随肿物增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暴露兔小脑脑桥角以及测定直接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directcompoundactionpotentialoftheauditorynerve,DCAP)的方法,观察DCAPN1波潜伏期的稳定性。方法:选取15只耳廓反射正常的新西兰大白兔,均以左耳为实验耳,麻醉后无菌状态下暴露小脑脑桥角并在面听神经复合体上插入针状记录电极,在插入电极后即刻、2h及5h行DCAP的测定,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15只兔DCAPN1波潜伏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侧耳3次均引出清晰的DCAP曲线,各波分化良好,15侧耳3次测得的N1波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方法能成功地暴露兔小脑脑桥角及进行DCAP的测定,正常状态下个体的DCAPN1波潜伏期较稳定,在暴露小脑脑桥角的手术中,DCAPN1波潜伏期是较好的监控听觉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状窦后进路小脑脑桥角区神经和血管显微位置关系。方法应用47具(94侧)10%甲醛固定的成年人尸头标本,模拟临床乙状窦后手术进路,观察小脑脑桥角区神经和血管。结果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复合体、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与相关血管接触和压迫率分别是17。02%、72。34%、39.36%,主要责任血管是小脑上、前下和后下动脉,接触或压迫神经的主要位置位于神经远离脑干的外1/3。副神经未发现有血管接触和压迫。面听神经复合体的接触或压迫血管中有89.83%成袢,穿行于神经之间。舌咽和迷走神经接触或压迫血管中有44%穿行于神经之间。结论小脑脑桥角区神经和血管关系密切,上述研究为该区手术提供较可靠的解剖学基础,对于此区的手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在桥小脑角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小脑脑桥角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小脑脑桥角(CPA)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CPA脑膜瘤,根据影像学特征及肿瘤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Ⅰ型肿瘤基底位于内听道附近者(包括向天幕下生长者)12例;Ⅱ型肿瘤基底在CPA和岩尖向中上斜坡及中颅窝延伸者12例;Ⅲ型肿瘤基底在颈静脉孔附近主要向枕骨大孔延伸者3例。Ⅰ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结果:按脑膜瘤切除Kabayashi法分级:Ⅰ级4例,Ⅱ级6例,Ⅲ-ⅣA级7例。2例于术后2周内因脑干缺血、水肿或肺部感染死亡。20例随访(平均3.8年),19例恢复良好。2例肿瘤复发,行伽玛刀治疗。结论:Ⅰ型经CPA开颅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容易,主要注意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Ⅱ型采用颞枕开颅乙状窦前入路肿瘤全切除可能性大;Ⅲ型采用枕下开颅远外侧入路肿瘤暴露佳,但要注意后组脑神经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区域病变主要涉及第V~XII脑神经根疾病及占位性病变。脑神经根病变包括三又神经痛、半面痉挛、舌咽神经痛、顽固性周围性眩晕及耳鸣等。占位性病变包括原发于CPA的瘤和相邻部位侵及CPA的肿瘤,主要为良性肿瘤,多见的有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少见的有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闭和副节瘤等。原发恶性肿瘤极为少见,转移癌虽有个案报道,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14.
小脑脑桥角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各种小脑脑桥角肿瘤的MRI表现,评价MRI在鉴别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9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各种小脑脑桥角肿瘤的MRI图像资料,其中听神经瘤81例,三叉神经瘤23例,脑膜瘤15例,胆脂瘤11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蛛网膜囊肿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髓母细胞瘤和Ⅱ级星形细胞瘤各1例。结果小脑脑桥角肿瘤中,脑外肿瘤占96.4%,脑内肿瘤占3.6%;本组肿瘤中良性肿瘤占98.6%,恶性肿瘤占1.4%。发生于小脑脑桥角的前三位肿瘤分别为听神经瘤(58.2%)、三叉神经瘤(16.5%)和脑膜瘤(10.8%),该区肿瘤大多具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3.7%。结论MRI是小脑脑桥角肿瘤有效的补充检查方法,对该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来源和入根位置,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经10%甲醛固定、蛛红明胶灌注的成人头颅标本22具,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结果①桥小脑角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1支,50.8%)和小脑下前动脉侧支(17支,27.9%),其次分别为迷路动脉(8支,13.1%)、小脑下后动脉(3支,4.92%)及基底动脉(2支,3.28%);②面神经运动根滋养动脉主要经运动根的内1/3段(47支,77.05%)入根;③中间神经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36支,73.47%),其次为小脑下前动脉侧支(7支,14.29%)和迷路动脉(6支,12.24%)。结论桥小脑角区面神经根滋养动脉的显微解剖,对于进一步揭示半面痉挛的病因及指导桥小脑角区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处理方法。方法:对近10年来施行乙状窦后径路小脑脑桥角手术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除2例神经性聋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了解手术并发症的类型及发病机理对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桥小脑角神经根减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报告桥小脑角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和(或)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2例行Ⅴ、Ⅶ、Ⅸ颅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患者的并发症。其中半面痉挛164例, 96例行单纯面神经梳理术, 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减压及选择性切断术128例;舌咽神经根减压术及切断术30例。结果 32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2例( 0 .6% );中重度神经性聋21例( 6. 5% ),听力完全丧失3例( 0 .9% );脑脊液漏20例(6.2% )。结论 尽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是相当安全的手术,但仍可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注重手术细节的处理对降低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牵拉及触动耳蜗神经以及术中应用ABR监测可有效防止术后神经性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小脑脑桥角内窥镜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窥镜在小脑脑桥角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内窥镜下对15具成人尸头小脑脑桥角神经血管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乙状窦后缘中点至各神经根的距离。结果:不同视角的内窥镜可以观察到因神经、血管襻及小脑绒球等遮挡而难以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的神经根周围组织结构;乙状窦后缘中点至三叉神经根、面神经根、听神经根、舌咽神经根及内耳门后缘、颈动脉管内口后壁距离分别为39.36±2.09mm、40.96±2.11mm、38.65±1.75mm、35.86±2.93mm、31.38±1.63mm、52.78±4.24mm。结论:结合内窥镜用于小脑脑桥角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的危险性。所测得的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桥小脑角胆脂瘤—附6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5年以来,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切除侨小脑角胆脂瘤64例,肿瘤全部切除者61例(95.3%),大部分切除者3例。1例死亡,63例随访6个月至9年,未见症状复发,文中介绍了手术方法,讨论了桥小脑角胆脂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01年1月~2016年12月185例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后组颅神经鞘瘤65例,面神经瘤55例,脑膜瘤25例,胆脂瘤9例,恶性肿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蛛网膜囊肿5例,脂肪瘤3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和手术入路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确定,术后均病理确诊。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96例,女89例,年龄11~77岁,平均(46.4±25.6)岁,术后平均随访(5.1±3.2)年,病变均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2.2%),术后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均为桥 小脑角恶性肿瘤),1例胆脂瘤复发。各类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3.5% (173/185)。结论 准确的术前诊断对制定内耳道及桥小脑角病变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结合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