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一种常见的颈椎病,主要是由颈椎骨质增生引起椎间孔变窄,使其穿过的椎动脉受压或刺激而发生痉挛,造成瞬间或长时间血管腔变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椎动脉血流受阻而引起的。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本病94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满端霞 《中医杂志》2011,(Z1):124-125
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发病根源是动脉硬化和颈椎病。椎动脉受压或被牵拉致椎基底动脉血流灌注不足、动脉管腔变窄、椎动脉受压或动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它是因钩椎关节蜕变、增生、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椎间孔缩小,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韧带肥厚、钙化、软组织劳损压迫交感神经,致使椎动脉痉挛、缺血,引起头晕、头痛、耳聋、耳鸣、恶心、呕吐、记忆力下降、卒倒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陈根芳 《国医论坛》1993,8(3):28-2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或椎间孔附近的骨赘形成直接压迫其邻近的椎动脉,以及椎动脉孔纤维化使动脉固定,在颈椎活动时,动脉不能相应滑移而产生扭曲,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笔者近年来用祛邪扶正法治疗该病53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颈性眩晕症是指颈椎及其相关的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产生功能或气质性改变所引起的症候群。多由于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或外伤等使颈椎的解剖生理发生异常变化,造成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椎肥大、颈部周围软组织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使颈部力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基底动脉使供血不足,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椎旁交感神经结引起反射性椎动脉痉挛,从而引起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椎动脉第二段通过颈椎横突孔,在椎体旁走行。当椎体退变,椎节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时,可对椎动脉造成挤压和刺激,椎动脉发生扭曲、变窄,引起脑供血不足。笔者采用传统手法加以变化治疗本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因颈椎退行性变影响椎动脉对脑或迷路的供血而引起眩晕、头痛、颈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现代研究发现,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椎动脉供应脑部的血液约占心输出量的1/6,每分钟通过椎动脉的血流量为4.5 m L[1]。由于椎动脉在椎旁行走,受横突孔限制,当椎间盘狭窄、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的外突出等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扭曲、痉挛或受压,椎-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是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内动脉所致的综合征。笔者 1999~ 2 0 0 0年应用静滴普乐林 (葛根素 )注射液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 4 0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1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持续性头痛或头晕等症状 ,颈部后伸或旋转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甚至突然昏倒 ;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 ,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2颈椎 X线摄片检查可见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及颈曲异常。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图示椎内动脉供血不足。本组 4 0例中男 2 4例 …  相似文献   

9.
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主要由于脑动脉硬化、血黏度增高、颈椎病椎动脉受压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流速度缓慢,脑干前庭系统、小脑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0.
梁红霞 《河南中医》2006,26(4):66-66
颈椎病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称为椎动脉型眩晕,是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程延绵,常反复发作,临床疗效不巩固[1]。笔者近年来,根据“无痰不作眩”及其发病的根源在于椎体的病变使椎-基底动脉变窄或弯曲痉挛等原因引起大脑供血不足的特点,采用半夏白术天麻  相似文献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变椎间隙变窄,钩突变尖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笔者自2007年采用头针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0例,并与单纯牵引治疗4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斌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4):942-94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1/4,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基本病理改变多认为是颈椎椎间孔狭小、椎动脉痉挛和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椎动脉管壁增厚,并由此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近期有关资料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椎动脉及椎神经丛受到压迫而引发激惹,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应供血区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支配前庭神经核的细小动脉和内听动脉痉挛缺血,故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本病治疗的重心应放在改善椎动脉的供血,解除血管的压迫,松解椎动脉痉挛,纠正颈椎解剖位置的失常上。我们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创造了“倒悬推拿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由于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日积月累或外伤等使颈椎的解剖生理发生异常变化,造成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颈椎肥大、颈部周围软组织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等原因使颈部力平衡失调,压迫或刺激椎基底动脉使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 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多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椎动脉受压、血液粘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其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1~  相似文献   

15.
杨光 《光明中医》2007,22(3):66-6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CSA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椎动脉,使脊内外平衡失调,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等脑血管痉挛症状,及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脑缺血症状的病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动脉人横突孔异常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多排螺旋CT札管成像(MSCTA)表现。结果14例均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上显示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部分合并椎动脉狭窄。其临床主要表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眩晕,表现较为典型单一。结论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诊断手段,对诊断椎动脉入横突孔异常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运用益气补肾活血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颈椎病10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05例均系门诊患者,男45例,女60例;年龄最小 32岁,最大 72岁;病史最长 25年,最短 15 d。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缺血型30例,混合型55例。 临床表现:①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晕,甚至晕倒。②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③部分病人伴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④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⑤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颈曲异常等。③多普勒检查: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综合征,属中医痹证范畴.一般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为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致使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所致,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为主,常伴有发作性眩晕、呕吐、复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笔者自1996年12月以来,采用齐刺后顶穴治疗该病40例,并利用TCD所提供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显示,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在通过颈椎横突孔时受到压迫,使脑部血流减少或椎─基底动脉血管痉挛而使脑部缺血所致,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用补肾通络法治疗此类患者93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是由颈椎病变造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使椎基一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颈椎生理弧度变直、钩椎关节侧方增生、环枢关节错缝等都可导致颈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但以颈椎环枢关节错缝引起的眩晕较为多见。笔者用手法复位加腹针治疗颈椎病所致眩晕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