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用mtCO技术测定云南及贵州四地区的牛带绦虫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用mtCO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mtCO)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经PHYLIP软件包处理,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mtCO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97.4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16%。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 mt CO 技术鉴定云南省大理及贵州省都匀、从江等地所发现的是牛带绦虫或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方法 采集成虫样本 ,抽提 DNA,PC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 (mt CO )部分基因片段并测序 ,经PHYL IP软件包处理 ,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 结果 云南省兰坪、大理和贵州省都匀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序列相同。贵州从江的标本 mt CO 基因片段序列与已知牛带绦虫的序列相同。两组基因片段的同源性达 97.4 4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99.16 %。系统发育树状图显示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最为接近 ,远离猪带绦虫及其他绦虫。 结论 云南省兰坪、大理及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贵州省从江发现的虫种为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产于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以明确当地是否存在亚洲带绦虫。方法从云南香格里拉采集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此片段后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香格里拉的带绦虫标本与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序列同源性为99%;与牛带绦虫同源性98%;与猪带绦虫同源性92%。系统发育树显示:香格里拉标本与亚洲带绦虫标本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云南香格里拉存在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贵州都匀、从江,云南大理及新疆乌什4地牛带绦虫标本进行研究,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地理株作比较,为贵州株、云南株和新疆株的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分类学地位。方法取贵州都匀株(DY1)、贵州从江株(CJ1),云南大理株(DL1),新疆乌什株(XJ1)和台湾桃园株(TW1)成虫节片,分别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2区段,克隆rDNA-ITS2区段后作序列分析,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系统发育树分为3支,XJ1占据上方1支;CJ1占据中间1支;而TW1、DY1和DL1组成下方1支。结论1.DY1、DL1与TW1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XJ1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2序列分析可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之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6省9地牛带绦虫rDNA-ITS1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我国6省9地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取成虫标本孕节2~3片,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法扩增rDNA-ITS1片段,并纯化、克隆此片段后作序列测定。利用BioEdit,clustalx,PHYLIP,Treeview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广西融水(RS)、宾阳(BY)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都匀(DY),云南大理(DL)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新疆乌什(WS)、西藏拉萨(LS)、内蒙古(NM)、云南西双版纳(BN)牛带绦虫标本与贵州从江(CJ)牛带绦虫标本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8%~99%。系统发育树显示:RS、BY、DL和DY标本遗传距离较近;WS、LS、CJ、NM和BN标本遗传距离较近。而两组间遗传距离较远。结论RS、BY、DL和DY四地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WS、LS、CJ、NM和BN五地存在传统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采自云南大理白族地区人体带绦虫标本进行生物多态性的研究。方法从云南大理采集人体带绦虫标本株成虫节片,抽提虫体基因组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白族带绦虫标本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B3,B4)株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标本远。结论云南大理(B1,B2,B5,B6)株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B3,B4)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mtDNA-Cytb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云南、贵州两省38条人体带绦虫的分子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采自云南、贵州两省的38条人体带绦虫进行分子鉴别,了解当地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的分布状况。方法对云南大理和贵州都匀及从江地区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虫体经形态学初步鉴别后,以组织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分别采用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基因(cox1)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各DNA样品进行常规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阴性样品采用带绦虫cox1片段PCR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并选择1份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样品作为对照。从3种带绦虫PCR阳性的扩增产物中各选择1份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用NCBIBlast将各核酸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带绦虫的cox1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采自大理的4条带绦虫(DL1~4)的猪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980bp;其余25条大理带绦虫(DL5~29)和5条都匀带绦虫(DY1~5)的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bp;各样品的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DL2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GenBank中猪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DY1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100%。特异性PCR均阴性的4条从江带绦虫(CJ1~4)和亚洲带绦虫特异性PCR阳性的DL7以带绦虫cox1片段通用引物的PCR扩增出约1kb的产物。测序表明,CJ1片段的核酸序列与牛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DL7与亚洲带绦虫cox1的同源性为99%~100%。结论cox1片段PCR扩增和核酸测序分析表明,采集的云南大理人体带绦虫为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贵州都匀和从江人体带绦虫分别为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相似文献   

8.
目的 鉴定云南大理洱源(E1-E2)、鹤庆(H1-H2)、双廊(SL)、挖色(WS)带绦虫的种.方法 首先对大理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h)的部分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经DNA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大理带绦虫E1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系统发育树显示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大理分离株H1、H2带绦虫标本与猪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则较远.结论 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大理分离株E1、E2、SL、WS带绦虫标本属于亚洲带绦虫,而H1、H2株带绦虫标本属于猪带绦虫.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两地牛带绦虫感染家猪,了解贵州省都匀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方法对都匀、从江两地绦虫病患者进行驱虫,从孕节分离虫卵感染家猪,收集囊尾蚴并观察其特征。结果两地牛带绦虫均可在家猪体内发育为囊尾蚴,感染率分别为87.5%和62.5%。囊尾蚴回收率分别为0.266%和0.028%,囊尾蚴只分布在肝脏,并以肝实质为多见。都匀囊尾蚴比从江的稍大,其外壁有小的疣状物,头节可见伸缩的顶突和两圈逗点样结构,但无明显小钩。结论①家猪可作为两地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②形态学研究显示都匀牛带绦虫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从江牛带绦虫是传统牛带绦虫。③贵州省都匀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局部流行病区。  相似文献   

10.
云南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分子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分子遗传标志对采自云南西部彝族(楚雄)、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白族(大理)等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标本作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方法取云南彝族分离株、傈僳分离株、普米分离株、白族分离株和贵州从江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节片,提取线粒体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mtDNA-Cytb序列,使用PHYLIP软件包运用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云南傈僳族、普米族和白族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业洲业种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云南彝族、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 结论云南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和白族(大理)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弧种,云南彝族(楚雄)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mtDNA-Cytb 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云南香格里拉带绦虫的种类。方法首先对香格里拉株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从成虫节片中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香格里拉带绦虫形态学和牛带绦虫相似,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亚洲带绦虫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分别为99%和100%;系统发育树显示,香格里拉带绦虫与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最近,距牛带绦虫较远,距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云南香格里拉株带绦虫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部三地带绦虫生物多态性分子遗传学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分子遗传学标记对采自云南西部楚雄、大理和怒江三地带绦虫进行生物多态性研究。方法取云南楚雄株、大理株、怒江株和贵州从江株成虫节片,抽提线粒体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和亚洲带绦虫mtDNA-Cytb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序列分析显示云南大理和怒江带绦虫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云南楚雄和贵州从江带绦虫mtDNA-Cytb序列部分区段基本一致,同源性为99%。系统发育树显示云南怒江和大理带绦虫与台湾亚洲带绦虫的遗传距离较近,距云南楚雄、贵州从江牛带绦虫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云南大理和怒江带绦虫属于亚洲带绦虫,云南楚雄带绦虫属于牛带绦虫。mtDNA-Cytb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别对4省9株牛带绦虫标本进行分子鉴别。方法 分别取台湾桃园株(TW1),贵州都匀株(DY1、DY2)、贵州从江株(CJ1、CJ2、CJ3、CJ4)、云南大理株(DL1)和新疆乌什株(XJ1)成虫节片,提取DNA,以13条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并构建不同地理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13条引物共扩增RAPD片段331个(以相同bp数为依据)。单条引物扩增的RAPD片段数在3~28个之间,13条引物平均扩增RAPD片段在6.11~24.56个,平均14.15个;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平均RAPD片段在9.85~16.62,平均14.08个。系统发育树显示:9个不同地理株牛带绦虫分为两支,DY1、DY2、DL1和TW1聚为一支,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CJ1、CJ2、CJ3、CJ4和XJ1聚为另一支,属牛带绦虫指名亚种。 结论 我国4省9株牛带绦虫分别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和牛带绦虫指名亚种。RAPD分析可用于区分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的分类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亚洲牛带绦虫的确立国内外尚无定论,据王正蓉等对来自从江和都匀的牛带绦虫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特异片断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研究及陈艳对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调查,显示都匀牛带绦虫为亚洲牛带绦虫。为进一步从2种牛带绦虫囊尾蚴寄生部位侧面来证实,采用南瓜子、槟榔驱除从江和都匀当地牛带绦虫病患者体内的成虫,用孕节喂养乳猪和乳牛,观察其寄生部位异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mtCOXⅠ片段的PCR和序列测定鉴定云南6地域(怒江、大理、迪庆、西双版纳、临沧、楚雄)带绦虫的虫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方法从6地域采集带绦虫成虫,抽提DNA,PCR扩增mtCOXⅠ片段,并做序列测定;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猪带绦虫、牛带绦虫、亚洲带绦虫mtCOXⅠ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遗传距离矩阵表显示:NJ4、NJ1和DQ2的遗传距离为99.8%,DL4和NJ3的遗传距离为99.5%,NJ2和DQ3的遗传距离为98.8%,DL3与BZ3的遗传距离为98.3%,而与BZ2的遗传距离为96.0%;系统发育树显示:NJ1~4、DL2~3及DQ1~3共10个标本株与BZ3聚为一支.BN1、CX1、LC1与BZ2聚为一支,两支交汇后再与由DL1和BZ1聚合的一支汇合。结论怒江和迪庆各株为亚洲带绦虫,西双版纳、临沧和楚雄株为牛带绦虫,大理株为亚洲带绦虫和猪带绦虫。同虫种不存在地理区域的差异。mtCOXⅠ片段的序列测定可用于带绦虫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rDNA-ITS1片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云贵地区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方法. 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DY)、贵州从江株(CJ)、云南大理株(DL)带绦虫及台湾株(TW)成虫标本,剪取孕节,抽提DNA,PCR扩增rDNA- ITS1片段,分别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MspI、CfoI、AluI、RsaI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 结果 PCR产物经AluI、RsaI酶切后, TW、DL、DY和CJ株RFLP图谱一致;经MspI、CfoI酶切后,TW、DL和DY株RFLP图谱一致,CJ株显著不同. 结论 1)DL和DY株与TW株同属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CJ株是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的PCR-RFLP分析方法简便,可以用于带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云南保山、普洱地区带绦虫标本进行鉴定。方法选取带绦虫成虫节片,抽提虫体基因组DNA ,PCR扩增mtDNA ND1基因序列,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的亚洲带绦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mtDNA ND1基因序列,经DNA MAN软件处理后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与同源树状图。结果带绦虫系统发育树与同源 树状图显示P1、P2、B3、B6、B7、ND与N2的同源性最近。B1、B2、B4、B5、YZ与Y1的同源性最近。ZD与Z3 的同源性最近。结论云南保山存在亚洲带绦虫与牛带绦虫;普洱存在牛带绦虫。mtDNA ND1基因序列可用 于三种带绦虫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PCR-RFLP方法对rDNA-ITS1片段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明确云贵地区是否存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并建立一种快速鉴定方法. 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DY)、贵州从江株(CJ)、云南大理株(DL)带绦虫及台湾株(TW)成虫标本,剪取孕节,抽提DNA,PCR扩增rDNA- ITS1片段,分别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MspI、CfoI、AluI、RsaI对扩增片段作酶切分析. 结果 PCR产物经AluI、RsaI酶切后, TW、DL、DY和CJ株RFLP图谱一致;经MspI、CfoI酶切后,TW、DL和DY株RFLP图谱一致,CJ株显著不同. 结论 1)DL和DY株与TW株同属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而CJ株是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的PCR-RFLP分析方法简便,可以用于带绦虫的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 取新鲜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用生理盐水洗净,置37℃水浴箱孵化成六钩蚴、经皮下或腹腔接种小鼠。分别于感染后40、60、75d取血作免疫学检查。结果 两实验组小鼠感染六钩蚴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均升高,其中IgM在感染后40d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IgG、IgA在感染后60d达高峰,之后下降;补体C3、C4水平下降,至感染后75d,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组和从江牛带绦虫感组分别下降82.8%和77.5%;检查两组小鼠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除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外其余无明显改变。结论免疫抑制小鼠感染都匀亚洲带绦虫和从江牛带绦虫后血清免疫学指标均发生显著改变,符合免疫应答规律。但从江牛带绦虫感染小鼠后,免疫学指标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观察贵州省都匀、从江新疆乌什和西藏拉萨等4地牛带绦虫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分别测量采自都匀(42条)、从江(41条)、乌什(7条)和拉萨(18条)等4地完整牛带绦虫成虫的长度,计数链体节片数,并采用整体染色封制法观察头节、成节和孕节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测量、计数和摄影。结果 都匀的成虫平均长为(1.81±0.69)m,显著短于从江的(3.84±1.32)m、乌什的(2.76±0.86) m和拉萨的(3.72±1.12)m成虫(P<0.05)。都匀成虫的链体平均节片数为(574.64±189.33),也显著少于从江的(913.84±317.41)、乌什的(971.29±168.30)和拉萨的(940.38±368.26) (P<0.05)。都匀牛带绦虫成节的排泄管间距与卵黄腺长度比值平均为(1.71±0.13), 明显小于从江的(2.23±0.06)、乌什的(2.03±0.21)和拉萨的(2.31±0.15)比值(P<0.05)。染色观察都匀牛带绦虫10个头节中有3个明显可见发育不良的顶突。 结论 都匀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而从江、乌什和拉萨等3地的牛带绦虫成虫形态特征与牛带绦虫指名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