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脏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心脏理论进行探讨不仅有哲学意义,而且在整理提高祖国医学方面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心字概念的演变着手,对中医心脏理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中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阐释中医文化基础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理论研究与科学假说。结果:以CAS理论和可拓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古代生态文化范式的科学内涵和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结论:提出了阐释中医文化基础及中医基础理论科学内涵的新假说。  相似文献   

4.
1 中医基础理论科学性质的争论 自从西医和西方近现代科学涌入中国,百年来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一般西方医学家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科学,而维护中医者坚持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来框套中医理论,由此把问题转移到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笔者认为,中医若想说服西方学者,使他们了解并认同中医理论,仅以用中国古代哲学角度的认知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用西方科学哲学的框套和术语来说明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这种策略是符合恽铁樵所倡导的"可借助他山,不能援儒入墨".  相似文献   

5.
钱学森先生所创立的系统论,既不同于整体论,又不同于还原论,而是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既可凸显中医的特色,又可弥补中医的不足,因而是中医的正确发展方向。钱学森先生关于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哲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实用技术4个层次的设想也完全适合于中医。哲理科学是以世界十二大规律为基础,将哲学思辨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一门全新的智慧之学。因为通过逻辑推理可以摒弃非理性的哲学思辨,排除人为因素(特别是意识形态和观念)的影响,得到完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结论,因而比哲学思辨略胜一筹。这对于中医而言,乃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以钱学森科学思想和哲理科学为指导,可以构建比较理想的中医科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定义和内涵,指出了中西医基础理论的不同之处;探讨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规律,分析其发展的必然性;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前提是符合学科自身的规律,中医基础理论必将依附于临床而发展,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应大胆提出假说,多学科、多途径介入,澄清概念,规范语言,接受当代先进哲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中医从事医疗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思想,又作为重要的理论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各个方面。近现代以来,众多医家学者围绕阴阳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国内关于中医阴阳学说研究的部分文献,从阴阳起源及历史沿革、史学和哲学的角度、数理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和q-医经络、臧象、五运六气、养生等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了简单综述,以期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柳永霞  张洋 《中外医疗》2008,27(20):95-95
中医基础理论的病因学分析,不仅为中医的治疗学,而且为预防学、养生学指明了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现代社会和生活给人们帚来的疾病发生变化的情况,本文就对丧病因素进行分析,从中医的病因学理论入手,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秉统地探讨了现代致病原因.旨在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中医管理局统一组织编审的普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 ,在继承规范基础理论 ,突出中医哲学思维 ,求实创新学科内容 ,沟通相邻学科联系等方面 ,优化了教材质量 ,现结合自己在中医教学与临床带教体会陈述管见并请教于同仁。1 继承规范基础理论  教材(指《中医基础理论》规划教材 ,下同 ) 在阐明中医学是传统医学前提下 ,保存了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特色 ,并明确了本学科概念是指导中医预防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古代哲学与思维 ,正常人体与疾病 ,养生延年与治则等内容。对此 ,教材在重视基础理论的继承与规…  相似文献   

10.
从方法论三个层次研究中医肾整体调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即哲学层次、一般方法论层次及具体方法论的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有利于中医基础理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从而建立起完整独特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为此,在对中医肾整体调控系统的理论研究中,将着重从整体观的哲学方法论入手,以系统论作为阐释其内在机制的一般方法论,运用生物信息传导系统的具体方法论,从中医肾整体调控系统与细胞信号转导的相关性,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临床肾系统疾病提供新的预防与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医学基础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具有哲学属性和文化属性,理论上的社会性,应用上的自然性决定其学科的特性,根据其特殊的属性,构建中医学的基础和桥梁课程,就是要使学生首先了解中医学的各种属性,对中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形成和嬗变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思维方法的形成与拓展等方面的知识,应该是构成中医学基础和桥梁课程的核心,并应将这些基础和桥梁课程开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学承载的古典哲学思想中统一的哲理、数理同构规律。方法:从古典哲学思维模型、数学模型以及数学模型公式,精确论证中医理论发生的共同的数学模型统一规律。结果:中医哲学思想潜在着基于统一哲理、数理基础上的同构律;奇数类演化律是中医同构律的根本规律。结论:中医各科理论的发生有必须遵从的哲理、数理规律。  相似文献   

13.
《内经》的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哲学的指导和支配,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试就唯物观与辩证法两方面对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比较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起源、发展中分歧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医学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结果提出的推论,指出中医学自身发展中不应躲避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为我所用;从哲学角度提出,宏观的理论应该指导微现理论的发展,并且在微观理论发展到一定"微"的时侯,必须回归到宏观上来,中医是宏观的,西医是微观的,但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从长远趋势看,中西医必将彻底融为一体,中医在宏观联系上占优,两医则在微观上个体上见长,二者只有结合才能达到对人体这一复杂事物的正确把握;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未来人类医学达到完美融合的重要步骤,中西医结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哲学发展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医学发展提出的哲学问题、中医学中的哲学问题及中西医结合与比较研究中的哲学问题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医学哲学研究60年的历史。并展望了医学哲学未来发展需要从哲学方面探讨的几个基本问题,如对医学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医学理论建构与基本概念的分析研究,对卫生软科学群涉及的哲学问题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来就有"医易同源"的说法,易理对历代医家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河洛数理作为易学的重要内容,对中医学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河洛数理结合数学模式用来说明脏腑定位,并解释了诸如女子以七为期,男子以八为期等一系列生理病理现象,还有五运六气中的正化邪化灾宫学说,逐渐形成了中医学重视元精和顾护脾胃的思想。对中药学方面,他影响了处方用药的剂量、比例以及药物的选择、道地与否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针灸学方面,他直接应用于灵龟八法,指导针灸学临床实践。了解河洛数理,对中医学上存在的一些理论问题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不论从文化现象还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都有必要了解这些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中医关键在于哲学问题,一些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哲学观念在困扰我们,束缚我们。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多元的,西方现代科学只是其中一种形态,中医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一种,如果不研究哲学,找不到哲学的支撑,中医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必须突破现有的一些哲学观念,从公认的不可动摇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8.
明代元气论     
元气,是中医学的重要范畴。元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元气学说发展到明代,许多医家受宋明理学研究的影响,格物思辨的精神尤为突出,在元气的实质、特征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极大地充实了元气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体健康系统是人体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科学注重整体,从宏观层面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这与中医学唯象理论在方法论上是一致的,因此系统科学相关理论可运用于中医理论体系下的人体健康系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近代系统科学理论之一的协同学及其支配原理和序参量;通过分析中医体质与序参量的关系,指出中医体质是人体健康系统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原理构建基于中医体质的人体健康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构,解释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和体质可调论,为建立中医体质学与近代系统科学之间的联系,建立人体健康系统模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和法"作为中医临床常用治法,源自《内经》,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在中医学上的发挥。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认识颇有分歧,究其原因,在于解析"和法"所运用的方法论不一致。运用科学的辩证法对中医"和法"从抽象的治则、具体的治法及疗效这3个层面分别从广义及狭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可得出相应结论:"和法"在不同的层面及角度各有其特殊的内涵。同时,"和法"之争也应辩证看待,不可在不顾层面或无前提的情况下将"和法"限定为某一具体方法。运用辩证法指导中医基础理论,或可为现代临床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