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肝扶脾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与治法,明确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易损及心、肾。缕析肝郁脾虚证验方抑肝扶脾汤的组方配伍、炮制原则,阐释其治疗要义,并举肝郁脾虚、肝脾及心、肝脾及肾三则案例以示临床应用。[结果]肝脾不和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且肝脾损伤有轻重、缓急之不同,其中肝郁脾虚者肝气较旺,脾气亦亏虚,往往病情更加缠绵。抑肝扶脾汤针对肝郁脾虚而设,治疗突出抑肝与扶脾并重,适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由验案可见,肝脾及心治兼宁心安神,肝脾及肾治兼温补脾肾,其目的均为平衡肝脾。[结论]抑肝扶脾汤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有效验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从病证结合角度对功能性肠病进行诊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临床与基础实验的连接需要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因此,构建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而发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优势。目前多数学者常应用多因素复合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并且国内常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的IBS-D动物模型有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类,文章就病证结合模式下IBS-D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探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特点入手 ,结合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按 4个证型从肝脾两脏加以论治 ,痛泻要方并非是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惟一方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安肠宁腑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口服安肠宁腑汤,对照组(45例)口服匹维溴铵片,4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和单项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3.88%,优于对照组86.67%,P<0.05。结论 安肠宁腑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患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机治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较多见。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认为其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以健脾调肝为基本治则。结合个人体会文章对其病机、治则进一步分析,以期对本病的认识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肠道菌群的影响。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22例,并对治疗前后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①需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酵母菌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厌氧菌与治疗前比较,脾虚证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上升(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治疗后双歧杆菌、乳杆菌、消化球菌仍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拟杆菌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可起一定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于1994—2013年期刊文献的中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用药规律。方法:将收集到的486篇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录入到Microsoft Access 2010数据库中,运用Microsoft Excel数据透视表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将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治疗分为辨证治疗与专方治疗两大类,每类又分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腹泻型与便秘型3个亚型,分别统计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并与最新中医诊疗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发病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发病则以大肠津亏为核心病机,肠易激综合征综合型兼顾腹泻型与便秘型,但辨证处方用药的针对性不及前两者。肠易激综合征专方治疗文献的辨证分型不全,用药方面可以补充辨证治疗的不足。如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罹病日久,健脾渗湿法多有不应,止泻常用固涩、温阳之品;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用药常酌加种子或果仁类药物,取其润肠通便之效。结论:通过与目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标准比较,辨证分型、处方、用药3个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患者90例,将给予口服痛泻要方治疗的45例设定为A组,将实施针灸治疗的45例患者设定为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A组为,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97.77%明显高于A组的80.00%,P 0.05;B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优于A组,P 0.05,差异明显。结论针灸应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理想,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整体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健脾清肠化湿汤组)和对照组(得舒特组)进行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清肠化湿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脾虚湿热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对患者及医疗系统造成沉重负担。西医治疗本病具有难根治、易复发、全身症状改变不明显等局限性,而祖国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对于本病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孙志广教授行医三十余年,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一病颇有心得,在临证过程中发现本病多以脾虚为本,并见湿热,二者互为因果,导致疾病有迁延难愈、胶着难解、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治疗上,孙教授认为健脾益气法与清热利湿法应同施同用,并以酸甘药物缓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之疼痛,因此形成了“健脾为本,固护中焦”“清热利湿,升清止泻”“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治疗法则。参苓白术散、葛根芩连汤和芍药甘草汤是孙教授治疗本病证的常用底方。本研究对孙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热证)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并举验案一则,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常见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1979年1月—2014年1月的全部期刊进行高级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31篇文献中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34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中共获取43种证候类型,经证候规范后为24个证候类型,主要以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表现居多。其病理因素以气滞及气虚为主,病位在肠,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最易涉及到肝、脾两脏。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辨证分型复杂多样,而证候要素相对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该疾病常见证候的分析研究,可为进一步确定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健脾调肝法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综合疗效。方法 :应用中医辨证、中药内服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189例 ,其中肝气郁滞型 4 9例 ,脾虚气滞型 53例 ,肝郁脾虚并重型 87例。结果 :痊愈 111例 ,好转 59例 ,总有效率达 89.9%。结论 :中医健脾调肝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分为肝木乘脾型腹泻、脾胃虚弱型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肝郁脾虚型便秘四型,根据临床辨证分别施以不同治法,不同方药治疗,有显著疗效。同时,教育患者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忌食辛辣、油腻、肥厚之品,保持心情舒畅,怡情悦志,注意保暖,可加强疗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上无特效药物治疗,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采用健脾疏肝、柔肝利湿止痛之法,用加味痛泻要方汤药口服治疗该病60例,有效率达95%,并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巩固,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病位在肠,脾虚肝郁为本病的病机关键。脾胃虚弱,水湿內盛,肠腑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本病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治以健脾疏肝、温清并用法,善用自拟肠复安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认为内脏高敏感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有重要联系。笔者从“风气内动”理论出发,阐述“内脏高敏感理论”与腹泻型IBS病机,认为脾胃失和,脾虚湿蕴,土壅侮木,肝郁生风是主要病机,故治疗本病以柔肝理脾,胜湿止泻为基本治法。选方以过敏煎为主方,过敏煎具有滋阴息风,缓急止痛,健脾除湿,涩肠止泻的功效,因此治疗腹泻型IBS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胃肠神经-内分泌学的角度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的病理实质。方法选肝郁气滞证、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三种中医证型的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各20例,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5-HT的浓度,比较血清5-HT浓度在三个证型中的变化。结果肝气乘脾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血清5-HT的浓度升高显著,且肝气乘脾证有高于脾胃虚弱证的趋势。结论5-HT有可能成为IBS中医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跟师侍诊,整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典型病案探讨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特色。该病病位虽在肠,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治以调肝健中,运脾益肾,注重审证求因,肝脾同调,擅用风药,均衡饮食,身心并调,利于康复。周晓波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