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咽鼓管冠脉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49例(65耳)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为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治疗,共16例(22耳),B和C组是对照组,B组单纯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治疗,共16例(21耳),C组单纯接受鼓膜置管治疗,共17例(22耳)。所有球囊扩张器械使用冠状动脉球囊。患者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术后通过咽鼓管功能障碍7项问卷评分(the seven item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air,ETDQ 7)、咽鼓管评分量表(eustachian tube score,ETS)及声导抗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患者术后1、3、6个月咽鼓管功能均有提高。鼓膜愈合后复查,A型鼓室图逐渐增多。A组术后3、6个月ETDQ 7评分均较B组和C组低,对照组C组较B组低。术后3、6个月ETS得分A组均高于B、C组,对照组之间C组较B组高。 结论对于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提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冠状动脉球囊价格较常规咽鼓管球囊便宜,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了同样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置管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将27例(41耳)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3例(20耳);对照组接受单纯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共14例(21耳)。纳入与排除标准:年龄≥18岁,分泌性中耳炎经过药物及鼓膜切开置管等治疗后反复发作,病程迁延超过2年者,其中置管次数≥3,鼓室导抗图提示B型或者C型。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定期随访,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纯音测听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咽鼓管功能提高明显。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均较术前降低(t=17.581,P=0.000;t=16.110,P=0.000)。试验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均较对照组低(t=-3.202,P=0.003;t=-5.612,P=0.000)。对照组术后6个月较术后3个月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升高(t=2.201,P=0.037)。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平均气骨导差均较术前降低(t=12.896,P=0.000;t=14.403,P=0.000)。试验组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治疗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t=4.221,P=0.040;t=4.020,P=0.045)。结论对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鼓膜切开置管能显著改善患者由咽鼓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相关临床症状,并明显提高听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在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4年12月-2016年2月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18例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既往有腺样体切除及1次以上鼓膜置管手术史;经过常规保守治疗3月鼓室积液无法吸收或既往1年内急性中耳炎发作3次以上。术前评估内容包括鼓膜相、纯音听力及声导抗测试、咽鼓管功能评分、鼻咽镜检查、颞骨CT。手术采用经鼻同/对侧咽鼓管球囊置入和/或鼓膜置管术。术后随访6月-18月,随访内容包括听力及鼓膜情况;鼻咽镜及咽鼓管功能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28耳)患儿全麻下完成BET,2例(2侧)未能置入咽鼓管球囊;13例同期行鼓膜置管手术。术后听力显著提高(31.04±10.03、20.95±12.80;P<0.001);术后短期(6月内)、长期(6月后)咽鼓管评分显著提高(2.04±2.65、5.33±3.90、6.71±3.45;P<0.05),其中主观症状的改善短期内(6月内)出现,而客观症状的改善术后6月出现,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反复接受置管手术病人术前术后ETS评分分别为1.455±1.969和4.727±3.869。1例患儿鼓膜原置管区穿孔,无大出血、咽鼓管口粘连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前综合评价必不可少,咽鼓管球囊扩张可以作为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ET)加鼓膜切开置管术(TBI),治疗难治分泌性中耳炎,分析其疗效。方法 15例(15耳)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ROME),术前经硬性耳内镜、电子鼻咽镜、纯音测听、声导抗、咽鼓管压力测定(TMM),以及经过规范药物治疗、鼓膜穿刺以及不少于3次鼓膜置管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全麻下施行BET+TBI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月。用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对术前及术后1、6和12个月时Valsalva难易程度、耳闷塞感、耳痛进行主观症状评估。对其术前和术后1、3、6、9和12个月的咽鼓管功能问卷(ETDQ-7)调查进行得分均值比较。并在术后12月复诊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6、12月Valsalva难易程度、耳闷塞感、耳痛程度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TDQ-7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2月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表明13名患者(86.7%)对治疗过程满意。结论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大部分患者的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近期和中期疗效均显著,总体治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难治性中耳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从2017年1月~2021年1月我院住院的18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全麻下施行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术后按时复诊鼓室注射地塞米松,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比较了术前、术后1月纯音测听阈值,鼓室图。术后6月的咽鼓管功能评分,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 术前患者电测听显示传导聋及鼓室图B型曲线,患者有明显的耳闷不适感,TMM检测示咽鼓管功能障碍。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耳闷感觉明显好转,听力改善,术后1月电测听有改善,术后6月部分病人复发11%(2/18),但有效率89%(16/18)仍较高。结论 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成形术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balloon eustachian tuboplasty,BET)在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中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围手术期的处理策略。方法收集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例(25耳)。同期行BET并鼓膜切开置管术(2例前期行鼓膜穿刺术)。随访3个月以上。记录手术前后咽鼓管功能问卷评分(ETDQ-7)、鼻内镜、纯音测听、鼓室图及Val-salva动作下颞骨CT检查情况。结果 2耳前期行BET并鼓膜穿刺者,术后4周内均复发;23耳同期行BET并鼓膜切开置管术者,术后3个月ETDQ-7评分、纯音测听(4PTA)阈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颞骨CT提示乳突及鼓室内软组织影均消失或不到术前的5%。12耳在BET术后3个月拔管,其中6耳恢复正常,另6耳在拔管后8周内复发,予重新切开置管。结论 BET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能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坚持规律的Valsalva锻炼以及3个月以上时间的鼓膜置管才能保证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局麻下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加鼓膜置管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例(24耳),于门诊局麻下,结合鼻内镜经鼻腔径路行咽鼓管咽口球囊扩张,并行鼓膜置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拔出T型管。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8例患者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症状明显减轻,未再出现鼓室内积液。2例术后仍有耳内闷胀及听力下降,耳内镜检查示鼓室积液未吸收,再次置入T型通气管后症状改善。结论局麻下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加鼓膜置管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对于改善咽鼓管功能方法安全可行,并发症极小,是一种微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对儿童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38例病程超过3个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SOM组,年龄5~13岁,平均7.2±0.4岁),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均于全身麻醉下行患侧鼓膜置管术,并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行静态姿势描记图检查,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静态平衡能力减低,闭眼状态下重心晃动的路径总长明显延长,晃动速度明显增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行鼓膜置管术后1个月,SOM组患儿静态平衡能力恢复正常;6个月后,拔除通气管,待鼓膜切口愈合后,再次行静态姿势描记图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程超过3个月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静态平衡能力减低,对于SOM患儿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OM)鼓膜置管后中耳功能综合评价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1例(43耳)临床诊断为SOM的患儿,分别在鼓膜置管术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鼓室导抗图(记录外耳道容积,ECV)测试;术后1个月加咽鼓管功能正负压平衡测试,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置管情况。结果:置管后1个月,39耳置管通畅者ECV>2.0ml,听力比置管前明显提高;DPOAE引出率及部分频率幅值提高,与置管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咽鼓管功能尚无完全正常。结论:应用ECV、纯音听阈测试、DPOAE以及咽鼓管功能测试对患儿鼓膜置管术后中耳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 对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诊断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并入院接受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术治疗的19例21耳行短期疗效观察分析。评价的指标如下:纯音电测听气导均值(PTA)、气-骨导差(ABG)、声阻抗、耳内镜检查、颞骨CT扫描和主观满意度(VAS视觉模拟评分)。 结果 19例均于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个月鼓膜置管未脱落者予以取管。术后随访6~10个月,纯音电测听测试耳气导结果术后较术前有所提高。PTA从术前(59.5±21.5)dBHL降低到术后(52.0±31.0)dBHL(t=3.409, P=0.005), ABG从术前(35.5±17.5)dBHL降低到术后(21±16)dBHL(t=2.957,P=0.011), 76.19%的患者声阻抗鼓室图术后转为A型;3例5耳自觉听力和症状无明显改善,其中2例4耳鼓室积液持续存在,1例1耳取管后3周再次复发,予以持续置管。术后疗效满意度平均为(6.17±1.16)分。 结论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66例,其中35例采用咽鼓管球囊扩张联合腺样体切除术为治疗组,31例采用单纯腺样体切除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比例.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并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腺样体肥大并鼻窦炎患儿96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切除法,观察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鼻内镜下评分下降幅值,采用糖精试验测定手术前后鼻腔黏膜纤毛传输速率(MTR)。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鼻内镜下评分下降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对照组患者手术后MT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MT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后MT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鼻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腺体肥大并鼻窦炎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对患者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影响不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合并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的适宜手术方案。 方法 收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68耳,分为观察组(28耳),同期行中耳乳突手术及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照组(40耳),仅行中耳乳突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以ETDQ-7评分、听阈、气骨导差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术后6~12个月随访气导平均听力改善率为89%(25/28),干耳率93%(26/28)。对照组听力改善率为75%(30/40),干耳率95%(38/40)。观察组术后3~6个月EDDQ-7评分及听阈达到较明显缓解,但术后6~12个月上述指标有加重趋势。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听力均比术前听力提高,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术后听力相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中,中耳手术同期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较单纯中耳手术的听力改善率高,改善程度高,重新内陷率低,重新粘连率低,干耳率无明显差别。术后3~6个月患者咽鼓管相应症状达到较明显缓解,6~12个月症状有反复。  相似文献   

14.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中耳咽鼓管功能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腺样体大小与中耳功能和咽鼓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04年10月因腺样体肥大收入院手术患儿的中耳功能,并比较腺样体肥大患儿和正常同龄儿童的咽鼓管功能的差异。结果:①腺样体大小与中耳压力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41,P<0.05);②腺样体肥大患儿咽鼓管功能(13.9±13.2)daPa,与正常儿童咽鼓管功能(22.5±10.4)da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P<0.01);③患儿腺样体的大小程度与咽鼓管功能无明显相关性(r=-0.19,P>0.05)。结论:腺样体病理性肥大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发病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两种途径进行鼓室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式分别为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方法 将药物治疗1周~1个月但疗效欠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5例(69耳),分成两组进行治疗,治疗组32例(33耳)行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对照组33例(36耳)行鼓膜穿刺鼓室注药治疗,每2~3 d注药1次, 共治疗3次。随访1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31/33)和83.3%(30/36)。随访10~12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5.2%(5/33)和33.3%(12/3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未见并发症发生。结论 电子鼻咽喉镜下经咽鼓管注药和鼓膜穿刺注药两种方法鼓室注入地塞米松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有相同疗效,电子鼻咽喉镜下咽鼓管注药疗法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并检测其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150例患儿分为分泌性中耳炎组(50例)、慢性鼻-鼻窦炎组(50例)及对照组(50例,无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声嘶患儿),在电子鼻咽喉镜直视下观察各组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用声导纳仪检测各组患儿的咽鼓管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分泌性中耳炎组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改变高达94%,慢性鼻-鼻窦炎组则为8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分泌性中耳炎组70%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慢性鼻-鼻窦炎组26%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与对照组(2%)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及慢性鼻-鼻窦炎患儿存在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咽口及其周围形态的改变;咽鼓管功能障碍在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中占主导作用,与慢性鼻-鼻窦炎比较,咽鼓管功能障碍较咽鼓管咽口的形态改变更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尘螨合并霉菌过敏的哮喘儿童的疗效。 方法 纳入6~14岁过敏性哮喘儿童,根据过敏原种类,分为单一尘螨组与尘螨合并霉菌组,给予SCIT。治疗12、24个月时,比较组内和组间的哮喘控制问卷(ACQ)评分、药物评分和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的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呼出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呼出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和用力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 结果 共纳入118例哮喘儿童,其中单一尘螨组57例,尘螨合并霉菌组61例。治疗12个月时,两组的ACQ评分、药物评分、FEF50%、FEF75%和MM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均P<0.05),而FEV1%虽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个月时,两组的ACQ评分、药物评分、FEV1%、FEF50%、FEF75%和MMEF%均较治疗12个月有改善(均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两组间ACQ评分、药物评分、FEV1%、FEF50%、FEF75%和MMEF%的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SCIT可改善过敏性哮喘儿童的临床症状,减少哮喘药物的使用,不仅对大气道有改善,还能改善小气道。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尘螨合并霉菌过敏的哮喘患儿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对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拟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58例(58眼)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分别完成OSDI、睑缘形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泪河检查、睑板腺脂质分泌、泪液分泌功能等检查.结果 相比术前,术后患眼的OSDI评分明显上升,睑缘形态明显变差.相比术前,睑板腺脂质分泌在术后1个月时无变化,而3个月时明显变差.术后BUT一直在下降.但是,角膜上皮点状染色、泪液分泌功能以及泪河术后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白内障手术可以诱发或加重睑板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和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的变化。探究术中参数对黄斑区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探索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应用OCTA进行黄斑区3 mm×3 mm自动化扫描,以获得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及FAZ面积。记录术中累计释放能量(CDE)和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PT),分析其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相关性。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术后视力的因素。 结果 41例(41眼)纳入最终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黄斑区血管线性密度、灌注密度均增加(P<0.05),FAZ面积均降低(P<0.001);术后1个月、3个月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中CDE、EPT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无相关性(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FAZ面积、CDE和EPT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血流密度、视网膜厚度增加,FAZ面积降低,手术参数不是引起术后视网膜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手术参数和视网膜结构的变化对术后视力无影响,应当进一步探究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