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牙周-正畸联合治疔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因牙周炎造成前牙扇形移位的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牙周炎症基本控制后,用方丝弓固定正畸方法内收并排齐扇形移位的前牙,同时配合牙周护理及凋精等措施,消除炎症及殆创伤,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共治疗74颗牙,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牙牙周袋、牙槽骨吸收情况。所得数据采用Ridit分析及X^2检验。结果:经1~2a随访,40岁以下患者牙周袋情况有非常显著改善(P〈0.01),牙槽骨吸收也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能有效控制牙周炎症.消除he创伤,排齐牙列,并使治疗效果达到长期稳定,但应注意患者年龄不宜超过40岁。  相似文献   

2.
牙周、正畸联合法治疗牙周病前牙移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牙周炎病人移位前牙采取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后3年疗效.方法:选择17例因牙周炎导致前牙错位的病人,采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后3年,检查每位病人临床牙周袋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前牙覆(牙合)、覆盖等指标,x线片观察前牙间牙槽骨高度.结果:治疗前后牙覆(牙合)、覆盖、牙周健康指标均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年后复查结果与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前牙间平均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正畸联合治疗能够矫正牙周病导致错位的前牙,并能稳定地改善牙周健康,维持牙槽嵴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的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10  
目的 对牙周炎致唇向散开的前牙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进行正畸治疗 ,观察其疗效。方法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 16例患者唇向散开的上前牙 ,使用临床牙周健康指数分析、根尖片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及模型分析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正畸压入使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 1 2mm ,前牙覆盖由 7 0mm减至 2 0mm ,覆由 4 0mm减至 2 0mm;牙周组织健康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经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 ,正畸压入治疗在矫正患牙咬合关系的同时可改善牙周组织状况 ,增加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4.
正畸与牙周夹板联合治疗牙周炎牙齿松动移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周病是人类普遍的疾病之一,患牙常出现松动移位,导致错殆畸形。本科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松动移位引起的错殆畸形,再用尼龙丝加复合树脂牙周夹板固定。经1~3年的临床观察,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成人正畸患者日趋增多。牙周炎患者因为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常会导致前牙扇形移位、散开,出现间隙,并形成创伤,进一步加剧牙周支持组织的丧失,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联合牙周基础对牙周病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美观和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牙周病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200例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牙周基础治疗,观察组联合口腔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美观、咀嚼功能、牙周状况及炎症水平.结果:两组治疗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嵴上纤维环切联合正畸治疗,观察对切牙病理性移位治疗前、后牙周支持组织临床测量指标的变化,对成人牙周病正畸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牙周-正畸联合治疗21例患者唇向散开且两侧病损对称的52颗切牙,随机分为嵴上纤维环切组和非环切组,环切组进行嵴上纤维环切术后正畸治疗,测量牙周病临床指标,前牙区定位摄片观察牙槽骨高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嵴上纤维环环切组与非环切组患牙的PD、CAL、CEJAC和RL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SBI、TM计数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2组松动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及CEJ至牙槽嵴顶距离均降低,表明正畸治疗有助于牙周病临床参数的改善;牙根长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正畸压人未造成牙根吸收.与非环切组相比,环切组的CAL、TM的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CEJAC的下降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令嵴上纤维环切术更有效地增加牙槽骨高度及牙周附着.  相似文献   

9.
牙周病患者移位前牙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周病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导致前牙的唇向散开、伸长、移位、覆覆盖加深等错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并出现咬合创伤,而创伤又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长期以来,牙周和正畸医生都在探索对此理想的治疗方法[1~7]。本研究选择17例由于牙周病导致前牙错位的患者,采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通过临床及X线检查分析,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资料:选择牙周病患者1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6~46岁,平均37.5岁。患者均因牙周病导致前牙唇向散开、移位。2.观察指标:为了全面评价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效果,所有因牙周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正畸术后即行临时修复治疗对患者上颌切牙位置的保持效果。方法:将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五门诊部就诊行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正畸治疗完成后即行临时修复治疗,1周内完成永久修复,保持3个月;对照组在正畸治疗完成后即保持3个月,然后行上前牙永久修复治疗。使用数字模型记录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在正畸-永久修复治疗完成后(TX1)、保持3个月后(TX2)、正畸治疗完成后(TC1)、保持3个月(TC2)后患牙位置的变化。测量患牙在空间移动中牙轴角度变化、冠切线角度变化、近远中向距离变化、垂直向距离变化等指标,分析患牙移动与保持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T1与T2时间点相比,患牙位置均有变化。对照组牙轴角度变化、冠切线角度变化、近远中向移动量和垂直向移动量均大于实验组;两组间牙轴角度变化、近远中和垂直向移动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畸-临时修复治疗较常规正畸后保持3个月再行修复治疗相比,可有效保持上颌切牙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病例的正畸治疗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11名由于各种原因需要拔除上颌切牙并同时需要拔除下颌双侧第一双尖牙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用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模型测量,通过模型测量计算Bolton指数分析该类患者拔牙治疗后上下颌牙量的协调性。并通过患者的正畸治疗总结该类患者的治疗特点及矫治要点。结果:该类患者治疗后的Bolton指数分别为前牙比79.71%、后牙比91.75%,虽大于正常均数,但差异不大。11名患者上下颌牙量的不调量在0.5—2.82mm间。结论:拔除上颌切牙及下颌双尖牙治疗的患者,上下颌牙量基本协调,恰当的正畸矫治可以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报道1例牙周正畸种植多学科联合治疗。该病例特点是患者年龄小,牙齿已部分脱落,牙周组织破坏严重,进而造成余留牙病理性移位,存在明显的咬合紊乱,对功能和美观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治疗采用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局部翻瓣清创、牙槽骨修整等方式消除牙周炎症。待牙周炎处于静止期不再进展,通过正畸治疗改善牙齿的排列,协调咬合关系及颌面部的不对称性,同时开辟间隙。然后采用种植修复的方式,恢复相对完整的牙列。本病例计划了整个生命周期的牙周、正畸、种植体周维护,最终达到健康、功能、美观、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少成人牙周病患者因牙周病导致牙周组织的缺损,影响美观及功能,需进行正畸治疗。这使牙周正畸治疗日益被关注。本文就牙周病的病因、牙周正畸治疗的方法、时机、加力方式、力值选择和治疗后牙周组织的改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周变化。方法39例牙周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治疗前后检查各项临床指数,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下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牙周炎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患者疗效良好,6例患者正畸治疗后好转。结论正畸治疗有利于成人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的愈合和患齿的固定,有利于牙周炎的长期维护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美学重建的作用。方法 选择13例患者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及正畸治疗,在全口洁治后获得统一基线,在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及正畸治疗结束对13例患者的102颗切牙进行牙周临床检查,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检查项目包括:探诊深度(PD),每颗牙检查6个位点,102颗切牙共612个位点;探诊出血(BOP),每颗牙检查颊、舌两个位点,共204个位点;龈乳头指数(PI)和龈乳头高度(PH),共128个龈乳头。结果 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79.58%(487/612)的位点PD≤3 mm,88.73%(181/204)的位点BOP阴性,较基线时[分别为26.31%(161/612)和22.06%(45/204)]明显改善。正畸治疗前,仅8个龈乳头的PI为Ⅲ级,龈乳头完全充盈牙间隙,21个为Ⅱ级;正畸治疗结束后,51个龈乳头的PI达到Ⅲ级,68个龈乳头的PI达到Ⅱ级。PH由正畸治疗前的(1.69±0.57) mm增加到治疗后的(2.84±0.62) mm,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有利于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的美学重建。  相似文献   

17.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的疗效。方法 对22例患儿通过外科手术在正常萌出位置与阻生牙冠之间形成一个骨性萌出通道,再沿此通道对阻生切牙进行牵引矫正。结果 14例固位与美学效果均良好,5例美学效果良好而固位稍差,3例失败。结论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儿童上颌埋伏切牙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P患者25例,收集初诊(T0)、正畸治疗完成后(T1)、正畸结束3年以上末次复查(T2)时的全口根尖X线片,通过根尖X线片评价患者根形态异常情况、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评价根形态异常对牙周-正畸治疗的影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与正畸后长期牙槽骨高度变化相关的牙和个体水平因素。结果T0、T1时统计25例患者的693颗牙,T2期随访14例患者,共观测368颗牙。牙周-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估计值为-2.392)、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139;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3.469)和T0期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估计值为-0.391)(P<0.05)。根形态异常、下颌牙、前牙以及T0时牙槽骨高度高,都是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正畸后长期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735;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5.318)、T0时探诊深度(估计值为-1.594)和T0时牙槽骨高度(估计值为-0.498)(P<0.05)。下颌牙、前牙、T0时牙槽骨高度增加和T0探诊深度增加,都是正畸后长期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正畸治疗结束时,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牙位和T0时牙槽骨高度;正畸后3年以上复查,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T0时的探诊深度和T0时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19.
平面导板是正畸临床中较常采用的活动矫治器之一,是用于压低前牙,抬高后牙治疗前牙深覆(牙合)等最常采用的方法.因慢性牙周炎导致的前牙唇向移位、呈扇形且间隙逐渐增大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之一.  相似文献   

20.
殷冉  潘亚萍 《口腔医学》2021,41(4):381-384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对口腔颌面部的美观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越来越多错牙合畸形患者寻求正畸治疗.通过正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颌面部外形美观,增强患者自信心,同时通过排齐牙列,使自我菌斑控制更容易,但正畸治疗对牙周软硬组织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就正畸治疗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牙周软硬组织的影响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