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unilateral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uni-PTC)患者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的uni-PTC且有CLNM的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运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伴CLNM的uni-PTC患者发生颈LLNM的风险因素,并以这些风险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运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正曲线来验证性能。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7例患者,其中建模组158例、验证组79例,建模组中发生颈LLNM患者84例、验证组中发生颈LLNM患者43例。将建模组中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既往研究认为的危险因素纳入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原发灶定位与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评估超声检查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4例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改良颈侧区淋巴结清扫。依据超声定位分组,分析癌灶位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颈侧各分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Ⅱ区30.6%、Ⅲ区50.7%、Ⅳ区57.5%、Ⅴ区11.3%。癌灶位于中上极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癌灶位于下极者(89.7% vs. 75.7%,P=0.038),靠近外侧者较内侧者更易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3.7% vs. 81.4%,P=0.049)。超声检查判定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43.9%、85.3%、85.7%、14.3%;特异度为91.4%、57.6%、35.1%、99.1%。超声预测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敏感度较高,Ⅱ、Ⅴ区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结论 癌灶位置与甲状腺微小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超声可为临床确定颈侧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强度概念,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及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1-01-2018-03间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20例PT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82例,其中79例(96.3%)为中央区转移、3例(3.7%)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性别、原发病灶大小、肿瘤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 PTC颈侧淋巴结转移高发人群为男性,肿瘤的大小、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均为影响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间首诊收治以最终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且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病例,阈值效应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术前血清TSH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共收集1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术前平均TSH为(2.48±1.91)μIU/ml,术前血清TSH与侧方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阈值效应分析显示两者相互关系存在分段特征,在<1.475μIU/ml时,随着TSH浓度的升高,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升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该段 TSH 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具有独立作用。血清 TSH 浓度>1.475μIU/ml时,并无上述结果。结论术前血清TSH 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可能存在影响,不同浓度的血清TSH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不同,相关的机制尚不明确,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而颈侧区淋巴结有转移)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有侧区淋巴结转移的275例PT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跳跃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发生率为13.1%(36/275),肿瘤位于上极(OR 2.780,95%CI 1.270~6.083;P=0.011),年龄(OR 1.077,95%CI 1.039~1.116;P<0.001),单侧癌(OR 2.459,95%CI 1.094~5.529;P<0.001)是PTC病人出现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预测跳跃性转移的最佳年龄界值为48.5岁(敏感度=0.556,特异度=0.753,曲线下面积=0.680,P=0.001)。跳跃性转移病人检出的中央区淋巴结个数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与非跳跃性转移病人相比均较少。结论 PTC病人颈侧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并不少见,对肿瘤位于腺体上极,年龄≥48.5岁,单侧癌的病人应仔细评估,必要时可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转移阴性(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至少行一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 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821例cN...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 Ctn)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7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MTC的临床病理资料,按颈侧区有无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研究Ctn值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颈侧区转移组MTC直径更大(P=0.004),血清Ctn(P=0.000)和癌胚抗原(P=0.003)更高,肿瘤多发比率(55.56%vs 13.79%,P=0.004)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更高(77.78%vs 37.93%,P=0.015)。回归分析发现,血清Ctn(P=0.036)升高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17)是颈侧区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当Ctn截点为300.9 ng/L时,其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是94.4%,特异性是62.1%,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808。结论 血清Ctn升高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M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1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49例)、未转移组(57例)两组。分析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9例,未转移57例,转移率为46.23%。转移组男性、肿瘤位置为下、存在微小钙化、存在侵犯被膜所占比例高于未转移组(P <0.05),年龄<55岁、肿瘤直径<5mm所占比例低于未转移组(P <0.05),但两组患者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甲状腺炎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6例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微小钙化、侵犯被膜(P <0.05)。结论 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微小钙化、侵犯被膜,建议预防性与治疗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11.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甲状腺癌中占比最大的病理类型,PTC的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LNM)是导致患者复发和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分析PTC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制定合理的手术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2022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PT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发生LLNM与未发生LLNM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R 4.1.3建立PTC患者LLNM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该模型的精准度,用ROC曲线界定LLNM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截断值。结果:共纳入597例PTC患者,其中,187例(31.32%)发生LLNM。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多发癌灶、腺外侵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与BRAFV600E基因突变为PTC患者发生LLNM的影响因素(均P<0.05)。年龄、肿瘤直径、发生腺外侵犯、存在CLNM和BRAFV600E基因突变是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  相似文献   

12.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是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因素。手术前LLNM的漏诊将增加复发风险以及伴随的二次手术。对于具有LLNM危险因素的PTC患者,应放宽颈侧区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指征,有助于术前发现更多隐匿的颈侧区转移淋巴结,制定更恰当的颈部淋巴结清扫范围。因此,本文就PTC患者LLNM规律及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初治的859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病人临床资料,研究其cLNR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和复发的关系。结果 对于临床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病人,cLNR高低和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而对于临床未发现侧颈淋巴结转移者(cN1b-),cLNR的高低与侧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央区转移淋巴结>3个时,侧颈淋巴结复发率明显增高。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cLNR及转移个数与侧颈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250例cN0期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右侧喉返神经浅面(Ⅵa区)及深面(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治疗的294例初诊cN0 PTMC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至少行右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析右侧Ⅵa区及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40.9%,Ⅵa区为23.5%,Ⅵb区为8.5%。浸润甲状腺被膜与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右叶PTMC(193例)肿瘤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为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是Ⅵ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叶PTMC(68例):无Ⅵb区转移者;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是Ⅵa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双叶PTMC(33例):无Ⅵa、Ⅵb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cN0 PTMC病人,右叶PTMC直径>7 mm、气管前淋巴结转移,或左叶PTMC气管前、喉前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a区淋巴结;右叶PTMC气管前、Ⅵa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清扫Ⅵb区淋巴结;左叶PTMC一般不发生Ⅵb区转移。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的归属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Zhu YX  Wang HS  Wu Y  Ji QH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7-869
目的 评价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行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139例PTC患者(初治时为cN0)的复发和(或)转移部位(甲状腺,Ⅵ区,颈侧区,远处),把Ⅵ区淋巴结转移归入原发灶复发,明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区分,逆向分析评价cN0 PTC患者选择性颈侧清扫的临床价值。结果 PTC患者甲状腺复发83%(73/88),Ⅵ区转移76%(67/88),17例为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65%(17/2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为17%(17/98),其中5例发生于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19%(5/26)。结论 支持对cN0 PTC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Ⅵ区清扫,不支持颈侧区(Ⅱ-V)的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而对初治时为cN0,但术前超声和CT为N 的患者,则支持行颈侧区淋巴结的选择性清扫。在甲状腺癌诊治中,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病理因素对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238例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多发灶、肿瘤及侧颈淋巴结钙化、桥本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与最大径、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类型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原发灶>1.0 cm(P=0.00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及转移数>3枚(P=0.002)、颈侧多区淋巴结转移(P=0.001)时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多因素分析:与原发灶>1.0 cm相比,原发灶≤1.0 cm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OR=0.536,P=0.040);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比,跳跃性转移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更低(OR=0.382,P=0.017);与颈Ⅲ-Ⅳ-Ⅴ区淋巴结阳性相比,Ⅳ区阳性Ⅲ区阴性患者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最低(OR=0.232,P=0.010);其次是Ⅲ区阳性Ⅳ区阴性(OR=0.333,P=0.077);Ⅲ-Ⅳ区阳性Ⅴ区阴性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OR=0...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TMC颈淋巴结的恰当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1999年1月至2010年5月行颈淋巴结清扫的117例TMC病人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TM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处理意见。结果 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3.8%(63/117)。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Ⅵ区(47.9%)、Ⅲ区(20.9%)、Ⅳ区(16.5%)、Ⅱ区(6.1%)。随Ⅵ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增多,侧方淋巴结转移递增。肿瘤数目、大小不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4)。超声检查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9.0%、98.1%和55.5%。术中淋巴结快速病理检查有13.8%假阴性。全组无复发、转移和死亡。结论 TMC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应重视术前评估和术中快速活检,掌握TMC淋巴结转移特点,有助采取恰当手术方式,有选择的预防性区域性颈淋巴清扫可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