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破骨细胞是进行性骨吸收的主要功能细胞,其与T细胞、B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在生理性骨改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细胞活性异常和破骨细胞过度活跃是引发病理性骨改建(如发生在牙周炎中的牙槽骨吸收)的病理基础。Notch信号是一类种系发生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不仅参与调控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而且对骨改建中的主要功能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化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深入探讨Notch信号在骨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可为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本文就Notch信号对骨免疫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牙周炎发生中的可能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是常见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是导致牙丧失的主要原因。T细胞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牙周致病菌抗原活化T细胞是机体抗牙周致病菌感染所必需;另一方面,活化的T细胞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和骨吸收活性的重要调节细胞,也是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的损伤细胞。本文就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T细胞在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中的作用,T细胞和干扰素一1对破骨细胞的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破骨细胞是体内唯一负责骨吸收的细胞,成骨细胞是体内负责骨再生的主要细胞,生理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骨稳态。过去普遍认为,骨代谢的失衡主要受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深入,发现自噬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凋亡及功能关系密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体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节器,同时AMPK参与了调控骨代谢相关细胞的自噬及骨稳态。牙周炎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典型的症状为牙槽骨吸收。目前在临床上如何更有效地控制牙周炎症水平及牙槽骨的吸收依然是个难题,未来针对AMPK及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水平的检测对于牙周炎的临床防治上具有一定前景。因此,本文就AMPK介导的骨代谢相关细胞自噬调控牙周炎症水平及骨稳态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学》2019,(8):748-752
B10细胞(IL-10 producing B cell)通过分泌IL-10或表达CD1d\\CD80\\CD86\\FasL等调控机体免疫,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近来有研究表明,局部药物诱导牙龈组织中B10细胞表达及移植B10细胞均能抑制牙周炎症及牙槽骨吸收。因此,探讨B10细胞在牙周炎中的作用将有助于牙周炎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其配体(RANKL)在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RANKL/RANK通路,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激活,从而抑制牙槽骨的吸收。骨保护蛋白(OPG)可和RANKL结合,干扰RANKL和RANK的结合,从而防止骨组织的过度破坏。本文就RANKL/RANK/OPG轴、RANKL/RANK/OPG与牙周炎、抑制RANKL/RANK通路治疗牙周炎的可行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及其配体(RANKL)在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RANKL/RANK通路,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激活,从而抑制牙槽骨的吸收。骨保护蛋白(OPG)和RANKL结合,干扰RANKL和RANK的结合,从而防止骨组织的过度破坏。本文就RANKL/RANK/OPG轴、RANKL/RANK/OPG与牙周炎、抑制RANKL/RANK通路治疗牙周炎的可行性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牙萌出是一个复杂而且被严密调控的生理现象,需要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作用于牙胚方向的牙槽骨使之形成萌出通道,而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则可通过调节破骨细胞来调节骨的代谢。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和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则可使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蛋白更好地发挥促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激活作用,以保证牙萌出时牙槽骨能被正常吸收。  相似文献   

8.
牙周炎患者血清骨钙素检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探讨骨形成对牙周炎牙槽骨破坏的影响,作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20例重度慢性牙周炎和9例快速进展型牙周炎患者的血清骨钙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65.0%的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和66.7%的快速进展型牙周炎患者的血清骨钙素含量均低于正常值。提示牙周炎患者的成骨细胞活性及骨更新能力均比健康人低。表明牙周炎牙槽骨的破坏缺损,不仅是由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亢进引起的;而且,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分离破骨细胞的组织培养法,观察制酸剂Omeprazole对每一个破骨细胞所形成骨吸收窝的影响。结果表明:Omeprazole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分泌酸的作用,从而抑制了分离破骨细胞性骨吸收窝的形成。这为深入探讨牙周炎时牙槽骨吸收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学》2013,(7):493-495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是骨代谢中调节破骨细胞形成、活化和存活的关键的细胞因子。研究发现RANKL在牙周炎的骨吸收中发挥主要作用。因此,以RANKL为核心,通过调控RANKL来改善骨吸收将成为一种治疗牙周炎骨吸收的新策略,为牙周炎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防治原则,并为新疗法的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微小RNAs(miRNAs)是一组由22~25个核苷酸构成的非编码单链RNA,具有基因转录后调控功能,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组织炎症及肿瘤发生等过程。破骨细胞是体内唯一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细胞,受成骨细胞及炎症因子的调控,在牙周炎骨吸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miRNAs对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功能具有多重调控作用。本文就miRNAs调控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可能机制,及其在牙周炎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小鼠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牙龈局部注射法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模型,通过组织形态学、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等方法,比较分析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牙槽骨吸收的差异。结果和野生型小鼠相比,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敲除小鼠的牙周骨丧失值、牙槽骨内单位长度骨小梁破骨细胞数以及骨面上破骨细胞的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则明显增加,牙周单位面积骨量明显降低。结论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在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在正畸牙移动压力侧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factor-κB ligand,RANKL)的表达在破骨细胞诱导和骨改建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压力侧RANKL的表达及其变化进行检测;并进一步观察了RANKL对大鼠骨髓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正畸牙移动压力侧组化结果显示,RANKL阳性表达位于牙周膜细胞和位于骨陷窝内的破骨细胞中,在正畸牙移动第3、5和7天时呈强阳性表达。体外破骨细胞诱导实验结果显示,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lone stimulating factor,M-CSF)协同作用下,RANKL呈剂量依赖型诱导TRAP阳性细胞生成。结论:大鼠正畸牙移动中,RANKL在压力侧的表达上调有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的作用,并导致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配体(RANKL)是新近发现的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它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RANK)、骨保护素(OPG)组成一个具有调节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融合、激活和凋亡的相关细胞因子系统。与破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相似的破牙质细胞调节乳牙根生理性吸收,表达于该过程中的RANKL对乳牙根吸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乳恒牙替换具有调控作用。本文就RANKL对乳牙根吸收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牙周炎是一种以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是40岁以上成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牙周组织产生的龈沟液可以一定程度的揭示牙周的状态,其中的微小RNA (miRNA)的表达水平会根据牙周炎症的发展发生改变,可以作为牙周诊断的指标之一。miR-146a及miR-223是牙周炎进展中表达水平显著变化的miRNA,它们是目前利用龈沟液miRNA对牙周炎诊断最有潜力的生物标志物。不同miRNA可以通过调控牙周炎信号通路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如通过细菌脂多糖与Toll样受体的结合、核因子κB配体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等过程调控牙周炎症进程。本文就牙周炎龈沟液中miRNA的表达差异及调控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龈沟液miRNA准确诊断牙周炎提供新思路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RANKL是最近发现的TNF配体家族成员,它在破骨细胞的形成、分化、激活和存活等各个阶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破骨细胞性骨疾病的关键性因子。表达于口腔环境中的RANKL对牙萌出、牙槽骨吸收和牙周病等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牙萌出是指牙冠形成后向平面移动,穿过牙槽骨和口腔黏膜到达功能位置的一系列复杂生理过程。目前研究认为,牙萌出由牙槽骨、牙囊、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等共同调控,其中牙囊参与调控牙槽骨吸收与形成,是牙萌出的必要条件;同时,牙根形成及牙周韧带在牙齿持续萌出阶段发挥作用。牙萌出的具体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牙萌出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最为重要的病理特征,也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口腔功能异常的最主要原因。最新研究表明,宿主免疫是牙周炎过程中导致牙槽骨吸收的最主要因素。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抗体、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可引发局部成骨-破骨平衡紊乱,造成骨破坏。这种骨系统与免疫系统间的密切交互作用称为骨免疫。鉴于牙周炎宿主的主要免疫类型为适应性体液免疫,B细胞骨免疫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索、揭示B细胞骨免疫,就成为深度解析牙周炎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证实B细胞的发育过程伴随着骨密度或形态的改变,笔者回顾B细胞骨免疫在牙周炎病理进程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B细胞通过转录因子(如RANKL、PU.1、E2A等)调控骨细胞系的发育过程,此外,由B细胞所表达的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IL-17、IL-10、TGF-β等)亦可参与骨系统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自行构建的质粒载体pcDNA3.1-h OPG,通过体内转染,评价OPG直接基因转染疗法对大鼠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影响,为牙周炎以及种植体周炎的生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I组生理盐水组(n=10,100μg/只)、Ⅱ组pcDNA3.1(-)组(n=10,100μg/只)、Ⅲ组pcDNA3.1-hOPG组(n=10,100μg/只).通过丝线结扎、接种牙周炎可疑致病菌、喂高糖软食诱发实验性牙周炎.结扎28d后处死,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等观察牙槽骨吸收、OPG及破骨细胞变化.结果:Ⅲ组结扎侧OPG表达强度增加,牙槽骨吸收量减少(P<0.05),活化破骨细胞数降低(P<0.05).结论:OPG重组质粒转染,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有效减缓实验性牙周炎引起的牙槽骨吸收破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 DMY)对糖尿病诱导的大鼠牙周牙槽骨吸收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125、250、500 mg/kg的DMY作用于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取磨牙切片进行数字切片扫描仪,计算破骨细胞数目;大鼠上颌骨进行Micro-CT扫描,分析牙槽骨吸收情况。体外培养MC3T3-E1细胞使用10、20、40μmol/L的DMY处理,MTT法检测细胞活力;体外培养破骨细胞使用10、20、40μmol/L DMY处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进行破骨细胞观察和计数,ELISA检测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结果:DMY抑制STZ大鼠牙槽骨破骨细胞的生成;缓解STZ大鼠牙槽骨的吸收。体外实验DMY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的生成,抑制RANKL诱导破骨细胞生成过程中IL-1β的表达。并且10、20、40μmol/L DMY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结论:DMY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减少糖尿病造成的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