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在DSA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第Ⅱ支、第Ⅲ支痛,探讨穿刺针尖在卵圆孔内的方向及深度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64例单侧单支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2组:A组(三叉神经第Ⅱ支痛)59例,B组(三叉神经第Ⅲ支痛)105例,在DSA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通过DSA摄片分析穿刺针在卵圆孔内的方向和深度。结果:1临床效果:所有患者穿刺成功,A、B组优良率分别达93.22%(55/59)、92.38%(97/105),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2穿刺针位置:A组55例疗效优良者中50例针尖位于卵圆孔中1/3,比率显著高于一般和无效者(P0.05);B组97例疗效优良者中,52例针尖位于卵圆孔外1/3,与本组疗效一般及无效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穿刺针的深度:A组55例穿刺优良者中40例针尖在斜坡线,55例距斜坡线-1.17~2.56mm,平均(0.62±0.34)mm,与本组疗效一般及无效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97例疗效优良者中90例不到斜坡线,97例距斜坡线-5.4~0mm,平均(-3.38±0.45)mm,与本组疗效一般或无效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DSA下穿刺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射频术简单、安全、疗效好。治疗第Ⅱ支痛针尖多位于卵圆孔中1/3,针尖达到斜坡线效果较好;治疗第Ⅲ支痛针尖位于中或外1/3,针尖深度距斜坡线(-3.38±0.45)mm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0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影像表现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认为:中晚期肝癌使DSA显影的时相发生明显改变,肝动脉、门静脉血供比例失调,门静脉血回流受阻。观察分析中晚期肝癌的DSA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维DSA(3D DSA)技术在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所做3D DSA影像与传统二维DSA(2D DSA)进行比较,分析颅内动脉瘤及动脉狭窄在3D DSA上的影像表现。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在对动脉瘤显示有优越性;但对脑动脉狭窄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3D DSA可以充分显示动脉瘤的形态、位置以及周围解剖关系,并可以从剖面观察病变血管内情况,对斑块稳定性的判断有一定优势,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球囊压迫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PMC)技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侧行PMC术后对侧PMC术的手术时机.方法 对从2000年12月至2009年8月采用PMC技术治疗的74例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疼痛完全消失判定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一侧手术后咀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择对侧手术时机.结果 对74例患者共行145次手术(包括3例患者术后单侧疼痛症状复发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6.5%.随访1 ~ 7年,平均2.9年,疼痛复发率为2.1%.74例患者中行双侧手术者68例,其中57例在单侧进行PMC治疗后1 ~ 3个月内行对侧PMC术.结论 PMC技术是治疗双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其中单侧进行PMC治疗后,可在术后1 ~ 3个月进行对侧的PMC手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5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情况。介绍静脉法及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并提出静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创伤小、检查快速、适合于老年及幼年患者,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使图像质量明显提高,优于普通血管造影,并可同时进行介入性治疗。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本文亦一一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进行低温灌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35例拟行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肿瘤位于左肾22例,右肾13例,肿瘤长径2.3~7.0 cm,平均(4.1±1.2) cm.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术中经球囊导管灌注4℃低温液体,记录切除术中肾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第1、3、7天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GFR),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5例患者肾动脉球囊导管均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行切除术前球囊导管滑脱,2例术中发现阻断不全另使用动脉钳阻断,另32例成功行单纯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肾冷缺血时间平均45(20~125) min;介入手术时间平均28(20~40) min;外科手术时间平均147(95~23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0(50~1 000) ml;术前,术后第1、3、7天Ccr分别为(96.5±15.1)、(75.2±10.5)、(54.3±13.8)、(91.8±14.1) ml/min,eGFR分别为(99.5±15.3)、(70.3±12.5)、(65.5±11.7)、(96.8±12.3) ml·min-1·1.73 m-2.经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第7天Ccr和eGFR值分另别同术后第1、3天值相比较,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同术后第7天比较,两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安全、可行,有利于延长肾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评价DSA在肺癌介入性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分析了80例肺癌支气管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灌注(BAI)、栓塞(BAE)的诊疗资料。认为DSA 的应用,不仅能协助肺癌的分类、分期,而且还能使肺癌的介入治疗更简便,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和评价DSA在PHC的造影表现和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4例;男184例,女20例,年龄21~75岁(平均52.5岁)。对PHC的造影表现做了分析和统计学评价。结果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是多血管性PHC的特征性表现;血管包绕征和血管移位是巨块型PHC特征性表现;门静脉受侵、血管湖是弥漫性PHC的特征性表现;血管包绕、肿瘤染色和供血动脉增粗为少血管性 PHC的主要表现。结论 DSA对 PHC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25例上腔静脉静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VDSA),介绍了造影方法、造影剂所用浓度及造影摄片程序选择、造影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病例选择均为支气管肺癌患者并有不同程度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目的是为明确肺癌纵隔转移所致上腔静脉阻塞是压迫性、侵蚀性还是癌栓形成,为临床提供直接的病变依据,有助于肺癌纵隔转移患者放疗、化疗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行阿霉素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注射阿霉素毁损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男24例,女39例;年龄43~77岁,平均59岁。右侧疼痛41例,左侧22例。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疼痛病史及服用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史,其中27例患者曾接受三叉神经周围分支化学毁损术,7例接受过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毁损术,4例为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病例。结果 63例CT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全部引导成功。确定针尖在卵圆孔神经节内时,分次缓慢注射阿霉素0.2~0.5ml。治疗后,即刻疼痛完全缓解者61例(96.8%),明显缓解1例,轻度缓解1例。治疗后行6、12个月随访观察,有效率分别为84.1%,79.4%。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疗法对三叉神经痛具有定位准确,无痛苦,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 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眼支痛的临床应用。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眼支痛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近斜坡部位射频控温热凝治疗,出院后进行 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中三叉神经眼支疼痛复制率,比较术前、术后1 d,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及治愈率。 结果 术中眼支疼痛复制率84.2 %。术前VAS评分7.7±0.1,术后1 d,1、3个月VAS评分为1.2±0.4,0.1±0.1,0.1±0.1。术后1 d,1、3个月与术前相比,VAS评分明显下降,(P<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 d、1及3个月治愈率分别为73.7%、97.4%、97.4%。结论 下颌骨内侧角穿刺经卵圆孔内侧壁进针,能准确复制眼支三叉神经疼痛症状,是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眼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微球囊压迫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滑车神经麻痹的原理,以改进手术方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微球囊压迫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出现滑车神经麻痹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摄片压迫神经节时的球囊形状,同时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术后未出现滑车神...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 年4月至 2019 年1月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5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VRS、VAS-4和PPI疼痛量化表评估术后疗效和出院后的随访疗效。VAS≤10、VRS 0级或PPI 0级为疼痛完全缓解,VAS 10~40、VRS 1~2级或PPI 1~2级为疼痛满意缓解。 结果?本组患者疼痛受累最广泛的是上颌支,45例,术前疼痛病史20 d~32年,平均2.24年。7例曾接受过微球囊压迫术,2例曾接受过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球囊平均充盈容积0.702 mL,平均压迫时间125 s,3例术中发生球囊破裂。43例(81.1%)术后疼痛完全缓解,8例疼痛满意缓解,2例疼痛缓解不满意,总有效率为96.2%;术后患侧面部有麻木感50例(94.3%),咬肌乏力12例(22.6%),口周疱疹5例(9.4%),复视1例(1.9%),头痛5例(9.4%)。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术后1年仍保持疼痛完全缓解者有30例(83.3%);至末次随访,本组整体的疼痛完全缓解率为71.7%(33例),疼痛满意缓解率24%(12例),总有效率95.7%;27例(57.4%)患者存在持续性的面部麻木感,其中6例麻木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并伴有同侧咬肌萎缩或面瘫。期间1例患者复发,之后又接受了2次球囊压迫术。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对于高龄体弱、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畏惧手术者更具有治疗优势,但也不能忽视伴发的严重的面部麻木感。  相似文献   

16.
王清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12):1954-1957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三叉神经相应面部支配区域的短暂性反复发作的电击样、撕裂样、针刺样、灼烧样剧烈疼痛[1]。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大类。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机制,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微血管-神经压迫学说”[2],即三叉神经出入脑桥处为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移行区,该区对接触性、搏动性及跨过性压迫尤为敏感,当受到局部微动脉或静脉接触或压迫时,神经纤维可发生脱髓鞘改变,导致神经的电位活动异常而形成异常的神经冲动。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治疗PTN较常用且较有效的方法,而 MVD的疗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定和确切减压。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目前被公认的 MVD 术前诊断神经血管压迫(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NVC)的最佳影像学选择[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和总结伴有特殊情况的左房室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MV)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院自1986年12月至2 0 0 5年1月施行的2 30 0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MS)病例,其中有特殊情况者6 2 1例。包括非单纯MS(合并左房室瓣关闭不全或主闭)者32 8例;非单纯的MS伴巨大左房者15例;巨大左房者10 6例;左房血栓者5 2例;巨大左房及左房血栓者4例;PBMV或左房室瓣闭式分离术后者79例;PBMV或左房室瓣闭式分离术后非单纯的MS者34例;妊娠大咯血者2例。采用Inoue球囊技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98.5 % ,失败率0 .2 % ;发生严重并发症8例,并发症为1.3% ,其中急性左心衰2例,低心排1例,脑栓塞2例,心脏压塞3例。因急性左心衰、低心排、心脏压塞、脑栓塞造成的死亡各1例。结论 随着操作技巧的不断完善,许多伴有特殊情况的PBMV可安全、有效的接受手术。但术前一定要全面评价瓣膜、心功能、血栓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压迫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责任静脉的最佳 MRI 序列组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单独静脉压迫性 PTN 患者33支责任静脉在3D-TOF-MRA、3D-FIESTA 及 CE-3D-TOF-MRA 3种序列上的成像特点及不同序列对责任静脉的显示率。结果33支责任静脉在3D-TOF-MRA 序列上显示率15.2%(5/33);3D-FIESTA 序列与3D-TOF-MRA+3D-FIESTA 序列组合的显示率均为63.6%(21/33);CE-3D-TOF-MRA 序列上显示率100%(33/33)。CE-3D-TOF-MRA 序列较3D-TOF-MRA+3D-FIESTA 序列组合对责任静脉的显示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 <0.005)。结论CE-3D-TOF-MRA 对责任静脉的检出率最高,联合使用3种序列,可明确诊断血管性质和压迫情况,减少责任静脉的漏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MRI三维稳态构成干扰序列(3D-CISS)对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显示、走行及与周边血管关系的表现,探讨3D-CISS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表现,观察三叉神经的形态、走行及其与血管关系。结果 :三叉神经在3D-CISS序列显示清晰,显示率为100%,29例均显示局部动脉接触或压迫三叉神经,且经手术证实;结合3D-TOF-MRA分析显示责任血管,27例为同侧小脑上动脉,1例为同侧椎动脉,1例为同侧基底动脉。结论:MRI 3D-CISS能清晰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形态、走行及其与周边血管的关系,结合3D-TOF-MRA有助于确定责任血管,对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