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干细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按其存在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各种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目前已经在多种组织中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最近许多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来源可能是循环中的骨髓干细胞,或者南内膜部分残存的胚胎千细胞发育而来。目前认为许多子宫内膜异常所致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均与内膜干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细胞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能力的一类细胞,按其存在的不同时期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各种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目前已经在多种组织中发现成体干细胞的存在.最近许多临床、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子宫内膜中存在具有高度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其来源可能是循环中的骨髓干细胞,或者由内膜部分残存的胚胎干细胞发育而来.目前认为许多子宫内膜异常所致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均与内膜干细胞异常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半个世纪来,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论文数呈指数增长,反映出众多科研人员对这一个"谜一样"的疾病指数增长的兴趣。作为一个研究疾病的科学领域,内异症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开发出更好的诊疗方法和药物。因此,内异症研究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出新的、疗效更好的药物。而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桥梁是评价治疗药物/方法的临床试验。本文对临床试验透明化进程中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作简要叙述,展示内异症临床试验在国内外的现状,并反思中国妇产科学界所面临的、在内异症临床试验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应用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孕激素广泛应用于治疗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需保留生育能力以及晚期、复发等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取得一定疗效.阐述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 ,经血逆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发病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 ,内异症发病还需具备逆行的内膜细胞侵入性、粘附性、增殖能力增强 ,腹腔的内环境适于异位内膜细胞的植入及增殖等因素。现将内异症子宫内膜及腹腔液成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内异症子宫内膜的变化1 侵蚀性及粘附性增强 :研究发现 ,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纤溶酶原、尿激酶及其受体含量显著高于在位内膜[1,2 ] 。同样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1、MMP 3、MMP 2及MMP 7表达量增高 ,而MMP的组织抑制剂 (TIMP) 1及TIMP 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3]…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可同时获得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的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检查,分析对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从而初步探讨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共73例,分别行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细胞学取样和诊刮术(DC)操作组织学取样,以DC取样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分析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及细胞学标本与DC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标本满意度均超过95%,3组标本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诊断灵敏度91.67%、特异度100%、阴性预测值(NPV)98.39%,阳性预测值(PPV)100%,诊断符合率98.63%。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收集满意的细胞学标本70例,细胞学诊断灵敏度63.64%,特异度100%,NPV 93.65%,PPV 100%,诊断符合率94.29%。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操作过程中,89.04%(65/73)患者为轻度疼痛,11.00%(8/73)为中度疼痛,DC操作过程中,91.78%(67/73)为中度疼痛,8.22%(6/73)为重度疼痛。结论: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满意,可满足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准确性高,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疼痛轻微、容易接受,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孕激素广泛应用于治疗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和需保留生育能力以及晚期、复发等情况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取得一定疗效。阐述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及其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抗子宫内膜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抗子宫内膜抗体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标志自身抗体。其靶抗原是子宫内膜腺体细胞中一种孕激素依赖的糖蛋白,分子量约26~40KD,其产生与异位子宫内膜的刺激和机体免疫内环境失衡有关。检测方法以 PHA 和 ELISA 法较好。测定抗子宫内膜抗体有助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妇女常见良性疾病,目前子宫腺肌病的根治手段仍然是经腹或经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及经阴道超声(TVU)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大量年轻女性子宫腺肌病被检出,越来越多的年轻育龄患者因为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力。因此,各种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如腺肌病病灶切除后再成型子宫、部分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综述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人子宫内膜细胞的体外纯化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建立一套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和贮存传代的方法。方法:用胶原酶消化和铜网过筛法分离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分别经角蛋白单抗和波形蛋白单抗组化染色为阳性,腺上皮细胞可持续培养4-6周,传代2-3次;基质细胞可持续培养5-8周,传代4-6次。结论:建立了可体外培养贮存、传代的子宫内膜细胞,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原组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女性上生殖道、子宫内膜、输卵管等在非疾病状态下存在定植菌,且其组成因人而异。宫腔菌群的组成分布与下生殖道有所不同,并与女性疾病生理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如子宫内膜炎症、增生、恶性肿瘤、胚胎植入失败、流产、早产等。宫腔菌群的研究,将为常见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一种崭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自由基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子宫腺肌病(腺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1)测定32例卵巢内异症手术患者(内异症组)的静脉血,卵巢囊肿组织及囊液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微量元素硒(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VE)的水平;(2)测定23例腺肌病手术患者(腺肌病组)的静脉血、子宫肌层组织的LPO、Se、SOD、VE的水平.另外选取30例单纯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1)内异症组静脉血、卵巢组织中LPO水平为(6.357±1.251)μmol/L、(3.735±1.546)nmol/g蛋白,高于对照组的(3.547±1.640)μmol/L、(1.105±0.653)nmol/g蛋白(P<0.01);Se、SOD、V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0.05).(2)内异症组卵巢囊液中LPO水平高于自身静脉血及对照组静脉血(P<0.01);(3)腺肌病组静脉血及子宫层肌组织LPO水平为(5.882±1.711)μmol/L及LPO水平(2.937±1.577)nmol/g蛋白,高于对照组的(3.547±1.640)μmol/L及(1.754±0.833)nmol/g蛋白(P<0.01);静脉血Se、VE、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子宫肌层组织中Se、V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子宫肌层组织中SO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异症及腺肌病的发病与氧自由基的代谢失衡有关;与LPO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1983年至201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且经手术证实为输尿管内异症的4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方式、手术发现、病理结果、术后药物治疗、复发的处理及相关因素.结果 46例患者在本院接受了 1~2次的手术治疗,其中48%(22/46)的患者术前没有能够诊断输尿管内异症,46%(21/46)的患者没有症状或仅有痛经表现.输尿管粘连松解术和开腹手术是最主要的手术类型和手术路径,分别为72%(33/46)和63%(29/46).64%(25/39)的患者仅左侧输尿管受累,80%(37/46)为外生型输尿管内异症.87%(40/46)的患者合并盆腔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总计15%(7/46)的患者复发,术后至复发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13~49个月);复发后均接受再次手术治疗.仅术后是否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与复发有显著相关性,与术后用药的患者相比,术后没有用药的患者复发的OR值为23.2(95%CI为2.4~221.7,P=0.002).结论 输尿管内异症与生殖道内异症关系密切,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后盆腔深部内异症及处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对预防内异症进一步累及输尿管有意义.术后积极治疗盆腔内异症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trategi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ureter endometriosis. Methods From 1983 to 2010, the cases registered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and confirmed as ureter endometriosis by surger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Clinical manifestatios,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s, surgical categories and routes, surg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post-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relapse and relating factors were collected and studied. Results Totally 46 patieuts with ureter endometriosis underwent one or two surgeries. Forty-eight per cent (22/46) of patients were not be diagnosed with ureter endometriosis pre-operatively, and 46% (21/46) only presented dysmenorrhea or even no symptoms. Ureterolysis (72%, 33/46) and laparotomy (63%, 29/46 ) were the most common surgical category and surgical approach. There were 64% (25/39) of patients had left ureter involved and 80% (37/46) had extrinsic ureter endometriosis. Fifteen per cent (7/46) of patients had relapsed disease with median recurrent time of 24 months (13 -49 months), and they all received second surgerie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 agents were related with recurrence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patients without medical treatment post-operatively significantly ( OR =23.2, 95% CI:2. 4 -221.7, P =0. 002). Conclusions Ureter endometriosis was related with reproductive tract endometriosis. It has insidious process resulting in difficulty for early diagnosis. It's important to treat pelvic 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 and ovarian endometrioma to prevent ureter from further involvement.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of pelvic endometriosis is the key point of preventing relapse of ureter endometriosis.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从病理性和医源性两个方面影响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的生育力.且该疾病对卵巢储备功能的损害是进行性发展的,可导致不孕或卵巢功能衰竭.因此,注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功能保护,制定合适的生育力保护策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妇女外周血和正常部位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亚群成分的特点,明确免疫障碍在内在性EMs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对16例内在性EMs妇女(观察组)和12例健康妇女(对照组)进行免疫学研究。应用高速离心沉淀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从子宫内膜组织中分离出免疫活性细胞,应用单克隆抗体药盒检测外周血和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亚群成分,应用FACScan流式细胞荧光计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中分离、培养子宫内膜干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探索一种简便、高效的分离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方法。方法:诊刮获取2012—2014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住院治疗的1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功能层子宫内膜,从中分离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克隆形成法从该细胞中分离出具有强克隆形成能力的克隆形成细胞,对比非克隆形成细胞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生长曲线检测两种细胞的增殖能力,连续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克隆形成能力,微球体形成实验检测其微球体形成能力,诱导分化实验检测克隆形成细胞定向分化能力,裸鼠异位病灶形成实验检测其异位病灶形成能力。结果:相较于非克隆形成细胞,生长曲线测定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增殖速度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5代以内克隆形成率稳定,分别为(12.30±3.75)%、(13.11±3.23)%、(11.86±2.21)%、(12.08±3.01)%、(11.01±3.98)%,非克隆形成细胞随传代次数增加克隆形成率逐渐降低,至第5代已无克隆形成,分别为(5.57±2.13)%、(4.21±2.12)%、(2.23±1.02)%、(0.12±0.07)%、0%,2组细胞对应代数克隆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体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3代以内每代成球细胞数量分别为(0.82±0.37)×10~4、(1.45±0.64)×10~4、(3.06±1.73)×10~4,非克隆形成细胞分别为(0.48±0.27)×10~4、(0.37±0.15)×10~4、0,2组对应代数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分化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具有定向分化能力。裸鼠异位病灶形成实验显示克隆形成细胞接种2周后可形成肉眼可见异位病灶,其异位病灶形成率为100%,相较于非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形成率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22,P<0.05);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体积为(30.95±12.13)mm^3,对比非克隆形成细胞异位病灶体积(19.12±10.98)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5,P<0.05);HE染色显示:克隆形成细胞及非克隆形成细胞均有间质和腺体样异位病灶形成;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异位病灶组织中,间质样细胞Vimentin表达阳性,腺体样细胞CK-19表达阳性。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功能层中具有强克隆形成能力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应用克隆形成法可以有效收集子宫内膜干细胞,经该法收集的子宫内膜干细胞可以冻存及传代培养,且具有干细胞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及异位病灶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良性疾病,却有着一些类似恶性疾病的生物学特征,如局部侵犯,远处播散、易复发等。有时候病变微小却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痛经和持续盆腔疼痛等,而有些病变广泛、巨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却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而在其诊断及治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别将不同浓度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的腹部皮下,观察各组异位病灶的形成并进行比较分析,拟建立一种对造模鼠创伤小,且可连续、动态观察的可视化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方法:收集20例EMs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和异位病灶子宫内膜组织,分别消化培养子宫内膜细胞。将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别以2.5×106/200 μL、5×106/200 μL和1×107/200 μL 3个浓度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观察并记录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在注射细胞后第5、10和15天分别计算各组病灶形成率和体积。第15天时取材,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病灶。通过比较,确定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所需的最佳细胞种类、细胞浓度及病灶形成时间。结果:在裸鼠腹部皮下分别注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后均可成功形成可视化病灶。病理分析显示病灶中密集的间质细胞包绕着腺体,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显示病灶均由人子宫内膜细胞形成。各组病灶开始出现的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30,P=0.942)。最佳注射细胞浓度为5×106/200 μL,建立模型最佳观察时间是注射细胞后第10天。注射5×106/200 μL浓度的细胞后在第10天时异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100%,而在位子宫内膜细胞组病灶发生率为75%,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3,P=0.002)。结论: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比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更适合建立可视化EMs模型。将5×106/200 μL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注射到裸鼠腹部皮下,在第10天时即可成功建立可视化EMs模型,成模率为100%,该病灶可以无创、连续、动态地观察,是研究腹壁EMs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子宫内膜癌尚无成熟的筛查方案,确诊仍有赖于子宫内膜组织学诊断。子宫内膜采集器因其简便易行、安全无痛的优点,已用于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本文就子宫内膜采集器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子宫异常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女性的常见病,子宫内膜去除术(endometrial ablation,EA)是其治疗手段之一。EA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或切除子宫内膜全层及其下方的浅肌层组织,防止子宫内膜再生,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从而控制过量的子宫出血。EA发展至今,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每一代EA有许多种通过破坏子宫内膜治疗月经过多的方法。尽管EA越来越安全、有效,但仍有不足之处,如术后再次出血、感染、妊娠;月经相关的疼痛,如宫腔积血、子宫内膜去除-输卵管绝育综合征(post-ablation-tubal sterilization syndrome,PATSS);EA后仍存在子宫内膜恶性疾病的风险。关于EA的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循证医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