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201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DSA和临床观察结果.结果 Willis覆膜支架成功治疗198例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其中囊性动脉瘤88例,外伤性动脉瘤19例,假性动脉瘤3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56例,技术成功率达到98.5%.Willis覆膜支架释放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C7段9例,C6段28例,C5段32例,C4段110例,C3段19例;支架释放后即刻DSA显示病变完全不显影163例,内漏35例,经球囊后扩或再植入支架治疗后病变完全不显影33例(其中2例闭塞载瘤动脉),2例仍存在内漏.术中发生支架源性血管破裂出血5例,术中成功止血4例;术后再出血1例,死亡2例.术后3~6个月随访复查DSA显示载瘤动脉通畅189例,轻度狭窄5例;病变完全不显影196例.临床随访3~20个月,存活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体征.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颅内段颈内动脉病变,但需要更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 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3.
颅内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颅内介入术后(包括动脉瘤栓塞、颅内支架植入及急诊动脉溶栓术)即刻CT颅内高密度灶的类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患者(其中动脉瘤栓塞术37例,血管支架植入术39例,急诊溶栓术27例)介入治疗术后即刻CT图像表现。根据其位置、CT值、高密度量及24 h随访结果,术后CT图像颅内高密度病灶被分为3型,即Ⅰ型为正常对比剂分布,Ⅱ型为对比剂滞留或渗出,Ⅲ型为颅内出血。结果: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检查示Ⅰ型74例(71.8%);Ⅱ型25例(24.3%),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8例,支架植入术6例,动脉溶栓11例;Ⅲ型4例(3.9%),其中颅内动脉瘤栓塞术1例,动脉溶栓3例。结论:正确诊断和鉴别神经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表现对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比较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6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入选标准为动脉瘤直径≥10 mm、瘤颈≥4 mm或动脉瘤体颈比<2。根据植入支架类型,分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n=30)和密网支架组(n=33)。比较两组术后即刻和随访时血管造影结果、临床预后。结果 患者临床资料显示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破裂动脉瘤患者占比较多(P=0.047),密网支架组动脉瘤直径较大(P=0.001)。两组患者随访3~25个月,平均(11.9±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P=0.01),但两组临床预后均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 结论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和密网支架均为颅内宽颈大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即使动脉瘤直径较大,密网支架组复发率也低于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但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颅内专用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通过颅段颈内动脉(CICA)骨性管道和生理弯曲,治疗颅段颈内动脉病变的效果。方法采用颅内专用覆膜支架,以血管内技术治疗13例CICA病变。其中巨大假性动脉瘤4例、巨大动脉瘤4例、宽颈小动脉瘤3例、巨大假性动脉瘤伴颈动脉海绵窦瘘(CCF)1例、CCF1例。颅内专用覆膜支架释放前均行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BOT)和DSA。术后3~16个月施行DSA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13例患者BOT均耐受良好,DSA证实前、后交通动脉开放良好。13例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均顺利通过CICA到达病变靶区。病变及覆膜支架释放部位分别为:C3~4段4例、C4~5段4例、C6~7段5例。覆膜支架释放后即刻DSA示7例动脉瘤不再显影,4例显示少量内漏,1例CCF覆膜支架释放后流量明显减少,1例假性动脉瘤伴CCF覆膜支架释放后动脉瘤消失,但残存低流量CCF。13例中1例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9d因血管广泛痉挛而死亡。12例随访DSA均显示覆膜支架放置处血管通畅,其中2例显示轻度狭窄;6例术后存在内漏,其中4例DSA随访7~16个月后内漏消失,1例再次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后内漏消失;1例CCF,3个月后随访仍显示低流量瘘。存活患者临床随访3~16个月未发生支架覆盖段相关分支堵塞后的并发症。结论颅内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的柔顺性足以使其通过迂曲的CICA,到达颅内病变血管处,有效治疗CICA病变。颅内覆膜支架的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其贴壁性能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的不同血管内治疗方式的恢复情况差异及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至2018年收治的35例合并动眼神经麻痹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随访观察术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式ONP恢复情况的差异性,分析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差异性,分析ONP恢复与否与年龄、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动脉瘤大小、自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长的关系。 结果35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25例(71.4%),部分恢复6例(17.1%),未缓解4例(11.4%);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方式,ONP的恢复没有统计学差异(P=1.00);术后DSA即刻评价的栓塞与否及程度对ONP恢复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单纯支架治疗和致密栓塞后动眼神经功能恢复得更好;年龄、ONP程度、动脉瘤大小、是否SAH、治疗时间均不是ONP恢复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不同治疗方式患者的ONP恢复状态没有差异;术后即刻评价的致密栓塞及单纯支架置入,相较部分栓塞及栓塞后瘤腔显影,动眼神经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支架专用高分辨率XperCT在颅内动脉瘤Pipeline Flex植入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ipeline Flex植入术治疗的12例患者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二维DSA造影、常规颅脑XperCT及颅内支架专用XperCT在显示支架打开情况、支架与动脉瘤位置、支架与血管贴壁情况方面的差异。3名10年以上神经介入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评分。术后3个月患者随访复查,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价动脉瘤瘤腔闭塞情况,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 结果 12例患者(15枚动脉瘤)共植入12枚Pipeline Flex。颅内支架专用高分辨率XperCT在显示支架打开情况方面显著优于二维DSA造影(P=0.007),在显示支架与血管贴壁情况方面显著优于二维DSA造影(P=0.001)和常规颅脑XperCT(P=0.003)。12例患者获平均4.7个月(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DSA造影复查显示患者OKM分级为A级0例,B级2例(16.7%),C级4例(33.3%),D级6例(50.0%),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4.7个月瘤腔完全栓塞率为50.0%(6/12)。 结论 颅内支架专用高分辨率XperCT在显示支架贴壁情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术后常规行颅内支架专用高分辨率XperCT,可即刻显示支架打开及贴壁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7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用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急诊救治的15例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其中直接外伤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颈部手术致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致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10例。结果 15例患者均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得到成功救治,无即刻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15例患者均无再次出血,临床随访期间无脑缺血并发症。结论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创伤小、安全有效,可在封堵颈动脉破口的同时恢复头颈部正常血供,并发症少。但仍需更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证实,进一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剖面编织型设计的自膨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7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术后即刻效果、复发率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中成功植入130枚LVIS支架,1例植入失败,技术成功率99.2%.7例术中或术后出现支架内血栓事件(7/127,5.5%),无围手术期出血、死亡.术后即刻动脉瘤完全闭塞112枚(88.1%),瘤颈残余15枚(11.9%).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37例影像学复查显示33例(89.1%)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10.9%)瘤体仍显影,其中3例为术后即刻有瘤体显影,1例为动脉瘤复发,无死亡.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告并评价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颈内动脉球囊闭术治疗2例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对近4年中联合应用颅内外搭桥和载瘤动脉球囊闭塞术治疗的2例巨大宽颈动脉瘤的治疗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巨大不规则形动脉瘤(1例位于左颈内动脉C1、2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另1例累及右颈内动脉岩段至右大脑中动脉M1和大脑前动脉A1段)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先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术后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