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鼻腔黏膜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性疾病,根据有无鼻息肉可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和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鼻息肉组织常见有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浸润增多,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CRSwNP分为两个亚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ECRSwNP)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nonesinophil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nonECRSwNP);将慢性鼻窦炎分为: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ECRS)和非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non eosinophilic,NECRS)。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形成、发展机制中的作用多年来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嗜酸性粒细胞在鼻窦炎鼻息肉炎症趋化、息肉形成、分型和预后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ECRS)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呼吸道黏膜炎性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炎症细胞,与Th2型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促进和维持ECRS患者嗜酸性炎症的机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白介素-5(IL-5)调控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嗜酸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免疫调节作用、细胞自噬调节和纤维蛋白异常沉积。ECRS表现出病因复杂、难治愈和易复发等特点,嗜酸性粒细胞在ECRS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就国内外最新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ECR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呼出一氧化氮(nNO)在慢性鼻窦炎(CR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CRS患者及40例非C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nNO水平的差异,nNO水平与年龄、BM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CT Lund-Mackay评分及E/M比值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nNO在CRS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结果 CRS组、CRSsNP组及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P<0.001),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CRSsNP组(P<0.001);eCRSwNP组及non-eCRSwNP组患者的nNO水平显著低于非CRS组患者(P<0.001),eCRSwNP组的nNO水平显著低于non-eCRSwNP组患者(P<0.05)。CRS组和CRSwNP组nNO水平均与E/M比值及Lund-Mack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r=-0.423, P<0.001;r=-0.650, P<0.001;r=-0.434, P<0.001;r=-0.608,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NO水平与CRS分型显著相关(P<0.01)。nNO对鉴别非CRS与CRS、CRSsNP及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49,P<0.001;AUC=0.771,P<0.001;AUC=0.894,P<0.001),对鉴别CRSsNP与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776,P<0.01)。对鉴别非CRS与non-eCRSwNP具有中度预测价值(AUC=0.861,P<0.001),eCRSwNP具有高度预测价值(AUC=0.910,P<0.001)。 结论 nNO水平对CRS、CRSsNP和CRSwNP、eCRSwNP和non-eCRSwNP的初步诊断以及鼻息肉病变范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与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的关系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行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的192例CRSwNP患者,根据血清sIgE检测结果分为sIgE阳性组和sIgE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术前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IgE阳性与否和嗜酸性粒细胞是否浸润在例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学特征方面,sIgE阳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和其他3组比较在术前VAS评分(P<0.05),Lund-Mackay评分及Lund-Kennedy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SwNP患者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过敏反应关系并不确定。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合并sIgE阳性主客观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1971年,瑞典学者Olsson和Venge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提取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后,于1975年明确其来源于嗜酸性粒细胞(EOS)。现在已经证明活化EOS分泌4种强碱性蛋白: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ECP、嗜酸性粒细胞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后复发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患者与嗜酸粒细胞性鼻息肉患者的其复发时间长短、打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等临床症状与CT表现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9.02~2020.02的患者在我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54名具有明确鼻息肉手术史的手术患者,依据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分为嗜酸性粒细...  相似文献   

8.
1007 1520.202003008·论著· 目的初步探讨瘦素(Leptin)在肥胖成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按照体重指数(BMI)随机选取肥胖CRSwNP患者40例,体重正常CRSwNP患者30例,选取同期肥胖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组患者血清中Leptin及其受体水平、EOS相关因子IL 4、IL 13的水平;RT 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患者局部鼻黏膜中Leptin及其受体水平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患者组织中EOS细胞浸润程度。另Pearson相关性分析Leptin水平与EOS相关指标及浸润程度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两组CRSwNP患者的血清与局部Leptin及其受体水平表达均升高,血清中EOS相关因子IL 4、IL 13的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SwNP患者中肥胖患者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患者(P<0.05),且Leptin及其受体水平与EOS相关指标、EOS浸润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Leptin在CRSwNP患者中水平显著升高,且肥胖患者组更高,并与EOS浸润及其促进因子显著相关,提示Leptin可能通过促进EOS增殖浸润参与肥胖成人CRSwNP发病。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根据其发病机制可分为2型和非2型炎症内型,其中2型炎症对应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CRSwNP)。典型的2型CRSwNP患者通常对目前的治疗有耐药性,表现出较高的复发率。尽管生物制剂在其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靶向单一TH2细胞因子并不能完全消除大多数患者的2型疾病,故靶向阻断TH2细胞因子及其下游的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针对内型治疗的一种新思路。论文对各2型细胞因子(IL-4、IL-5、IL-9、IL-13、IL-25和IL-33)在2型CRSwNP中与其特异性受体相互结合后激活的细胞内信号通路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疗2型CRSwNP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上呼吸道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ECRS)具有较高的治疗抵抗率及复发率,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CRS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是研究该疾病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案的理想手段。小鼠是常用的建模动物,但目前基础研究中仍缺乏一种公认成熟稳定的ECRS小鼠模型,成为对该病发病机制解析、药物筛选、精准治疗、诊断预后的关键瓶颈。本文回顾目前常用的ECRS小鼠模型,对其建模原理、方法步骤、评价指标及模型应用作一综述,以期为ECRS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在分类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确诊为CRSwN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病理检测结果,分为嗜酸粒细胞浸润组(ECRSwNP)与非嗜酸粒细胞浸润组(non-ECRSwNP).将两组患者血嗜酸粒细胞比例、血清总IgE水平、嗅觉评分、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同时,将各指标与病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与病理结果相关性较强的临床指标,采用ROC曲线方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及ECRSwNP的诊断截断值.以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ECRSwNP患者组63例,non-ECRSwNP患者组56例.两组患者术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7.31%:3.90%)、血清总IgE水平(60.9 IU/L∶28.9 IU/L)、嗅觉评分分别为(5.8∶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620.01、1020.53、1092.52,P值均<0.05).两组上颌窦Lund-Mackay 评分分别为2.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1,P<0.05);两组额窦、前筛、后筛、蝶窦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区的Lund-Mack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27.5、23.5、22.5、31.5、28.5,P值均>0.05).两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6,P=0.19).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与血清总IgE均与病理结果中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趋势(r值分别为0.55、0.24,P值分别为0.001、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18,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5.65%为ECRSwNP的诊断截断值.结论 伴或不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两组CRSwNP患者在临床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可根据患者术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比例是否大于5.65%进行初步分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再手术的疗效。方法:为124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行鼻内窥镜手术,用Messerklinger术式,Stryker切削器,术中用中药冲洗术腔,辅以弱激光鼻腔内照射。结果:病变清除彻底,窦口开放良好,手术满意82例(66.1%),手术欠满意31例(25.0%),无效11例(8.9%)。结论: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窥镜再手术适合于鼻腔黏连、堵塞、病变清楚但手术不彻底的患者,哮喘不影响再手术的效果,鼻息肉病内窥镜再次手术也无法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原因,评价再手术的时机。方法:对6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患者再次施术并分析其复发原因。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术后随诊半年以上。结果:病变彻底清除,窦口开放良好,痊愈52例(77.6%);3例(4.5%)术中出血较多,手术被迫停止,12例(17.9%)病变清理不彻底,术后3 个月复发。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术前、术后未规范治疗,鼻腔鼻窦解剖结构未很好恢复,病变未彻底清除,病变为鼻息肉病。再次鼻内镜手术效果满意,但要间隔半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随机将3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8例,对照组132例,治疗组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结果:随访6~12月,治疗组168例中治愈152例(90.5%),好转12例(7.1%),复发4例(2.4%),总有效率97.6%; 对照组132例中治愈107例(81.1%),好转12例(9.1%),复发13例(9.9%),总有效率9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鼻内镜术后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预防鼻窦炎鼻息肉复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疗效评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的疗效评估方法。方法对1991~1995年手术并随访1年以上的725例完整临床资料,按照本文作者参加设计的广州FESS-95疗效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鼻窦病变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的差别与手术疗效有显著相关性,725例中总治愈好转率Ⅰ型:一期为100%,二期为97.3%,三期为88.6%;Ⅱ型:一期为100%,二期为89.9%,三期为87.1%;Ⅲ型为80.6%。结论建立统一的鼻窦炎诊疗评定标准对正确评价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初步鉴定出慢性鼻-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候选蛋白质标记物。方法应用固相pH4~7胶条行双向凝胶电泳,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后,扫描2-DE胶,应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组织2-DE图谱,得到三组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经MALDI-TOF-MS鉴定后获得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肽质量指纹图谱,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和SWISS-PROT数据库,得出被测蛋白质的鉴定结果。结果所获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分辨率高、重复性好。测得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及正常鼻黏膜组织的蛋白质平均斑点数分别为1020±40、1112±10和1008±25;平均匹配率分别为(93±2)%、(95±1)%和(90±3)%。三组之间共计有13个明显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初步筛选出角蛋白8和阿朴脂蛋白AI作为鼻息肉的候选标志物,以及PLUNC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自然杀伤细胞促进因子B、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为慢性鼻-鼻窦炎的候选标志物。结论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高通量筛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和正常鼻黏膜间存在的差异表达蛋白质,这将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分类、分型分期和预后判断标准寻找新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内窥镜鼻窦手术后术腔冲洗液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 (ESS)后术腔冲洗液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行 ESS手术后坚持随访 3个月以上的 192例 (331侧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型 期患者 ,随机分为 3组 :术后分别用生理盐水 (A组 ) ,0 .5 %甲硝唑加地塞米松 (B组 ) ,鱼腥草注射液 (C组 )冲洗术腔 ,按照海口 (1997) ESS疗效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C组疗效优于其它两组 ,经χ2 检验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术后坚持冲洗治疗有重要意义 ;鱼腥草注射液冲洗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减少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镜鼻窦手术中出血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术前处理 68例 ,并与未经围手术前期处理的同类手术 (30例 )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处理组的手术有效率为 91 2 % ,术前未处理组的手术有效率为 80 %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F =8 61 7,P =0 0 2 6) ;术前处理组术中出血量为 (53 2± 41 8)ml,术前未处理组为 (97 2± 59 0 )ml,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F =2 7 946 ,P =0 0 0 2 )。结论 术前用药物控制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炎症是减少内镜鼻窦手术出血的重要环节 ,而良好和足够时间的术中中鼻道血管收缩剂的应用、控制性低血压的应用、控制出血高危因素和减少术中损伤等对减少术中出血也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鼻内窥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鼻内窥镜处理方法。方法 :对 2 80例Ⅲ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施行鼻内窥镜手术。结果 :术后 6个月总有效率为 85 .7% ,其中治愈率 5 8.2 % ,好转率2 7.5 % ;术后 1年总有效率为 81.4 % ,其中治愈率 5 4 .6 % ,好转率 2 6 .8%。并发症发生率为 8.9%。结论 :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术前术后综合治疗、术者良好的鼻窦解剖知识以及熟练的手术操作是提高术后疗效、降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