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常见的基因遗传病之一,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为0.8/10万[1]。病理改变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不累及上运动神经元,是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进行性、对称性肌萎缩和肌张力减低;病变可从肢体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及肌  相似文献   

2.
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ies,MDs)是一大类以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临床特点的遗传性骨骼肌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受累部位和突变的基因不同大体可分为抗肌萎缩蛋白病、强直性MDs(myotonic dystrophy,MD)、面肩肱型MDs(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相似文献   

3.
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是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四肢和躯干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常死于呼吸衰竭.疾病的发病时间和临床病程呈广泛的异质性.基因诊断是特异性和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现就近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分型和基因诊断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患儿男, 6岁4月龄, 因"右下肢跛行5年"于2018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 右侧显著。腓肠肌肌张力增高, 跟腱反射未引出, 胸部CT平扫示胸椎侧弯畸形, 肌电图示双下肢及右上肢被检神经及肌肉呈神经源性损伤。基因检测示IGHMBP2基因存在c.1202A>G(p.His401Arg)与c.1693G>A(p.Asp565Asn)2个杂合错义变异, 属于复合杂合变异。诊断为腓骨肌萎缩症2S型。  相似文献   

5.
探讨PARS2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回顾性分析1例PARS2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遗传学数据。结合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患儿男,9个月,因“反复抽搐3个月”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随访8个月仍有全面发育落后,伴肌张力低下及小头畸形。共纳入患儿20例,临床特征为生后6个月以内起病,全面发育迟缓,痉挛发作,肌张力低,小头畸形,以额叶受累为著的脑萎缩伴小脑齿状核周围异常信号及心脏受累。共报道11个致病性变异,最常见的变异为c.283G>A(42.3%)和c.1091C>G(19.2%)。对于生后6个月内起病的全面发育迟缓和痉挛发作患儿,如伴肌张力低,小头畸形,额叶为著的脑萎缩伴小脑齿状核周围异常信号和心脏受累,应考虑到PARS2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可能,c.283G>A和c.1091C>G为两个高频致病性变异。  相似文献   

6.
儿童Leigh综合征的临床、神经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目的 研究Leigh综合征(Leigh syndrome,LS)的临床、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8例Leigh综合征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例患儿中5例婴儿期起病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肌张力低下、间歇性呼吸节律异常、惊厥、眼外肌麻痹、喂养及吞咽困难、视听障碍及眼震;3例幼儿期起病者主要表现为行走障碍、肌无力、眼外肌麻痹、颅神经受累、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惊厥。7例行血乳酸检查者均增高。行MRI检查者共6例,共同表现有双侧基底节、脑干对称性长T1、长T2病变,尤以壳核最常受累且最重,其中2例基底节萎缩,3例有脑干受累。2例行肌活检者未见破碎样红纤维及其他特异性改变。4例脑组织病理检查均示多发性对称性局灶性变性坏死,神经元丢失,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4例均有脑干核团(以黑质、前庭神经核、外展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最常见且最严重)受累,2例有显著基底节受累(其中壳核最严重),另有3例小脑受累,2例有大脑皮质受累,2例有大脑白质受累。3例行线粒体DNA(mtDNA)检测,其中1例证实为mtDNAnt 8993T→G突变,而且该患儿母亲白细胞中也存在相同突变,但现身体健康,患儿父亲无此突变;其余2例mtDNA8993位点未检测到突变。结论 LS典型表现是婴儿期进行性智力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肌张力低下、间歇性呼吸节律异常、惊厥、少年期步态异常、肌无力、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等。典型神经影像学表现是基底节及(或)脑干对称性长T1、长T2病变。 具有上述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加上血及(或)脑脊液(CSF)乳酸水平升高,可以在生前临床诊断LS。而死后脑组织神经病理检查结果,尤其是脑干及(或)基底节神经核团典型病理改变,则是确诊依据。分子遗传学检查对于母系遗传的LS生前诊断具有确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乐  郭虎  张刚  向秋莲 《临床儿科杂志》2019,37(11):801-804
目的探讨儿童期起病的快发病性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RDP)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型-表型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2例ATP1A3基因R756H变异导致的RDP患儿的临床资料,以"RDP"和"ATP1A3 R756H"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HGMD和OMIM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 2例男性患儿,分别为7岁和9岁,临床均表现为发热后出现构音困难、肌无力、肌张力障碍伴肢体抖动;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发现ATP1A3基因R756H变异。文献检索到8例ATP1A3基因R756H变异导致的儿童期起病的RDP,临床表现相似。结论 ATP1A3基因R756H变异导致的RDP临床主要特点为发热诱发的肌无力、构音困难伴有帕金森样肢体抖动。  相似文献   

8.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肌肉疾病,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变异导致SMN蛋白缺乏致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萎缩与肌无力,并常伴呼吸、消化、营养、骨骼等多系统器官损害,属严重致死致残性遗传病,2018年被纳入国家《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SMA的药物治疗获得前所...  相似文献   

9.
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类最常见的X 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进行性肌无力是主要的临床特征,抗肌萎缩蛋白基因的突变是致病原因。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技术的日臻成熟,假性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也有新的突破,该文从传统疗法、基因疗法、细胞移植疗法等方面总结其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PMD)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组织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患者最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本文从常规生化和肌肉病理检查等方面早期诊断1例婴儿PM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LAMA2基因变异导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2个月,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2岁时可独坐,不能独走;肌力及肌张力低下,早期出现关节挛缩。生化检测发现肌酸激酶(CK)升高(491 U/L),其同工酶CK-MB升高(41.8 U/L);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可能;头颅MRI提示大脑白质异常信号。基因检测发现LAMA2存在复杂杂合突变,c.2045-2046del AG杂合缺失,来自母亲,为已报道的致病变异;exon5存在杂合缺失,来自父亲,为未报道的新变异,软件功能预测提示为致病性变异。结论 LAMA2基因变异导致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以运动发育落后起病,CK升高,高通量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4—2012年诊断为新生儿骨髓炎的1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13例。10例继发于败血症,3例由邻近感染扩散而来;四肢长骨尤其是股骨、肱骨最易受累,6例并发关节感染,最常见受累关节为髋关节、膝关节;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及肢体活动受限(假瘫痪);血或脓液、关节液培养出致病菌12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革兰阴性(G-)杆菌4例;所有患儿均行抗生素治疗, 4例联合手术治疗,随访7例均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新生儿骨髓炎并不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尽早完善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早期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和必要时联合手术治疗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选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DMD)和线粒体病各6例,从临床特点、血清酶学、电生理及肌肉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D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从无力,多在3~4a出现假性肥大;血清酶学检查活性升高;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1/3病例有心脏受累;肌肉病理示多种肌细胞结构紊乱.线粒体病临床表现肌无力较DMD轻,进展较之缓慢,无局灶体征;血清酶学检查均正常,肌电图3/6显示肌源性损害,1/6显示神经源性损害,2/6表现正常;肌肉病理所见线粒体大小及形态异常。认为上述肌病的诊断需根据临床,并结合病理检查、组织生化检测及基因检查综合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4.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有十余种,其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肌无力、肌肉萎缩、运动发育落后或运动障碍、心肌酶谱高、肝功生化异常,部分病人还可以表现为智力障碍,因此临床上需要与其他类型肌肉病、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心肌炎、肝炎和佝偻病等相鉴别。下面将DMD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1病因和病理改变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是由于染色体Xp21上编码的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突变所致,属X-连锁隐性遗传病,一般是男性患病,家族中可见患者的表兄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SMARD 1)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SMARD 1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因羊水过少剖宫产,生后吃奶、反应欠佳转入新生儿科,诊断"新生儿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非典型化脓性脑膜炎",经治疗1个月后出院;生后2个月出现踝关节挛缩,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6个月时发现肌张力明显减低、运动发育落后;8个月时行SMA相关基因检测结果阴性;9个月时行周围神经病panel基因检测发现IGHMBP2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即exon8 c.1061-2AG和exon12 c.1708CT,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其中位点exon12 c.1708CT已有文献报道与疾病相关,另1个为剪切突变,结合临床确诊为SMARD1。患儿现2岁,反复合并呼吸道感染,但尚未出现呼吸窘迫或呼吸衰竭。结论 SMARD1的临床表型复杂多样,该例患儿为经基因诊断病例。  相似文献   

16.
腓骨肌萎缩症患儿周围神经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腓骨肌萎缩症(CMT)的临床特征,分析神经电生理检测和腓肠神经活检在其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方法 对15例CMT患儿的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及腓肠神经活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8例,女7例。15例均表现为慢性进行性以下肢或四肢肌无力和肌萎缩,有家族史者3例。全部病例经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9例行腓肠神经活检,确诊为I型CMT8例;平均起病年龄2.2岁,除1例外7例四肢受累,弓形或内翻足畸形8例,3例合并感觉障碍;5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2-38m/s);6例腓肠神经活检符合慢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中度5例,重度1例),2例有剥洋葱样改变。Ⅱ型7例,平均起病年龄7岁,四肢受累3例,双下肢受累4例,弓形或内翻足畸形5例;7例下肢神经传导检查见复合肌动作电位波幅减低(0.01-0.80mV),3例腓肠神经活检符合慢性轴索神经病。结论 以慢性进行性双下肢或四肢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儿童腓骨肌萎缩症分为I型(肥大型)和Ⅱ型(轴索型)两个主要亚型。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和区分不同亚型的可靠方法,而腓肠神经活检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分型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选择进行性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DMD)和线粒体病各6例,从临床特点、血清酶学、电生理及肌肉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D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肌无力,多在3-4a出现假性肥大;血清酶学检查活性升高;肌电图均显示肌生损害;1/3病例有心脏受累,肌肉病理示多种肌细胞结构紊,线粒体病临床表现肌无力较DMD轻,进展较之缓慢,无局灶体征;血清酶学检查均正常;肌电图3/6显示肌源性损害,1/6显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临床特点,检测血清乳酸及丙酮酸水平,行肌电图、CT脑扫描、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检查。结果4例患儿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眼外肌麻痹,身材矮小,癫痫,进行性智力、听力和视力障碍。实验室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肌电图示肌病特点。脑CT见脑萎缩及基底节对称性钙化。肌活检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可见蓬松红纤维。电子显微镜可见形态结构异常的巨大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内含结晶样包涵体。本文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进行了讨论。结论小儿线粒体脑肌病罕见,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9.
遗传代谢病常表现为多系统受累。部分可导致周围神经病、肌病或呼吸衰竭,多为其临床表现之一,但有时可能是主要甚至惟一的临床表现。由于儿科医生不熟悉遗传代谢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此类患儿常被误诊或延迟诊断。及时进行相关的代谢检查,是避免误诊或延迟诊断的关键。本文重点介绍可导致周围神经疾病、肌病和呼吸衰竭的遗传代谢病及其主要临床特征和诊断线索。  相似文献   

20.
脊髓性肌萎缩症及临床相关SMN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主要阐述了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主要临床特点和疾病相关SMN基因的研究进展。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种遗传性主要累及肢体近端的肌麻痹、肌萎缩;部分患者可伴有少数非特异症状和体征。肌电图、神经电图、肌活检等辅助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基因检测是目前认为有效的确诊该病的辅助手段;诱发电位检查在该病的I型患儿中亦有改变。目前,临床对该病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产前诊断是预防该病患儿出生的主要手段。该文同时对疾病相关SMN基因的结构与表型相关性,SMN蛋白的功能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