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物切除术(TURBT)联合膀胱内卡介苗(BCG)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4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年,其中4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2例肉眼血尿,2例全身流感样表现,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或者治愈,均未退出治疗,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4.76%。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采用TURBT联合膀胱内BCG灌注治疗的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En bloc)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设计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麻城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187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将予以TURBT术治疗的患者标记为对照组∽=82),将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种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2月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NMIBC病例.126名患者分别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等离子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PK-ERBT)和钬激光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HoL-EBRBT).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28例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膀胱痉挛分为痉挛组和未痉挛组,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尿路感染、肿瘤数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肿瘤位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尿路感染、肿瘤数量、手术时间、手术次数与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有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存在尿路感染、肿瘤数量多、手术时间长为TURBT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行TURBT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术前存在尿路感染、肿瘤数量多、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发生膀胱痉挛的危险因素,术前可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绿激光汽化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知情自愿原则选择两种不同手术,行激光汽化术的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行TURBT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耗时、出血量、尿管置留时间、肉眼血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手术耗时及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尿管保留时间、血尿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较大肿瘤与较高的病理分级有高复发风险,而肿瘤数目和不同手术方式(绿激光/TURBT)与膀胱癌术后复发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绿激光汽化术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与TURBT比较可缩短尿管保留、血尿及住院时间,且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两种手术方式对复发率的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在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高于女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主要治疗手段,TUR-BT术应将肿瘤完全切除直至露出正常的膀胱壁肌层,切除肿瘤后,应进行基底部组织活检,便于病理分级及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可降低术后复发几率,TUR-BT术后的患者有10%-67%在12个月内复发,可能与新发肿瘤、肿痛细胞种植或原发肿痛切除不完全有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是临床上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常规方法,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由于肿瘤细胞播散而引起的复发.我院自2001年1月-2011年10月共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术后均行膀胱灌注丝裂霉素化疗预防膀胱癌复发.对于术后早期(3小时内)和常规灌注化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谭宏波 《中外医疗》2011,30(15):68-68,70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联合序贯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85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即刻联合序贯灌注羟基喜树碱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膀胱肿瘤均一次性切除,手术时间20~90min,平均40min。术中未出现膀胱穿孔、严重大出血及电切综合征(TURS)。2年复发率为15.29%。结论 TURBT联合术后膀胱灌注羟基喜树碱具有安全、可重复、组织损伤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术后静脉化疗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其中79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行静脉化疗处理,为A组,83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膀胱灌注处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无复发生存时间.结果:A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多余B组(P<0.05),但B组尿路刺激症状、耻骨上区不适、血尿及尿常规异常均明显多于A组(P <0.05,表2).A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22个月,明显长于B组的15个月.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复发患者TURBT术后联合静脉化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行膀胱灌注者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膀胱部分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T1T2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组行TURBT术,并对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52.0±11.4)m L,手术时间(42.6±5.9)min,导尿管留置时间(2.2±0.4)d;对照组为(98.7±30.1)m L,(88.8±6.2)min,(4.7±1.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3例复发,复发率为26.0%,对照组14例复发,复发率为2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部分切除术与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率相当,但TURBT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EBRT)与传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对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宁波市第一医院连续收治的初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EBRT(27例)和TURBT(21例).抽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合并BPH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同期行经尿道电切(TUR)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选自2009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2例合并BPH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其中19例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研究组);其余13例单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复发情况及比较两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Qmax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术后随访显示,术后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出现复发病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IPSS评分、Qmax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研究组的IPS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研究组的Qmax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对照组术前术后IPSS评分、Qmax均未见明显差异,且术后研究组IPSS评分、Qmax较对照组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疗效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cancer,TURBT)与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repeated-TURBT,Re-TURBT)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探讨二次电切的意义及指征。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被确诊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56例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二次电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常规行TURBT;观察组25例,该组患者于首次TURBT后8周左右返院行二次电切术。2组患者术后均行术后即刻灌注与维持性灌注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常用化疗药物: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肿瘤复发率及进展率。两组患者术后均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同时还需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及肝功指标等,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进展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χ2=0.144,P>0.05)、年龄(t=-1.03,P>0.05)、肿瘤单发及多发(χ2=0.750,P>0.05)、肿瘤分期(χ2=0.120,P>0.05)、肿瘤分级(χ2=0.00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观察组患者在二次电切术中有3例(12%)发现肿瘤残余,其中Ta期2例,T1期1例,分期均与首次电切病理结果一致。在术后随访中,观察组共有5例(20%)复发,其中Ta期2例,T1期2例,1例于二次电切术后11个月出现进展,由T1期进展为T2。对照组有17例(55%)出现复发,其中Ta期12例,T1期4例,1例于术后18个月由T1期进展为T2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2,P<0.05),二次电切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肿瘤电切术。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膀胱穿孔、输尿管口损伤及大出血等严重合并症。结论 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容易复发或进展;对于首次电切肿瘤分期≥ T1、高级别肿瘤(G2及G3)、肿瘤直径≥ 3 cm或多发肿瘤(≥ 3个)的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能早期发现及清除残留的肿瘤,明显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复发率;电切标本要求有平滑肌组织,有助于准确评估肿瘤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3.
经尿道同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及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毅  胡华  程蜀氏  付炼  吴跃  刘超颖 《四川医学》2012,33(1):103-104
目的探讨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2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为研究组,18例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只行TURBT术为对照组,术后复查两年,观察对比两组复发率、前列腺部尿道肿瘤种植情况、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尿道狭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膀胱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部尿道均无肿瘤种植,研究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尿道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浅表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行TURBT+TURP术安全有效,可减少术后膀胱癌复发率,且不会造成前列腺部尿道肿瘤种植,对患者排尿情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DH1启动子基因甲基化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特异性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中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及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情况.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遗传背景、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细胞分级、临床分期和分子亚型),分析CDH1基因甲基化在乳腺癌中的意义.结果 250例乳腺癌患者共发现113例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率为45.20%,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相比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360,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H1基因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在腋窝淋巴结转移(x2=19.086,P<0.01)、肿瘤组织学分级(x2=8.487,P=0.014)、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x2=9.475,P=0.002)和分子分型(x2 =25.482,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基因mRNA表达下降,CDH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疾病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经尿道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早期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早期NMIBC患者49例,均予以TURBT手术,术后辅以丝裂霉素灌注化疗,定期复查。详细记录手术相关情况,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本组4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率为100.0%,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29.1±5.4)min、(32.1±7.6)m L、(2.3±0.9)d;术中发生闭孔神经反射6例,膀胱穿孔5例,尿道狭窄2例。随访24个月,未见死亡相关病例,其中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内分别复发2例、3例、2例、4例,复发率为23.4%(11/47),中位复发时间为17.4个月。结论:TURBT治疗早期NMIBC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可多次进行等优点,联合术后灌注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包括Ta,T1和Tis。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是目前NMIBC主要的治疗方式。虽经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进展。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手段和灌注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为NMIBC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防治膀胱肿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尿道二次电切对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意义。方法选取首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均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86例,其中Ta期28例,T1期58例。术后4~6周内接受二次电切,对两次术后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二次电切术后病理提示:无肿瘤者36例(41.9%);发现肿瘤残余病灶者35例(40.7%),发现肿瘤遗漏病灶者10例(11.6%);既发现残留病灶又发现遗漏病灶5例(5.8%)。首次病理Ta期患者28例,二次术后17例(60.7%)无肿瘤,6例(21.4%)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4例(14.3%)病理分期进展至T1期,1例(3.6%)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首次病理T1期患者58例,二次术后19例(32.8%)无肿瘤,8例(13.8%)病理分期下降至Ta期,16例(27.6%)病理分期与首次相同,15例(25.9%)病理分期进展至T2期。Binary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首次电切术后肿瘤T1期、高分级、肿瘤直径>3 cm、广基形外观是影响二次术后肿瘤分期升高至T2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对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明确肿瘤病理分期有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2015-06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90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9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闭孔神经反射与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2年肿瘤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及膀胱穿孔发生率无差异。就闭孔神经反射而言,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发生率为0%,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发生率为2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而言,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止血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望替代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及其中Nanog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泌尿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59例,采用广州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CanpatrolTM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的CTCs分布情况及CTCs中Nanog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上述检测结果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级、浸润程度、淋巴结活检以及转移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阳性率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33/36,91.7% vs 14/23,60.9%,P=0.007);淋巴结活检阳性膀胱癌患者CTCs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活检阴性患者(19/20,95.0%vs 28/39,71.8%,P=0.044);混合型CTCs中Nanog基因的阳性率高于上皮型(22/56,39.3% vs 96/176,54.5%,P=0.047).结论 CTCs可作为判断膀胱癌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的辅助指标,CTCs中的Nanog基因有望成为评估膀胱癌转移和预后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20.
莫金水  冯建华  王晶 《医学综述》2014,20(18):3439-3441
目的探讨合并前列腺增生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同期行经尿道膀胱癌电切术(TURBT)及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于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就诊的9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的NMIBC患者的手术资料,其中45例行TURBT后同期行TURP治疗(TURBT+TURP治疗组);48例行TURBT(TURBT治疗组)治疗。术后随访2年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肿瘤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TURBT+TURP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与TURBT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200,34.100,P<0.05),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0.165,0.728,P>0.05);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及复发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20,t=1.567,P>0.05);术后随访,TURBT+TURP治疗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分(QOL)较手术前及TURBT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TURBT治疗组较手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合并前列腺增生的NMIBC患者同期行TURBT及TURP在解除患者尿路梗阻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