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索自身诱导法结合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自身诱导法进行手功能训练,2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表面肌电信图(s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肱二头肌肌力评估、肱三头肌肌力评估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诱导法的训练方法结合头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自身诱导法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沈巍  孙曌  庄礼兴 《辽宁中医杂志》2010,(11):2228-2230
目的:探讨靳三针结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痉挛瘫患者偏瘫肢体肌力、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77例分为康复组33例,靳三针加康复组34例,在药物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康复治疗、靳三针针刺加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力、肌张力,以及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较前均有明显改善,靳三针加康复组对上肢肌力的改善优于康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张力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Fugl-Meyer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加康复组及康复组均能改善痉挛瘫患者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评分,靳三针能提高康复对上肢肌力﹑肢体肌张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杨翠梅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128-129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偏瘫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施行心理护理、按摩、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等康复护理计划回顾分析。结果:脑血管病患者施行康复护理计划,在瘫痪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50例患者中18例肌力恢复正常(肌力5级),27例肌力恢复在3—4级,5例肌力未恢复。结论: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加强康复护理同抢救治疗一样,是减少脑血管病死亡和致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功能锻炼,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运动康复功能锻炼和针灸疗法,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患者的肌力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康复功能锻炼联合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中国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手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对照组只运用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进行手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侧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采用表面肌电信号(s EMG)评估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及的肌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的肌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及手功能的运动功能及表面肌电图评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结合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优于只进行E-LINK上肢评估训练系统单一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平衡训练以及肌力练习,探究其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自愿参与原则在该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患者参与该次探究,分组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共计2组,组别是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4例。参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卒中后康复指导,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常规卒中后康复指导、平衡训练以及肌力练习,将2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得出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数值并分析对比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患肢骨骼肌含量、膝关节伸展肌力、髋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FMA(患肢运动功能)、FIM(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期间采用平衡训练以及肌力练习,可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训练后,运动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中肌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肌力等级,促进患者更快恢复,且简单易学,患者易于接受,有助于解决众多康复训练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仪治疗偏瘫患者时患者存在的不足以及有待改进的方法,从而加速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方法:在用仪器治疗过程中采用健肢引导患肢意念训练法,加强护理,强化训练模式.结果:分别治疗肩关节2疗程后,肘关节3疗程后肌力恢复意念训练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应用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仪治疗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健肢引导患肢强化训练法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了等速肌力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及膝关节屈伸肌PT。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功能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与平衡积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伸屈肌PT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膝关节伸屈肌PT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和针灸疗法,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四肢简化运动能力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比较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8)。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患者肌力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康复学者Bobath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中风后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的恢复一般需要经历固定的三个阶段:迟缓期;痉挛时期;相对恢复时期。根据针灸经络理论及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偏瘫后机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六个阶段的特殊病理过程,灵活采用针刺、放血、点穴推拿以及火针等治疗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把传统的中医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积极的结合在一起,对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五年此类文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期康复治疗在小儿急性偏瘫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取在温州各院治疗的小儿急性偏瘫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但试验组定期对小儿进行运动疗法、言语疗法以及作业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加入矫形器协助康复训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期通过康复治疗,身体各项机能均得到较好的提高,但在身体运动机能方面,试验组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后期言语的恢复、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均较对照组训练成果好。两组患者的统计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怠性偏瘫后期康复治疗过程对患者的身体机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康复过程中借助矫形器进行恢复训练能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及康复水平。  相似文献   

13.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促通技术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进行促通技术治疗,以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观察组在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针灸治疗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unnstrom分级理论认为,偏瘫恢复过程中,痉挛出现在痉挛期和联带运动期,在此期间,如何诱导分离运动的产生、抑制痉挛是偏瘫康复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改善中枢神经功能的作用,对于脑损伤后功能重塑有积极作用,是治疗、缓解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以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进行疗效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66%,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刺优选法结合标准分期与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优选法治疗中风偏瘫标准分期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对照组(B组)和康复组(C组)。采用修订的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肢体功能恢复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观察两组针刺方法和康复训练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治疗组对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优选法结合标准分期法在改善偏瘫肢体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干预,观察组40例联合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将两组的骨密度、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骨密度、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肢体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干预。比较2组下肢功能改善率、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联合组下肢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的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及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影响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沐榕  李菁 《中国针灸》2006,26(11):778-780
目的:寻找影响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主要因素。方法:3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综合康复治疗,选择10个可能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有影响的因素,对48例治疗后肢体功能未改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偏瘫肢体功能恢复与性别、病变部位无关,与年龄、病程、中风类型、言语障碍、心理障碍、合并疾病有关(P<0·05),与病灶特点、认知障碍关系最大(P<0·01)。结论:在制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时,应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针法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状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平  周炜  王寅 《中国针灸》2007,27(5):325-328
目的:研究不同针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疗效。方法: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体针组(A组)、体针加头皮针组(B组)、体针加腹针组(C组)、体针加头皮针加腹针组(D组)。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级、Brunnstrom分级、简化Fugl-Meyer评价法、Barthel氏ADL指数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不同针刺方法对中风病偏瘫患者的疗效评价结果。结果:B、C、D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均优于A组(P<0·01),以D组疗效最佳(P<0·01)。结论:综合针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