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目前中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存在的中医学科过度分化、中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等问题,结合中医学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师承教育的实践,提出应在原有教学板块中加入师承教育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措施有正确认识中医学核心价值体系、培养使命感,完善学科设置与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底蕴,建立院校+师承模式、全面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医人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相结合,可满足新时期中医人才培养的需求,并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养成、临床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专业认证是中医学专业按照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进行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认证.专业认证是国家教育部为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中医学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专业认证有利于统一行业内部对中医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是中医教育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推动中医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专业认证既是国内的又是国际的,探索中医教育特点和规律,开展中医学教育认证,将会推动全球中医教育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对指导高等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建设,整体提高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水平,确立我国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主体地位、主导性,从而培养能够参与国际医学交流和竞争的高级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屹立于医学之林。中医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基石,人才培养是中医教育的关键。通过回顾阐述我国古代医家成才之路和现代中医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思索,从中总结中医人才的培养与成才规律,以期遵循中医学学科特点,对中医人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在不断改善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寻找合适的培养方式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人才,从而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何宁  刘月树 《中医教育》2011,30(2):14-16
中医学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以及中医学课程的联系紧密,是中医学教育开展PBL的优势;而中医学与西医学在思想阐述方式、医学文化及东西方教育传统的差异,也使中医学教育开展PBL面临困难.强化PBL的中医特色、PBL与传统教学法结合及创新评价方式,是中医学教育开展PBL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教育由来已久,目前,优秀中医人才在临床中出现了断层,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中医教学的各有优缺点。总结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医人才的培养。目前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两大类,其中尤其以院校教育为主。作为院校教育的参与者,为了培养更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我们仔细分析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自的优劣,从师承制中获得启发,将师承制的优势结合进院校教育,形成实践能力"贯通式"培养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中医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中医学思维,还应具备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基础,以及宽广的行为、社会、伦理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一个较长期的教育规划之下.七年制中医临床专业教育的实践证明,长学制专业培养对中医临床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现状出发,根据国际长学制医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内试办八年制中医教育,以便吸引优秀生源报考中医临床专业,并籍此进一步优化中医临床教育教学体系,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供教育支持.本文围绕建设意义、建设重点和具体方案设想等对建立八年制中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正确的高等中医学教育理念,既是实施中医学教育的指导原则,又是中医学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到中医学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遵循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对高等中医人才的需求,依托医圣故里深厚的仲景文化优势,提出了"中医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俱重、传承仲景学术与创新精神相济、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交互、精湛仁术与高尚仁德并举"的中医学教育理念,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中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学专业高等人才.但是,高等中医教育中教学模式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是,现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医师,临床诊疗疾病的中医学技能普遍不高,能成为中医学医术高超的名优医师不多.  相似文献   

11.
实施基因工程 培养传统型中医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教育经历了50年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中医人才。全面总结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教育50年经验和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对开设七年制传统型中医方向、实施中医人才培养的基因工程进行了总结,全面探讨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并分析了传统型中医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新加坡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新加坡中医管理部门及法规、中医师注册条件、中医学术团体机构、中医学历教育和中医继续教育等方面介绍了新加坡中医药发展现状。随着新加坡中医药事业从立法规范到管理制度方面逐渐完善,从学历教育到继续教育形成了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学术团体及学术交流不断发展,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阔。加强中新两国中医药文化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向海外扩展,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医药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对其在21世纪的发展问题进行探讨,强调要在发扬中医特色的前提下,解决人才培养和学术理论提高的问题。主张要培养一批真正掌握中医特色,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对中医院校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及教材等进行深入改革;必须提高中医理论的研究水平,在继承、梳理和正本清源的研究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否则,中西理论将面临被肢解、被改造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影响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的瓶颈是人才的匮乏,现阶段主要任务是要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全面的中医全科医师队伍,因此有必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医全科医师培养模式。根据目前我国全科医学的进展及现状,应以高等教育、规范化培养、继续医学教育、转岗培训培养模式为主,其培养形式各有所长,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学规模逐年扩大,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对的继续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保证继续教育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继续教育办学收益与办学成本情况,拟定成本效益模型,探讨办学规模与办学效益的相互关系,提出适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规模控制方法,为更好的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在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通过人才培养目标重新确立、模块化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学设计的优化、评价体系的建立4个方面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和尝试.在体现高等教育实效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以期探索一条培养中医药高等医学精英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来说具有其特殊价值和意义.由于通识教育的缺位,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传承正在流失最起码的地基,成为中医高素质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对通识教育的提倡,是要在课程中寻找一种思想传承的途径和育人的方法,是对专业教育目标的渗透和支撑.中医学的人文内涵和信念思维显示它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学模式,因而它更需要加大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教育载体,教育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因而课程规划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教育应该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因此课程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这个学科.以教育理论研究的视角,从课程规划入手,探讨了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的特点、任务与对策进行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深化和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3个方面作了分析研究,明确提出:现代高等中医药学科及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中医药学科的主体性,发挥现代多学科的互补性;应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等中医药的教育体系、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正确而科学的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切实解决好中医临床教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的结合与统一问题;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全科”“通才”的广泛适应性与“专科”“专才”的专业专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