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盐酸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盐酸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贝尼地平(试验组)112例,氨氯地平(对照组)105例。结果治疗8周后,2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有效率为贝尼地平77.68%,氨氯地平83.8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贝尼地平42.86%,氨氯地平41.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贝尼地平降压疗效及对代谢的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服用贝尼地平4mg,每天1次,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和生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第2、4、6、8周末血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心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尼地平能有效控制血压,且对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贝尼地平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服用:盐酸贝尼地平4mg,晨起后服用,每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每日2次。B组26例,盐酸贝尼地平每日4mg,晨起后一次服。每周监测3次血压、心率情况,4周后观察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B组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1%;两组降压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头晕2例,胸闷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0.0%;B组面红2例,心悸2例,头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4.6%,B组中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尼地平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可能增加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盐酸贝尼地平是一种新型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该药可通过与细胞膜电位依赖性钙通道的二氢吡啶受体结合 ,阻止钙离子流入细胞内从而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 ,经临床研究具有良好的降压及优良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我们自 2 0 0 3年 9~ 10月开始用于高血压病的治疗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按照WHO/ISH高血压的诊断和分期标准 ,从门诊中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高血压患者 3 0例。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3 5~ 65岁 ,平均 5 0岁 ;病程时间 1~ 2 5年。所有入选患者接受全面体检 ,同时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贝尼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前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60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服用贝尼地平片的治疗组(A组,n=30)和仅服用硝苯地平的对照组(B组,n=30),治疗随访时间为10周。治疗期间分别记录治疗期间的收缩压、舒张压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一个疗程后30例贝尼地平治疗组14例显效,15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2%。结论贝尼地平组在降压效果方面明显优于硝苯地平,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
赵志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64-65
目的评价盐酸贝尼地平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并与硝苯地平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方法,将10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治疗组(52例),用贝尼地平片4mg,qd,po;对照组(52例),硝苯地平片10mg,tid,po。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降压效果和临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用药第一周后均能有效控制血压,随着用药时间延长血压平稳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不良反应高于治疗组。结论盐酸贝尼地平与硝苯地平均能有效降压,前者优于后者,不良反应较少,临床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贝尼地平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盐酸贝尼地平片(4mg,bidpo),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qdpo),4周后观察心绞痛改善情况、消心痛使用量、心肌缺血程度等,监测不良反应事件,同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消心痛使用量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8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50%)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运动试验中,治疗组总运动时间、运动至ST段下降至1mm所需时间、运动至心绞痛出现时间均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5、0.01、0.01);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分别<0.01、0.05、0.01)。最大运动当量也有增加,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最大ST段下降幅度与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运动至心绞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与疗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四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与疗前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用药后不良反应事件总发生率12.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硝苯地平比,盐酸贝尼地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有更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10.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EH)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83例EH合并LVH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SBP、DBP、IVST、LVPWT、LV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治疗EH合并LVH的疗效显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1.
缬沙坦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缬沙坦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人选标准纳入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采用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分散片,每次80~160mg,1次/d。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片,每次25~50mg,3次/d。2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左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并监测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压,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逆转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观察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治疗组2%,对照组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均能在降低血压的同时,使左心室肥厚发生逆转,而缬沙坦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轻微,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贝尼地平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尿微量蛋白(ALB)和β2-微量蛋白(β2-MG)的影响。盐酸贝尼地平是一种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缓慢、持久的抗高血压和心绞痛作用,每日口服一次,即可24h控制血压,1991年首先在日本上市,目前意大利正在进行三期临床。硝苯地平缓释片也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具有时间长、剂量小、选择性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血压的特点,与贝尼地平有可比性。为了评价贝尼地平的对高血压肾损害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肾保护作用,本研究以硝苯地平缓释片为对照,进行了贝尼地平对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尿微量蛋白和β2-微量蛋白的影响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双模拟和开放性长期治疗及动态血压和尿微量蛋白和β2-微量蛋白监测研究。方法高血压患者3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0例,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3个月;贝尼地平组160例,贝尼地平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收缩压、舒张压、尿ALB和尿β2-M。结果治疗后2组尿ALB和尿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贝尼地平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贝尼地平具有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8岁,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外院查尿常规:尿蛋白(+++)、血尿(+);血常规:血红蛋白(Hb)75 g8226;L 1。2007年9月24日来我院就诊。体检:体温(T)37 ℃、脉搏(P)80 次8226;min 1、呼吸(R)20 次8226;min 1、血压(BP)130/80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无明显异常,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轻度水肿,既往无特殊病史,无药物致变态反应史。入院后检查:ENA全套:ANA(+)(1:320均质型);抗SSA、抗核小体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补体:C3 0.34 g8226;L 1、C4 0.03 g8226;L 1;ESR 91 mm8226;h 1;肾功能:血尿素氮(BUN)4.6 mmol8226;L 1、血肌酐(Cr)56 μmol8226;L 1。入院行肾穿刺术,肾脏病理检查提示狼疮性肾炎(LN IV型)。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给予金水宝胶囊(规格:0.33 g)3粒,tid,po;黄葵胶囊(规格:0.5 g)5粒,tid,po;氯沙坦钾100 mg,qd,po;阿法骨化醇0.25 μg,qd,po;甲基强的松龙4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qd。每天血压均控制不理想,约146/92 mmHg。5 d后加用盐酸贝尼地平片(日本协和发酵工业株式会社富士工厂,批号:122BFK)4 mg,bid,po。患者于第二日清晨诉头痛,颜面部及胸部出现密集红色斑丘疹,压之不褪色,伴皮肤瘙痒,心率102 次8226;min 1,其他未见明显异常,疑为盐酸贝尼地平片所致,立即停服盐酸贝尼地平片,给予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行抗变态反应治疗,其他治疗不变,第2天症状减轻,红色斑丘疹渐退,4 d后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ISMN)与盐酸贝尼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96例ISH患者随机分为单硝酸异山梨酯组(31例)、贝尼地平组(33例)、联合用药组(32例).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组采用ISMN口服20 ng,bid;贝尼地平组予以盐酸贝尼地平片4 mg·d-1;联合用药组合用ISMN与贝尼地平内服.疗程均为8周.结果ISMN组用药后收缩压(SBP)显著下降(P<0.01),舒张压(DBP)用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贝尼地平组SBP、DBP用药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联合用药组用药后SBP下降非常显著(P<0.01),与贝尼地平组比较,差异亦非常显著(P<0.01),但DBP仅有轻度下降(P<0.05).ISMN组与联合用药组的脉压(PP)均明显减小,与贝尼地平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用药期间未见ISMN与贝尼地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ISMN能降低ISH患者的SBP,而对DBP影响不大,从而使PP减小,有利于ISH患者的降压治疗.ISMN合贝尼地平是治疗老年ISH较理想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高血压主要危害在于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 ,左心室肥厚 (LVH)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脏改变 ,能否有效的降低血压并逆转LVH ,是判断理想降压药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 5 0例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 ,应用氯沙坦 (美国默沙东公司生产 )治疗 6个月 ,通过治疗前后血压、超声多普勒心动图检测的对比观察 ,探讨该药对左心室肥厚的逆转作用。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1999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5 0例 ,男 34例 ,女 16例 ,年龄 4 8~ 82岁 ,平均年龄 60 6± 5 4岁 ,诊断符合1993年WHO/ISH… 相似文献
17.
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66例原发性高血压且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前后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 I)。结果治疗24周后,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IVST、LVPWT、LVDd、LVM 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替米沙坦不仅能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盐酸贝尼地平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以滴丸的混合、沉降、成形、崩解时限、丸重变异系数等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基质种类、药物与基质比例、冷凝剂种类、药液温度、滴速、滴距和冷却液温度对滴丸成型质量的影响。结果 以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 药物与基质比例1:17, 药液温度80 ℃,二甲硅油为冷却液,冷却剂温度为(12±2)℃,滴距为10 cm,滴速为每分钟(40±1)滴。时,盐酸贝尼地平滴丸成型质量最好。结论 本实验筛选出的滴丸成型工艺条件制成的滴丸,符合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联合用药的必要性.方法 对72例高血压患者采取单独和联合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后降压情况、副作用和实验室变化.结果 盐酸贝尼地平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疗效优于单独用药组,且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结论 联合应用盐酸贝尼地平和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高血压病既可减少药量,减少副作用,又可增加降压效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有力的预测指标,也是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LVH的逆转可能与预后的改善有关。我们观察氯沙坦(商品名:科素亚,由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逆转LVH9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