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病理为心血瘀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能改善缺血心肌功能,可以从MSCs移植探讨AMI心血瘀阻证的病机.在探讨的必要性、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药干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思路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丹酚酸B预处理的内皮祖细胞(EPC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后心肌微环境的影响。[方法]56只AM I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 SCs组、EPCs+BM SCs组,其中治疗组用丹酚酸B最佳药物浓度处理的EPCs与BM SCs混合,在大鼠AM I区周边分5点注射。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M I大鼠梗死区心肌收缩蛋白α型肌球蛋白重链(α-M H C)和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各细胞联合移植组中,2∶14、∶1和8∶1组在Brdu集中表达区域均有不同强弱程度的α-MHC阳性表达,除假手术组较少外,所有接受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区I型胶原表达均升高。[结论]BMSCs在丹酚酸B预处理的EPCs干预的心肌微环境下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可预防或改善心室重塑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骨髓由造血和基质系统组成,骨髓基质为造血系统提供结构和功能支持,其成骨潜能来源于基质系统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骨、软骨、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星型胶质细胞、心肌细胞、肝样细胞等。如何定向诱导其成骨分化是解决骨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来源的一个前提。MSCs的成骨分化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心复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对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经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培养并纯化BMSCs,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移植前以5-溴脱氧尿核苷(Brdu)对移植细胞进行标记,术后采用中药心复康灌胃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治疗后2周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损伤区Brdu阳性移植细胞数、CD34+新生血管数和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阳性心肌细胞数量。[结果]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移植细胞存活率增加(与细胞移植组比较P0.05),梗死边缘区新生血管数量及PCNA阳性心肌细胞数量均有所增加(与细胞移植组比较P0.05)。[结论]中药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濒死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心复康联合干细胞移植能更有效的促进损伤区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心肌注射干细胞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造模成功72h后心俞、至阳、膻中每穴位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0.3mL(1×1010/L),4周后以超声测量心功能,取血测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心肌注射组、穴位注射干细胞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较模型组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模型组降低,心肌注射干细胞组和穴位注射干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注射干细胞能够改善模型动物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移植改善缺血心肌功能,重建急性心肌梗死(AMI )丧失的心肌细胞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显示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热点[1] .BMSCs 动员则以其无创伤、无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干细胞提取、培养、扩增等工作而备受青睐,而其动员归巢则为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体外分离培养及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贴壁分离和消化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3~4周龄大鼠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其活性和表型.结果:原代培养的MSCs呈圆形、梭形、多角形等,24 h内即可见少量细胞体贴壁伸展,7~8 d左右可达90%融合,纯化后的MSCs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24h内细胞贴壁率99%,传代周期为7d左右.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CD34表达阴性,CD44表达阳性.结论:贴壁分离和消化控制相结合能有效分离纯化成年大鼠MSCs,细胞纯度较高,细胞活力强,生物学性状稳定,是目前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和干细胞组,每组10只.正常组不予处理,模型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组在结扎冠状动脉后向心肌内注射干细胞,4周后检测大鼠心功能及心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舒张末期容积较正常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输出量较正常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见肌纤维溶解甚至消失,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瘢痕形成.干细胞组可见心肌纤维排列较正常心肌纤维排列混乱,也有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传统观念认为心肌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一旦发生损害就无法修复。诸多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各种心肌病等,造成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疤痕组织形成,心室重构,从而导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活血接骨方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Wnt信号通路及Sclerostin基因的影响.方法 使用"续骨活血汤"含药血清和(或)BMP-4干预BMSCs并分为4组:对照组、中药组、BMP-4组和中药+BMP-4组.通过检测线粒体脱氢酶活性(CCK-8)及细胞DNA含量反映BMSCs细胞活性.采用ALP染色和茜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CDD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活血化瘀类中药对MSCs移植后分化成活的影响,为中药干预MSCs移植治疗AMI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鉴定SD雄性大鼠MSCs,选用3~4代MSCs,梗死区多点位注射,移植于心梗模型大鼠体内。移植前用CM-DiL对MSCs进行标记,并观察移植4周后,MSCs在宿主梗死边缘区的分化成活情况,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宿主冰冻切片组织中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测定MI面积。结果流式细胞鉴定培养细胞表达CD90、CD106,不表达CD34、CD45、CD31表面抗原;术后4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冰冻切片,看到被红色CM-DiL标记的植入细胞并在同一视野看到了相应的CX-43阳性表达,MSCs移植+CDDP组CX-43阳性表达理想;MI面积测定结果显示,MSCs移植+G-CSF组、MSCs移植+CDDP组、MSCs移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SCs移植+G-CSF组、MSCs移植+CDDP组与MSCs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DP可能通过多靶点诱导干预大鼠AMI后植入干细胞的成活以及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能显著减小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 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随机15只,分别为ig复方扶芳藤合剂2 g·kg-1 ·d-1 ig的药物干预组和生理盐水2 mL·kg-1·d-1ig的阴性对照组.取10%的含药血清及阴性对照组血清分别干预大鼠BMSCs,采用RT-PCR方法检测Notch1,Jagged1,Hes1 mRNA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otch1,Jagged1表达变化.结果:RT-PCR显示药物干预组Notch1,Jagged1,Hes1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药物干预组Notch1,Jagged1蛋白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扶芳藤合剂含药血清可以引起大鼠BMSCs Notch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激活Notch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与修复的作用与机制及细胞移植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标记后显微注射于脊髓横断模型的脊髓损伤处,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12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通过行为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脊髓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MSCs移植12周后,脊髓功能明显恢复。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的损伤修复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种来自中胚层发育的早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等。临床上还运用BMSC治疗骨科疾病大量的体外实验已获成功。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世界,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及心力衰竭是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近10a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在缺血性心脏病受损心肌细胞的修复、再生及心功能的恢复中很有价值.但是移植的干细胞存活率较低致使干细胞移植疗法停滞不前.大多数干细胞在移植到受损心肌组织4d内凋亡和丢失[1-2].缺血缺氧、炎性微环境和细胞生存信号丢失等多种机制可能导致了移植干细胞的凋亡.另外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肌病病程中普遍出现的再灌注也可能通过线粒体凋亡通路给予移植干细胞以致命一击.因此提高MSCs移植存活率是这种治疗方法能否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17.
牛珀至宝微丸系由中医急症三宝之一的至宝丹化裁而来 ,前期临床研究表明对脑梗死急性期有较好疗效 ,实验研究可减轻脑缺血后神经损伤和病理改变 ,并增强神经干细胞增殖[1~ 3 ] 。本文研究了牛珀至宝微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分化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材料 纯种SD大鼠 2 0只 ,清洁二级 ,雌雄各半 ,月龄 4~ 7个月 ,体重 2 5 0~ 3 0 0 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牛珀至宝微丸 (1 g/支 )由江西中医学院热病研究室提供 ,主要药物为水牛角、玳瑁、麝香、琥珀、血竭、藏红花、大黄、石菖蒲等 ,将微丸溶于水 ,…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向心肌梗死区迁移归巢的机制,探讨其对心肌梗死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心肌边缘区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病理学检测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CD3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Cs)迁移归巢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后1 d VEGF表达最高(2 351±112)pg/m l,随时间的推移,7 d时降至(1 875±87)g/m l(P<0.01),其浓度迅速降低,至14 d时已降至(212±95)pg/m l,假手术组始终无VEGF的表达;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VEGF后24 h可见CD34+BMCs数为(24.4±5.2)个/HP,未注射VEGF的心肌梗死区也可见CD34+骨髓干细胞浸润,但CD34+BMCs数仅为(7.5±2.0)个/HP,P<0.01;心肌梗死后14 d,注射VEGF组与未注射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11.38±1.31)和(3.12±1.32),P<0.01。结论:在心肌梗死区边缘局部注射VEGF,可以促进CD34+BMCs向心肌梗死区归巢,可能参与毛细血管增生和坏死心肌的修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探索并验证行之有效的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原代细胞10d左右达85%以上融合,传代后细胞约1周左右达85%以上融合;传至5代细胞形态呈较一致的长梭形。[结论]运用贴壁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获得足够数量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实验探索并验证行之有效的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培养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结果]原代细胞10d左右达85%以上融合,传代后细胞约1周左右达85%以上融合;传至5代细胞形态呈较一致的长梭形。[结论]运用贴壁培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可获得足够数量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