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双侧半球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该旨在阐述近年对一侧脑缺血后双侧大脑半球的活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脑机接口(BCI)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5例脑卒中患者并采用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其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共训练1次),观察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在执行运动想象(MI)任务时的在线准确率(CA)以及事件相关去同步电位(ERD)。 结果 5例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平均在线准确率为50.70%,康复训练后其在线准确率提升至58.94%;康复训练前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均表现ERD特征,康复训练后该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较治疗前明显增强,并且患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亦明显强于健侧中央运动区,1例脑卒中患者在训练前无明显ERD特征,经康复训练后患侧中央运动区表现出ERD特征,另外2例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其双侧中央运动区均无明显ERD特征。 结论 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患侧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丰富康复训练与神经可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刺激可做出适应性改变的特性。神经可塑性的理论研究最早开始于脑卒中后的功能恢复。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恢复主要出现在数周或数月内,通常归因于脑神经的可塑性。已证实将丰富环境和一般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丰富康复训练可以使大脑达到最佳的功能恢复。如何掌握丰富康复训练的时机和持续时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将58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后分别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训练组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吞咽康复训炼可以恢复或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组成,也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沉默突触作为没有传递功能的突触,存在于大脑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部位,其与功能性突触的转化是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对进一步研究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机制以及其他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献综述表明,沉默突触存在于大脑的任何阶段(发育期、成年期或老年期),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沉默突触的形成、激活和消除机制对于研究和干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荣梅 《天津护理》2011,19(3):179-18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卒中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卒中病死率、致残率高,且有较高复发率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1,2〕。由于脑血管病后相应功能恢复建立在大脑可塑性和大脑功能重组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因此需要长时间维持性甚至终身性康复训练。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患者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7.
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双侧半球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脑卒中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该文旨在阐述近年对一侧脑缺血后双侧大脑半球的活动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实施康复指导的效果,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卒中恢复期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由医师、护士、理疗师组成的健康教育小组,开展讲课、咨询和功能康复训练示范,每天督促进行康复训练结果经康复训练病人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指导可降低偏瘫病人肢体残疾程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训练(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后上肢功能恢复潜在的脑重塑机制。 方法 选择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MIT,每周5次,每次约30 min,共4周,同时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周5次,每次约40 min,共4周。另选取10例年龄和性别与MIT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fMRI检查,统计患侧初级运动区(M1)与全脑各脑区间的功能连接,计算M1和初级感觉区(S1)的偏侧化指数(LI)。 结果 干预后,MIT组FMA-UE评分从[(23.3±14.9)分]升高到[(33.6±13.6)分],MBI从[(58.0±15.5)分]升高到[(72.5±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IT组患者患侧M1与健侧MI、健侧S1、健侧额叶的功能连接增强,患侧M1与患侧旁中央小叶、患侧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也增强。MIT组干预前脑卒中患者的LI在M1、S1两区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干预前LIM1为0.43,LIS1为0.37,健康对照组接近于0),干预后LIM1和LIS1均有所降低,并趋向于健康人数值(干预后LIM1为0.22,干预后LIS1为0.34),LIM1显著下降(P<0.05),LIS1未显著下降(P>0.05)。 结论 MI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经过4周干预后患者患侧M1和健侧M1的功能连接被显著修复,和双侧多个非初级运动脑区的功能连接也增加,逐步恢复了双侧初级运动区功能连接的对称性,这些可能是运动想象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脑重塑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想像”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例发病9个月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单病例实验设计,给予14周常规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2周基线期,6周干预期(联合应用“运动想像”疗法)和6周撤消期:采用简易E肢功能评定(STEF)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对每阶段治疗前、后进行评测:结果:基线期2例患者STEF及上肢FMA评分无明显变化;联合应用“运动想像”治疗后2例患者STEF评分明显增高(P〈0.001),上肢FMA评分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撤消期2例患者STEF仍有增高,但增高幅度小于干预期,其中1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上肢FMA评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运动想像”疗法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可能促进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136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吞咽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并评定其康复训练前后患者吞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13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后,治愈61.8%(84/136),有效26.5%(36/136),无效11.7%(16/136)。康复训练前后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测定结果比较,)(2=150.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从而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比较。方法对60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成主动康复训练组(A组)和传统康复训练组(B组),两组的常规内科治疗相同,分别于人组时、治疗4周末,采用简化Fus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功能独立性评定表(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FIM)进行评定,并作临床疗效评定与总结。结果治疗4周后A组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001)。结论主动康复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能更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对出院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0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在出院时随机分成家庭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n=35),出院后家庭康复训练组给予规范康复训练,对照组自行功能训练。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1,2,3个月对2组进行评定,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法评定ADL能力。结果经过3个月家庭康复训练,2组的Barthel指数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家庭康复训练组患者的ADL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出院后家庭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ADL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吞咽障碍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31例)和晚期康复组(28例)。早期康复组是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予以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早期进行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效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有较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4例脑卒中肢体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2例,两组病人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康复组病人同时实施康复训练。用Brunnstrom6期评定法和修订的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证定病人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病人上、下肢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和Barthel指数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下肢活动能力提高最明显(P<0.01),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也有提高(P<0.05)。结论:在脑卒中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及早、正确地实行康复训练,对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活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执行功能是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涉及运动学习、姿势控制等。执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涉及多个脑区的脑功能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康复训练组,一组为强化康复训练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121服。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强化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更加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脑损伤后已有恢复的汉语失语症患者进行言语激活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显像研究,探讨失语症恢复的脑机制。方法用隔日法对7例失语症患者字、词朗读前、后分别行SPECT脑血流显像检查,运用感兴趣区(ROI)模型分析法对双侧大脑的局部脑血流(rCBF)进行半定量研究,并分别比较各患者朗读时双侧大脑rCBF的变化,分析左、右大脑半球在失语恢复中的作用。结果朗读功能较好的5例患者以左侧大脑激活为主,其他2例患者则以右侧大脑激活为主,朗读作业完成较差。结论左脑损伤后,言语功能的恢复可能主要依靠左半球受损言语网络的结构修补和重建;当左侧言语网络完全损伤而无法重新激活时,右脑的某些部位将参与代偿,而这种代偿不能达到较好的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19.
表面肌电图在神经肌肉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表面肌电图(sEMG)是一种无创功能测评方法,通过记录运动时肌肉肌电图的振幅、频率等指标的变化,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笔者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时sEMG信号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选择脑卒中后神经肌肉康复训练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核磁共振对脑卒中评估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莘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882-1883
脑卒中是常见病,是导致成年人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和评估脑功能的新技术。对卒中后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1)在卒中后的康复中脑功能运动通路重构;(2)预先存在的非交叉通路恢复;(3)初级运动感觉皮层激活中心的局灶后移。fMRI可以是监测和研究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并有助于我们理解掌握脑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