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应全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9):79-79
[目的]探讨老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保守治疗途径。[方法]对36例桡骨远端骨折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采用腕关节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2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达91.67%。[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病例59例,男23例,女36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3岁,伸直型51例,屈曲型8例;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5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0.2个月,全部临床愈合。根据Dienst等标准及X线片变化情况进行腕关节功能评估,优15例,良39例,可4例,差1例,总优良率达91.52%。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中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的32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疼痛缓解时长、骨折愈合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根据术式分为两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20例为对照组,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患者2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消除肿胀,缩短恢复时间,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骨质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使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缓解时间、手背肿胀消退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疏松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病人使用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对康复时间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共选取50例观察对象,均为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法复位治疗,再此基础上参照组25例病人采用石膏固定治疗,试验组25例病人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记录两组康复时间.结果:试验组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8例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患者,并随机抽取,将其分为对照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33例,观察组35例,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明显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以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手法复位后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例18例,男2例,女16例,年龄12-60岁,平均年龄40岁.致伤原因跌倒伤16例,车祸伤2例.骨折按AO分型:C1型8例,C2型10例.均采用手法整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急诊15例,伤后3-5d2例,伤后14d1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克氏针松动、针道感染.患者腕关节功能评定按Cooney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4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治疗费用低,可早期功能锻炼,勿需二次住院,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小夹板外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7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8)。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和骨科手法复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石膏外固定,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夹板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VAS疼痛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8%(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上,采用小夹板外固定的治疗效果优于石膏外固定,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四肢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2年,所有病例均获骨性愈合,优良率94.0%。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疗效肯定,缩短患者就诊时间,简便易行,牢固可靠,便于关节和四肢充分活动,并且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分析手法复位小夹板不超腕关节固定治疗老年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到2019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0例老年性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确诊后均采取手法复位小夹板不超腕关节固定治疗,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所有桡骨远端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桡骨远端T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间,我院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75例,其中135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7例行外固定支架治疗,33例行内固定治疗。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35例均获得随访,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三种方法治疗疗效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疗效比差异并无意义(P>0.05);三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掌倾角、尺偏角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应视临床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相较内固定治疗而言,外固定与其疗效相当,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飞龙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12):51-5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3%,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疗效显著,稳定性好,复位准,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固定法。比较两组骨折术后疼痛情况、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试验组VAS疼痛得分(3.3±1.4)高于对照组(7.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3,P<0.05)。(2)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33.7±7.2)d]短于对照组[(45.2±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3,P<0.05)。(3)试验组腕关节恢复优良率(91.7%)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夹板结合石膏外固定的治疗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活血止痛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及血清疼痛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观察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并于治疗后进行常规抓握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活血止痛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于治疗后随访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腕关节活动度、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旋前度、旋后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活血止痛汤联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三期辨证联合手法整复夹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方法 选取福建省诏安县中医院2014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86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行手法复位及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期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疼痛评分、复位效果、治疗效果优良率、治疗后1年骨质疏松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掌倾角为(10.91±0.50)°,小于对照组的(13.12±0.79)°;尺偏角为(21.75±1.32)°,高于对照组的(18.21±0.83)°;桡骨高度为(11.45±0.33)mm,低于对照组的(15.26±0.37)mm;Cooney评分为(91.80±5.17)分,高于对照组的(77.22±6.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良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院》2017,(8):1201-1204
目的评价采用双套结打结法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桡骨远端Colles骨折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70例)采用双套结打结法配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对照组(66例)采用传统打结方法固定小夹板,定期复查随访,记录观察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1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2~15 w,平均13.5 w。腕关节功能按照Jakim桡骨远端colles骨折评价标准,第6周治疗组的Jakim评分、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12周两组间的Jakim评分以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外固定所需操作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套结固定小夹板的外固定方法操作简单,所需时间短,不易松动,患者痛苦小,在早期对维持骨折端的稳定较好。 相似文献
19.
王守利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22,(1):14-17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联合健脾补肾活血方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与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长春市中医院收治的6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30例)和B组(33例)。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实施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A组患者在治疗后应用碳酸钙D3片治疗,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3个月后骨代谢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功能恢复、活动范围、握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B组显著高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血钙、碱性磷酸酶、骨形态发生蛋白2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且B组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均P <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联合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调节机体骨代谢指标,促进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该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00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夹板组和石膏组,每组100例;夹板组患者接受夹板固定治疗,石膏组患者接受石膏固定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在拆除夹板和石膏后进行功能评定;在夹板组患者中按照年龄是否〉60岁进行分组,比较两个年龄段接受夹板固定治疗的疗效。结果夹板组患者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4%,石膏组为58%,夹板组显著高于石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组与年龄〉60岁组的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4.3%和93.6%,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板固定可作为桡骨远端骨折的非手术治疗的首选,年龄并不是夹板固定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