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采用不用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间断滴注及氧气雾化;观察组30例采用气道内持续恒温湿化,比较2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和湿化效果。结果 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痰栓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强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不良反应,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气道湿化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增强舒适感等。  相似文献   

2.
杨春霞 《医疗装备》2021,(1):119-121
目的 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在老年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脑出血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药湿化法,试验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试验组痰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断法、持续法人工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重型颅脑损伤、心肺复苏术、手术全麻尚未清醒等,采取气管切开的患者共84例,按照患者家属自愿原则,将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滴药湿化组设为试验组,间断性滴药湿化组设为对照组,每组42例,通过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8.1%、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部感染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微量注射泵气道 滴药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效果,明显优于间断性滴药湿化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输液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在其他治疗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气道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吸痰时及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液泵持续滴注湿化液可以减少气道内的痰痂形成,避免气道痉挛、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输液泵持续滴注湿化液湿化气道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效果较理想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2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湿化法、超声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湿化法,从观察患者的肺部感染、支气管痉挛、刺激性咳嗽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佳,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最为理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持续性湿化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增霞  苏咏霞  李利  曲波  连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8-4319
[目的]探讨持续性湿化气管套管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意义。[方法]在32例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中采用0.45%氯化钠湿化液加入一次性氧气雾化吸入器持续雾化,间断滴入1.25%碳酸氢钠溶液和0.45%氯化钠溶液,两者交替使用。[结果]吸痰次数较传统方法吸痰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套管壁无干痂,光滑湿润,无套管堵管发生。[结论]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持续性湿化,有利于保证气道通畅,减少了吸痰次数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彭卫平  王君莲 《医疗装备》2022,(19):171-173
目的 探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脑出血(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观察组于气管切开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生命体征[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湿化24 h后,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3 d,观察组RR、HR均低于对照组,SaO2、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7 d,观察组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气道湿化联合间断雾化吸入在ICH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保证气道湿化效果,稳定生命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特点及对恒温湿化系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于医院ICU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法干预,观察组给予恒温湿化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痰痂形成例数、治疗前后平均吸痰次数,并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构成比及病原菌种类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Ⅰ度和Ⅲ度患者减少,Ⅱ度患者增加,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为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8.60%(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吸痰次数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吸痰次数(5.10±1.36)次低于对照组(7.78±1.84)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3.26%,显著低于对照组44.18%(P<0.05);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72株,观察组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恒温湿化系统可明显降低ICU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且该类患者的感染病原菌较多,需加强护理,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王冠玉 《中国校医》2011,25(8):607-608
目的探讨喉癌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经改良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60例喉癌气管切开病人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应用雾化吸入治疗时,实验组采用改良后的氧气雾化吸入器,对照组采用喷喉嘴式简易氧气雾化吸入器,对两组患者雾化吸入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改良后的氧气雾化吸入器湿化效果较好,减少了经吸痰器吸痰的次数,使下呼吸道感染率降低。结论经改良后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器在喉癌气管切开病人雾化吸入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重症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重症颅脑损伤约占脑损伤的20%[4]。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不少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丧失了正常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且有不同程度的舌后坠等导致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是解决呼吸道阻塞,迅速改善通气功能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患者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温、加湿等屏障作用,容易引起气道阻塞形成肺不张和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呼吸道湿化是防止该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我科用氨溴索联合地寨米松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滴入气管湿化气道预防肺部感染,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法更有利于病入痰液的排出,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3 2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 3 298例下呼吸道感染者,痰培养共检出菌株4 368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0%),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7.2%)和真菌(11.8%)。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药敏试验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最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最为敏感;真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较敏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细菌耐药性严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张杰  蒋迅  刘娟娟 《现代保健》2014,(24):31-33
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吸入七氟醚对患者循环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七氟醚组35例(Q组)和对照组35例(D组)。Q组在麻醉诱导和体外循环过程中吸入1%~3%的七氟醚,D组在麻醉诱导和体外循环中不使用七氟醚,使用异丙酚。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气管导管带管时间、术后ICU留置时间等。结果:与D组比较,Q组在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压波动较小,更平稳(P〈0.05);气管导管带管时间和术后在ICU留置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吸入七氟醚麻醉能使循环功能更稳定,心、肺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管内滴注利多卡因对急性肺损伤(ALI)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合并有ALI的气管切开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0.5%利多卡因在吸痰前气管滴入2-3ml,并每间隔1h再次滴入;或采用生理盐水500m1+5%碳酸氢钠80ml+2%利多卡因20ml持续气管内滴人,3-5滴/min。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在吸痰前气管滴入2-3ml,并每间隔1h再次滴人;或采用生理盐水500m1+5%碳酸氢钠80ml持续气管内滴人,3-5滴/min。观察记录两组血氧饱和度(SaO2)及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两组Sa02、PaO2/FiO2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治疗组6hSa0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a02/Fi02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利多卡因气管内滴人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肺损伤疗效确切,可改善氧合,终止其发展为ARD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护理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HBO)的影响。方法 52例行HBO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各26例,在对治疗的各个环节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的基础上,A组行气切套管下吸痰,B组行深部吸痰,比较两组生命体征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吸痰间隔时间为(84.2±13.3)min,B组为(37.5±18.2)min,A组吸痰间隔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VAP、其他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85%、15.38%,B组为30.77%、61.54%,A组VAP、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行HBO治疗的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气切套管下吸痰的方式,能够延长吸痰间隔时间,减少VAP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采用GOS预后评价标准,14例预后较好(39%),其中恢复良好8例,中残6例;预后较差17例(47%),其中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14%)。抢救成功率86%。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扣背吸痰,有效的气道湿化,减少呼吸道损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比开放式吸痰(OS)和密闭式吸痰(CS)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密闭组各30例,对开放组运用开放式吸痰,对密闭组运用密闭式吸痰,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等指标。结果密闭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Pplat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lat水平明显升高,和吸痰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开放式吸痰会使患者气道平台压力升高。密闭式吸痰能够保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吸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建重症监护病房(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及其感染的病原菌和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2月-2007年5月58例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60岁的老年患者占84.5%,痰液标本培养均检出病原菌,共检出病原菌139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06株占76.3%,革兰阳性(G+)菌26株占18.7%,真菌7株占5%,其中29例患者痰培养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居首位,占病原菌总数的20.7%,G-杆菌的药敏结果显示多药耐药.结论 ICU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引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的检查,开展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URI)的长期咳嗽惠儿肺功能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24例继发于URI的长期咳嗽患儿作为观察组.用视觉模拟法对其咳嗽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其肺功能,检测外周血及诱导痰的嗜酸性粒细胞(EOS)含量:另收集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①咳嗽症状评分:长期咳嗽组患儿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肺功能:长期咳嗽组患儿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及1秒率均低于对照组;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显示两组FEV,下降率无统计学差异(P=0.083);支气管舒张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FEV,增加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24h内最高呼气流量波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EOS检测:观察组外周血及痰液EOS计数及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长期咳嗽患儿气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与肺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病毒唑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联合开瑞坦治疗亚急性咳嗽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呼吸道感染后的亚急性咳嗽患者10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病毒唑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联合开瑞坦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生素联合开瑞坦口服的经验治疗。治疗5~7d后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8%,且疗程短,临床症状改善快,不良反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唑加庆大霉素雾化吸入联合开瑞坦用于上感后亚急性咳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