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52具成年尸体(男38,女14)的肩胛下神经和胸背神经。结果发现:上肩胛下神经多数为2支(53.85+4.89%),常起自后束(86.98±2.43%)。胸背神经均为1支,大多数起自后束(74.29±4.27%),有时与下肩胛下神经共干(22.86±4.1%)。下肩胛下神经多数为1支(98.1±1.33%),半数以上起自腋神经(54.29±4.86%),所以应视为腋神经的分支。大圆肌支为下肩胛下神经的终支,但偶而可单独起自腋神经(1.87±1.3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肩周炎患者57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肩胛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即于同侧行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2.5%(47/57例),总有效率94.7%(54/57例);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肩胛上神经联合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观察其走行、位置及分支分布,测量有关数据,并进行了模拟穿刺观察。结果: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网上、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与冈上、冈下肌支起始处与皮肤的距离为4.0-4.5cm。肩胛下神经起始处与腋窝前襞中点的距离为5.0-5.5cm。腋神经主要分支有前、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与皮肤的距离为5.0cm。结论:对肩胛上、下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的5个穿刺点进行了准确的体表和深度定位。  相似文献   

4.
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因肩胛背神经行径过程受压而产生以患侧颈、肩、背、腋、侧胸壁酸痛和不适感等一系列症状,疾病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1].2007年6月-2011年5月笔者应用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8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肩胛背神经卡压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呷背神经卡压自1994年陈德松等[’j介绍以来,我院选择TZ-‘推分有固定压痛者26例,保守治愈25例,手术治愈1例。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8例,女18例。年龄20~56岁,其中30~45岁23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7例。病程1个月~l年。口服消炎镇痛药无明显改善。1.2临床表现①症状:全部患者均有肩背部酸痛不适、沉重感,具体部位不清,按压、捶打反觉舒适。肩背部酸痛常致不能入睡,阴雨天、寒冷及劳累后均能加重。②体征:局部有压痛点,肩周和预棘突无压痛,26例均有T;-。椎旁3.ocm固定压痛,伴有向…  相似文献   

6.
肩胛背神经卡压的鉴别性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肩痛作为一组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临床常按颈椎病、颈肩背肌筋膜综合征、肩周炎等治疗,但部分病例疗效欠佳。这其中包括肩胛背神经卡压引起的颈肩痛[1]。自2001年对9例肩胛背神经卡压患者进行局部封闭作  相似文献   

7.
肩胛背神经是一来自C5神经根与胸长神经合干的神经,此神经卡压表现为该神经走行区的酸痛和不适。我院2001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此病3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定位仪精确定位,结合液压扩张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肩胛背神经卡压征均用神经定位仪准确定位后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及注射用水4mL加醋酸曲安舒松注射液4mL加甲钴胺注射液2mL,制成20mL混合液,在3、4胸椎棘突旁3cm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分别加压注射10mL,每周一次,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结果:8例9侧立即感到肩背轻松感,肩颈背部酸痛消失,6例肩外展肌力明显增强,与健侧基本对称,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国产神经定位仪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靠,结合液压扩张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下臂丛神经后束与外束的临床效应.方法 择期上肢骨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55岁,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两组,两组均定位喙突内下2 cm处,A组用神经刺激器诱发后束、外束,分别注入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和10 mL.B组诱发后束支、外束支、内束支分别注入相同浓度局麻药各10 mL.记录给药后两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A组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感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两组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神经刺激器定位锁骨下臂丛神经后束与外束操作简单、安全,阻滞效果好,可以在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0C侧肩胛背神经的发起、走行及其支配情况,并结合肩胛背神经阻滞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标本中,去除皮肤及浅筋膜及深层肌肉后,暴露冈上窝深层骨面,发现其双侧肩胛上动脉走行出现变异。正常情况,肩胛上动脉起始于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向后走行于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经肩胛切迹行于冈上肌、冈下肌与肩胛骨之间,并与旋肩胛动脉形成吻合支[1]。肩胛上神经起自臂丛的上干,向后走行经肩胛上切迹进入冈上窝,继而伴随肩胛上动脉转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2]。此变异现象较为少见,为积累解剖资料,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肩胛背神经在传导过程中,被周围组织卡压而引起的患侧颈部、肩部、背部、腋下、侧胸壁难以忍受的弥漫性酸痛的临床症候群[1]。该病高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2]。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肩胛背软组织损伤、肩胛背肌筋膜炎等而延误治疗[3-4],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作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提高患者肩背部疼痛的治愈率意义重大,但目前尚无科学诊治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规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不尽相同,且大多数探讨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效果的研究缺乏规范有效的随机对照设计[5-13]。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封君品 《华夏医学》2003,16(4):537-538
肩周炎是一种长期困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临床上治疗的方法颇多 ,如内服中西药、推拿、针灸、理疗等 ,据报道均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但疗程较长 ,效果不够显著。近年来 ,神经阻滞疗法正逐渐为临床各科医生所接受。如何提高这一疗法的效果 ,笔者采用肩胛上神经阻滞、腋神经阻滞辅以触痛点注射及功能锻炼治疗重症肩周炎共 6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 6例中男 2 4例 ,女 4 2例 ,年龄 37~ 76岁 ,平均 5 2岁 ,病程 1~ 2 4个月。其中 1~ 6个月 38例 ,7~ 1 2个月 2 0例 ,1 3~ 1 8个月 6例 ,1 9~ 2 4个月 2例 ,左肩发…  相似文献   

14.
廖春英  黄凤文 《北京医学》2018,(6):536-538,542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的麻醉方式,记录术前(T0)、切皮(T1)、关节镜器械进入关节腔(T2)、缝皮(T3)时的MAP、HR和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气胸及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13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麻醉效果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时间点试验组MAP、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安全,麻醉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冈上肌炎是肩部疼痛的常见病因,多由劳损或外伤引起。此病经局部封闭可缓解症状,但容易复发。1998年5~9月,我们采用肩胛上神经联合肩峰下阻滞方法治疗冈上肌炎,并与局部封闭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解剖方法探索在肩部做一个“U”形切口能同时显露腋 神经和四上神经全长的可行性。方法用6具尸体做解剖显露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论此方法对于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合并损伤的手术探查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阻滞治疗肩周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4侧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出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结果:(1)腋神经在腋窝后发自臂丛后束,主要分支有前支和后支,腋神经穿四边孔处距皮肤距离为5.0cm,前支在四边孔中点外旁开3.0cm处,距皮肤3.5-4.0cm,后支在三角肌后缘中,下1/3交点处距皮肤距离为3.0cm。(2)肩胛上神经主要分支有冈上肌支和冈下肌支,肩胛上神经在肩胛横韧带处距皮肤和冈上肌支起始处距皮肤均为4.0-4.5cm,冈下肌支起始处距皮肤4.0cm。结论:对腋神经及其分支和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冈下肌支选择多点在正确的体表定位和熟练掌握穿刺浓度的基础上进行阻滞,可成为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肩胛上神经冈下支卡压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34例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结果]治愈28例,显效4例,好转2例.[结论]对诊断明确的肩胛上神经冈下支卡压症针刀配合面部注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解剖方法探索在肩部做一个“U”形切口能同时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全长的可行性。方法:用6具尸体做解剖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切口自腋前襞开始沿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向上通过锁骨中点至肩胛冈基部下方约2cm处,然后向外下方延至腋后襞;将喙突尖凿断并将附着于其上的胸小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向远侧翻转显露腋神经;切断部分斜方肌和三角肌附着端,显露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末端。结果:“U”形切口可以显露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的全长,且对软组织损伤较少。结论:此方法对于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合并损伤的手术探查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