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黎居士简易方论》脾胃病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黎居士简易方论》中收录的有关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将纳入方剂建立在EXCEL数据库,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4)"系统中的频次分析、药对分析、关联分析、药物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49首脾胃方,含86味中药,其中用药频次≥8次的药物有甘草、干姜、白术、人参、陈皮、茯苓、木香、丁香、砂仁、肉桂、青皮;频次较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白术,白术-甘草,甘草-人参-白术,甘草-干姜,白术-人参-干姜,人参-干姜,白术-干姜。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多以辛、甘、苦味,以脾、胃、肺经为主。结论:旴江医家黎居士治疗脾胃病具有温中祛寒、益气补脾,兼健脾燥湿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
理中汤为治疗脾胃病的主方。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各15.0组成,人参补气,干姜温中,白术健脾,甘草和中。人参配甘草,补气之力特强,千姜合白术,温中健脾之功更著。全方辛甘相合,以化脾胃之阳,使清者升,浊者降,虚得复,寒得除,故方名理中。本方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焦虚寒证,其应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应用本方的主要脉证如下:①面色萎黄,苍白或虚浮。②口淡不渴,食欲不振或纳谷痞满;③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或溏结不调;④四肢倦怠无力,或四末欠温;⑤舌质淡,苔  相似文献   

4.
人参汤为主治疗冠心病的体会河北省栾城县医院田淑敏,冯淑凤,佘香翠(051430)人参汤见于《金匮略要·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全方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组成。方中人参补中,干姜温中,白术燥湿实脾,三药一补、一温、一燥,相得益彰,再以甘草益气补脾,...  相似文献   

5.
由生姜泻心汤方后注可知,理中人参黄芩汤的药物组成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大枣、桂枝、白术,为三泻心汤底方。三泻心汤均是治疗寒热错杂心下痞之方,半夏泻心汤以半夏为君,偏于止呕降逆;生姜泻心汤以生姜为君,偏于消中焦水饮;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偏于补中止泻。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中白术健脾益气,生姜发散水气,半夏降逆止呕,集三泻心汤功用为一体。因此,三泻心汤可以看作是由理中人参黄芩汤化裁而来。《伤寒论》中,理中丸体现了仲景的温中思想;三泻心汤体现了仲景温、清并用的理中思想;小建中汤体现了仲景的补中思想;调胃承气汤体现了仲景的泻中思想;小柴胡汤体现了仲景的和中思想;竹叶石膏汤体现了仲景的清中思想。张仲景通过温中、清中、补中、泻中、和中等治疗方法使人体处于中和状态,故而理中也可理解为调和人体之阴阳。张仲景之理中当解读为和中与致中和,而理中人参黄芩汤温、补、清、和兼具,最能体现理中之内涵。  相似文献   

6.
张杰  李莉  唐林  孟静岩 《河南中医》2016,(5):909-912
目的:通过对近现代临床应用于脾阳虚证的方剂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脾阳虚证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脾阳虚证方剂中的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并对所用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83首,涉及药物86味。药物使用频次显示甘草、干姜、人参、白术、陈皮、附子、木香、肉桂、茯苓、丁香等为常用药物,以补气药、温里药、理气药为主。性味分布情况显示治疗脾阳虚证以温、热、平性及辛、甘、苦味药为主,以辛热、辛温、甘平、辛苦温药居多。结论:脾阳虚证的遣方用药规律为药性上以温药、热药为主,药味上以辛、甘味为主,药物选择以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和温里药(干姜、附子)为主,为临床脾阳虚证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配伍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调和脾胃的代表方.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及大枣7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半夏泻心汤类方生姜泻心汤为该方加生姜,减干姜用量;甘草泻心汤为在此基础上重用甘草.  相似文献   

8.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4味药组成,为《金匮要略》治疗肾着之方。近年来,笔者用该方加味辨证治疗泄泻、水肿、眩晕、带下等病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晁利芹  王晓东 《光明中医》2010,25(4):686-687
<正>薯蓣丸是《金匮要略》所载之方,配伍精当,组方严谨,由薯蓣、当归、桂枝、神曲、地黄、大豆黄卷、甘草、人参、川芎、芍药、白术、麦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21味药组成,是治疗虚劳  相似文献   

10.
四逆汤有回阳救逆之功,是治疗少阴病四肢厥逆的重要方剂.《伤寒论》论及本方证有10余次之多,足见其重视程度.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3味药组成,但柯韵伯提出本方方中还应有人参,因为"仲景凡治虚证,以补中为主.  相似文献   

11.
香砂养胃汤出自<东医寿世保元>一书,是少阴人方剂,该方由人参、白术、白芍、炙甘草、半夏、香附子、陈皮、干姜、山楂、砂仁、白豆蔻、大枣组成,功能健脾养胃,温中消食.主治少阴人大肠怕寒,阳明症.笔者用该方治疗少阴人多种病证,获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贾运河 《河北中医》2007,29(5):445-445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的代表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陈皮、当归组成.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甘草甘温补脾益气;陈皮和胃散滞,使补而不滞;当归甘温生阴血以"阴长阳生",调和气血;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气上行,扭转下陷之势,是方中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童永超 《陕西中医》2011,32(9):1249-1249
<正>理中汤功能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方中人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补气,干姜温中祛寒,甘草和中补脾。药仅四味,配伍周到,疗效显著。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经脉未盛,适应能力不足,寒热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容易引起一系列脾胃  相似文献   

14.
<正>补中益气汤由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号东垣老人)所创,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名方,由于该方配伍严谨,疗效卓著,颇受古今医家推崇[1]。该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八味药组成:黄芪一钱(18g)、炙甘草五分(9g)、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各三分(6g),主治脾不升清、气虚发热、中气下陷证。其中黄芪补脾肺之气升阳举陷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补中合黄芪则补气健脾之功显著,同为臣药;当归养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是《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由金元时代李杲所创。方剂由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8味药组成,为治疗饮食劳倦内伤而设。它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助阳、升阳举陷之功,具有温中不伤阴、补中不呆滞之妙,既可治劳倦内伤,又可疗阳虚外...  相似文献   

16.
再论半夏泻心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该方是治痞证之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由于各医家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施治原则不尽相同,因而对各药在方中功效的解说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半夏、干姜较为突出.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从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该方主要取半夏辛温消痞开结之功效[1].而以痰饮内生,结于中焦而致气机痞塞为病机关键的医家则强调重治痰涎,取半夏除湿化痰之功[2].  相似文献   

17.
乌药顺气散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麻黄、陈皮、乌药、僵蚕、川芎、枳壳、甘草、白芷、桔梗、干姜十味药组成。而《医方集解》汪昂误为严用和《济生方》。考严氏《济生方》所载为八味顺气散,由白术、茯苓、青皮、白芷、陈皮、乌药、人参、甘草组成,两方药物不尽相同,后方用四君子汤加乌药,青皮、白芷、陈皮,治中风真气虚营卫失和,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致半身不遂,肌肉疼痛,痰涎壅塞,口眼歪斜,舌强不语等症,为补虚调气之方,前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医方考》中白术的应用规律。方法:白术性温,味甘苦,归脾及胃经,广泛用于补气方、理气方、补血方、利水消肿方、温化寒痰方、攻下方、温里方、清热燥湿方、化湿方等,本研究以《医方考》中所有含有白术的方剂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方剂信息数据库,利用频数分析确定含白术方剂的常用药物,分析其所属门类、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并网络化展示。结果:含白术方剂实收78首,其中汤剂53首,涉及中药137味,在虚损劳瘵门、痘门、妇人门应用较广,主要配伍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茯苓、人参、陈皮;中药的药性分布依次为温>平>寒>热>凉;中药的五味分布依次为甘>苦>辛>酸>咸>涩;中药的归经分布依次为脾>胃>肺>心>肾>肝>大肠>膀胱>胆>小肠>三焦>心包。结论:《医方考》中含白术方剂主要以四君子汤为基础组方,与疾病关联的核心药对有白术-茯苓、白术-人参、白术-甘草。白术与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和理气药配伍过程中,主要发挥其健脾益气、燥湿...  相似文献   

19.
苓桂术甘汤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甘淡性平、健脾利湿以化饮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利水化饮、平冲降逆为臣药,与茯苓相伍,一利一温,对于水饮滞留而偏寒者,具有温化渗利之妙用;白术健脾燥湿,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聚为饮,今脾气健运则湿邪去而不复聚,故以白术为佐;使以甘草调药和中,共收饮去脾和、水湿不聚之功.余经近20年临床反复加减运用此方,颇有心得,现举其治疗肾积水、心脏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美尼尔病等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20.
柯文彬 《中成药》1989,11(2):34-35
理中丸由人参(现多以党参代)、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为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温补方剂。脾胃属土,居位中州,具有统血、运化、升降的功能。中阳虚衰,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寒湿内生,故宜温补中焦脾胃。现代临床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营养性浮肿、霍乱等属于脾胃虚寒等症。加减化裁成药有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丸、枳实理中丸、连理丸、理中化痰丸、理中安蛔丸、桂枝人参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