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2.
IL-1β与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升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冠脉瘤和心肌梗死。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导致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是一种婴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告本病,此后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道,但以亚洲人的发病率最高,以婴幼儿及年少儿童的发病率最高.日本和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其临床特点为发热、皮疹、皮肤及黏膜损伤和淋巴结肿大.潜在的危险是冠状动脉损伤致狭窄、栓塞,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近年来研究表明,川崎病病因趋向于超抗原致病学说;免疫系统的高度活化及免疫损伤性血管炎是川崎病的显著特征;T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效应是川崎病血管炎性损伤的基础.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e disease)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s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小儿一种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川崎病是我国儿童最为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本院从2002年10月-2005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共6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的主要原因之一[1].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猝死[1].目前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2],其中不典型川崎病也随之增多.  相似文献   

7.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血管炎综合征,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示,KD可能是感染引起的急性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原因,多项研究证实支原体肺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是一种自限性血管炎性综合征,早期表现为小血管病变,到中晚期则以冠状动脉病变为较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世界上川崎病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之一~([1])。且据临床观察,发病年龄越小的,男性儿童,血小板数量明显增高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多见,最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男女比例为1.5: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高,其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冠状动脉,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为1%~2%[1],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川崎病复发患儿,KD复发在我院临床中罕见,现将该病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对KD复发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显,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近年我国川崎病发病人数增多,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常出现误诊。本通过对6例误诊病例的分析,探讨KD不同时期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日本流行期间四岁以内儿童发病率172—194/10万。表现为发热超过五天,皮疹、淋巴结肿大、粘膜变化,肢端硬肿,脱皮,后期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伴有淀粉酶异常的川崎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50例小儿川崎病护理诊断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启梅 《医学文选》2006,25(2):278-279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结缔组织病。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及硬性水肿,指趾膜状脱屑、眼结膜充血、杨梅舌及颈淋巴结肿大等。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50例川崎病患儿,经过治疗和精心护理,好转或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3.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引起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管炎,除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已被重视和公认外,尚可累及其他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我科2001-2005年共收治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8例,观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小儿时期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其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潜在危险因素是冠状动脉病损致狭窄、栓塞.动脉瘤形成,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梗死,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科于2004年2月~2005年3月收治川崎病5例,主要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性血管炎,多见于婴儿和年幼的儿童。其发病率在日本5岁以下儿童(1997—1998)为112/10万;我国KD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上海16.8~36.8/10万,北京26~31/10万。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林  邵淑凤 《医学综述》2003,9(10):618-619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96 7年川崎首先报道 ,其属于一种急性发热性、多系统性的儿童疾病 ,目前病因不明 ,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 ,多侵犯冠状动脉 ,可形成冠状动脉瘤 ,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 ,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是本病死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血管系统损害最为严重,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疾病的首要因素。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风湿性疾病的一种严重危及患儿生命的并发症,而关于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相关病例报道少见,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缺乏相应的诊疗指南。本文就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治及预后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Kawasaki’s disease)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以全身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瘤(CAA)后期可形成狭窄及闭塞。其病理改变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川崎病为儿童及青少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现将我院2002~2004年收治川崎病人45例做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卫称皮肤牯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血管炎。日本川崎氏于1967年首次报告本病,并定名为川崎病。之后东南亚地区、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及我国上海、北京等地陆续有报道:近十多年来各地报告病例日见增多。川崎病是一综合征,早期诊断较难,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克恒 《吉林医学》1994,15(6):332-334
<正>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亦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LNS),是好发于婴幼儿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首次报告,并正式命名。本病病因未明,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变态反应性小血管炎,临床以急性持续性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但当血管炎改变累及全身各脏器,可出现各系统症状,尤其是心血管病变,可导致冠状动脉炎并伴动脉瘤、血栓栓塞而致死,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