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21例(35只眼)施行LASEK。【结果】术后6个月0.5级haze 2眼(0.06%),其余均为0级,无继发性圆锥角膜、继发性青光眼、切削偏中心等并发症。裸眼视力≥1.0者23只眼(66%),≥0.8者29只眼(83%)。屈光度数平均球镜当量±1.0D内者为32只眼(91%),±0.5D内者为26只眼(74%)。【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性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82例(145眼)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薄角膜瓣LASIK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结果薄角膜瓣下LASIK术后反应轻,术后第1天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112眼,占77.2%;0.5~0.8者29眼,占20.0%;小于0.5者4眼,占2.8%。屈光度数稳定在±1.0D以下者118眼(81.4%)。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微皱褶。结论薄角膜瓣下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辩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屈光过矫的9例(12眼)患者施行LASEK手术.结果:12眼均一次完成手术.术中消融深度25~44 μm,平均(34.42±6.04.)μm.术后第1天检查,上皮瓣基本透明者9眼,3眼有轻度的水肿.LASEK术后患者视力明显提高,术后半个月有9眼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和屈光度3~6个月已基本稳定.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偏高者(已作矫正)2眼,无继发性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未显示中央岛及明显偏中心等改变.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过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治疗效果及其特点。方法对55例(95眼)大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并对术前屈光度、屈光相关因素、预矫、实矫屈光度及手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治疗的大龄高度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角膜平均屈光力44.85 D,与低度近视角膜屈光力平均43.24D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术后角膜屈光力为平均33.29 D;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屈光度-6.00~-9.75 D,共68眼占71.58%,超高度近视-10.00~-16.00 D,共27只眼占28.42%,两者轴镜屈光度-0.5~-3.75 D平均-2.76 D。治疗效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矫正视力0.5~1.2平均0.92。术后裸眼视力0.5~0.9共31只眼(32.63%);≥1.0共64只眼(67.37%),平均视力0.94。结论 LASIK治疗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术前进行精确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球轴长测量后加以综合分析,对预矫屈光度确定和预留屈光度设计、激光切削直径的选择是必要的,可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高度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眼科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200例高度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患者LASIK术后随访1年是否发生屈光回退,将患者分为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光回退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病程、术后瞳孔变化、术后眼压变化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为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屈光度数、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变化是导致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LASIK术后屈光回退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再次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LASIK术后欠矫和屈光回退的患者152N(212眼),在原角膜瓣下行再次激光切削,随访1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裸眼视力和屈光度。结果:152例(212眼)术中术后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无角膜膨隆或圆锥角膜发生。术后视力良好,屈光度稳定。结论:LASIK术后欠矫、屈光回退采用在原瓣下再次LASIK治疗稳定性好、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t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62只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施行LASIK分区切削治疗。术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1.80±1.62)D。术后1、3、6和12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等情况。结果术后1、3、6和12个月BCVA平均分别为0.89±0.16、0.82±0.26、0.80±0.23、0.78±0.20。术后1、3、6和12个月UCVA平均分别为0.85±0.17、0.80±0.16、0.79±0.26、0.75±0.28。术后3、6和12个月激光回退发生率分别为25.8%、35.5%和38.7%。结论 LASIK分区切削治疗超高度近视,虽可节省角膜组织,增加矫正范围,但术后屈光回退,视觉质量的下降,均对手术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72例127眼,分为LASEK治疗组38例(68眼)和LASIK治疗组34例(59眼),检查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程度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周时, LASEK 组UCVA 明显低于LASIK组(P〈 0.05),但术后1个月、3 个月、6个月时两组UCVA 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及1个月、3个月时,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现象,LASEK 组回退幅度较LASIK组明显,两组屈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LASIK 组未出现Haze, 而LASEK组术后可见少量haze, 无2级以上Haze出现.[结论]LASIK和LASEK在矫正高度近视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好,安全性,但前者较后者视力恢复快,而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eleusis,LASIK)联合可蚀盘矫治远视进行观察比较。方法: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抛光技术,对25例患者40只远视眼(PRK16眼,LASIK24眼)进行矫治。术前屈光度( 1.62~ 6.25)D。对两种术式屈光度、视力等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个月。最佳矫正远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2眼(12.5%),LASIK组3眼(12.5%);最佳矫正近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1眼(6.3%),LASIK组2眼(8.3%)。平均裸眼远视力PRK组为0.55,LASIK组为0.68;而平均裸眼近视力PRK组为0.66,LASIK组为0.85。残余屈光度在-1.00D~ 1.00D之间PRK组12眼(75.0%),LASIK组20眼(83.3%)。平均回退量术后1~3个月,PRK组为0.95D,LASIK组为0.76D;术后3~6个月,两组分别为0.35和0.08D;术后6.12个月,两组分别为-0.22和0.00D。在各阶段中两种术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矫治远视是安全的,PRK与LASIK两者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LASIK较PRK更容易稳定且有效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检查在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术前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欲行LASIK治疗的近视或伴散光的500例(920只眼)进行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术前根据Rabinowitz标准将患者进行分组并处理,观察各组手术病例术中情况、术后1年内发生圆锥角膜和屈光回退的例数、时间。结果术中未出现制作角膜瓣意外,术后未发现圆锥角膜,术后回退时间多发生在1年后,K值较高、高度近视、年龄偏大的患者较易发生回退。结论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对LASIK术有重要的检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