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6在小鼠三叉神经节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潜伏与再激活感染时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角膜划痕法建立Balb/c小鼠HSV-1潜伏感染模型,紫外线角膜照射诱发疱疹病毒的再激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病毒抗原和IL-6的表达,Mias2000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平均光密度值。结果HSV-1潜伏感染组小鼠三叉神经节细胞周围卫星细胞出现IL-6的弱表达,其OD值高于对照组(0.198±0.025 vs 0.145±0.017,P<0.05);再激活感染组小鼠三叉神经节IL-6的表达在2d达高峰,其OD值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紫外线照射组(0.282±0.047 vs 0.230±0.040,P<0.05),同时三叉神经节单纯疱疹病毒抗原的表达在2~4d也达最高值。结论IL-6是一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对于HSV-1潜伏感染的维持以及病毒再激活的发生和病毒的清除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小鼠单纯疱疹病毒 I型 (HSV - 1)脑内潜伏感染时潜伏相关转录子 (L AT)在脑组织与三叉神经节 (TG)表达的差异 ,探讨 HSV - 1脑内潜伏再激活感染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颅内病毒接种法给 Balb/ c小鼠接种单纯疱疹病毒 I型 F株 ,建立 HSV- 1脑内潜伏感染模型 ,病毒接种 8周后半定量 RT- 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脑的颞叶、小脑、脑干 L AT m RNA的表达。结果 小鼠三叉神经节和脑的不同部位均有 L AT m RNA的表达 ,三叉神经节、颞叶、小脑和脑干的半定量值分别为 :0 .6 86 0、0 .4 2 2 3、0 .3915和 0 .4 4 72。三叉神经节的半定量值高于脑的其它部位 (P<0 .0 5 )。结论 三叉神经节与脑组织 L AT m 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可能是两者病毒潜伏再激活感染发生机制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病毒感染学说在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单纯疱疹病毒存在潜伏性及嗜神经性,并且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潜伏的病毒可再激活,进而引起各种疾病。而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与其病因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些年学者在基础与临床方面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其病毒病因、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5.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比较少见,随着人口老化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本病日益增多.在美国年平均一千人口中有3~5人发病,发病率与严重性均随年龄增长.本病与水痘同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病毒)引起,病毒之形态学和抗原性均与单纯疱疹病毒的口腔和生殖器型毒株相似.两种病毒在幼儿期发生原发感染后均可能潜伏于感觉神经节内,日后一旦在某些促发因素激活下,即可沿感觉神经到达皮肤粘膜,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反复发作的唇疱疹,而V-Z病毒则引起带状疱疹.V-Z病毒既可引  相似文献   

6.
单疱脑炎的致病原为单纯疱疹病毒 1型 (HSV 1) ,对于病毒的潜伏和再激活的机制尚不清楚。已知HSV 1与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 ,但此方面的研究 ,国内外报告仅限于传代细胞。尽管对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的研究有其复杂性和难度 ,但更具有说服力。方法和结果 :取孕期 14~ 16d昆明小鼠 ,剪取胚胎两侧大脑半球的部分皮层进行细胞培养 ,HSV 1Stocker株及Vero细胞由中国预防医病毒所馈赠。采用吸附感染方法感染神经元细胞 ,用 1 5mol/L山梨醇孵育 5h诱导细胞凋亡。FlowTACSTM凋亡检测试剂盒购于美国R&D公司 ,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F株初次感染后在脑内是否形成潜伏感染。方法:用角膜划痕法给Balb/c小鼠接种单纯疱疹病毒Ⅰ型F株,6周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不同部位及三叉神经节HSV-1抗原的表达,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别检测小鼠脑的颞叶、脑干、小脑及三叉神经节疱疹病毒DNA片段。结果:病毒接种6周后,小鼠三叉神经节、脑组织的不同部位未检测到HSV-1抗原的表达;三叉神经节、脑的颞叶、脑干和小脑均检测到了疱疹病毒DNA片段。结论:单纯疱疹病毒除了可以在三叉神经节建立潜伏感染外,脑组织也是其建立潜伏感染的部位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三叉神经根区粘连的蛛网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HSV-1感染与TN的关系。方法首先采用PCR方法检测TN患者三叉神经根区粘连的蛛网膜、无粘连的蛛网膜组织中HSV-1特异性基因片段,再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上述组织中抗原的表达,从而确定病毒感染状态,将其重新划分为HSV-1潜伏感染组、增殖感染组、未感染组,再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定量检测三组蛛网膜标本组织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结果 HSV-1增殖感染组的蛛网膜组织中IL-6水平[(324.64±14.28)pg/g]高于潜伏感染组[(232.75±19.17)pg/g],潜伏感染组也高于未感染组[(93.54±14.08)pg/g],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中IL-6水平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6是HSV-1增殖感染过程中的重要介质。HSV-1的增殖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根区蛛网膜的粘连,蛛网膜组织可能也是HSV-1的潜伏基地。HSV-1感染可能是继血管压迫之外造成三叉神经根区蛛网膜粘连继而引发TN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血清IL-6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I型复发感染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IL-6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I型复发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将单纯疱疹病毒I型潜伏感染的小鼠用过热作为应激原,诱发病毒的复发感染。以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的表达观察病毒活化;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的变化。结果热应激后,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小鼠的部分三叉神经节细胞出现HSV-1抗原阳性表达,12~24hOD值达高峰,之后下降。小鼠血清IL-6水平也出现升高,12h为峰值,24h后开始下降,持续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能够诱发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复发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穴位电针刺激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4周内)随机分为单纯动指组和电针加动指组,分别进行fMRI检查,运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分析得出静止期和活动期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观察2组激活脑功能区的位置及大小。结果电针加动指组的对侧SM1区激活例数较单纯动指组高,但无统计学差异;电针加动指组对侧PMA区激活例数较单纯动指组显著增高,脑功能区激活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穴位电针刺激能更广泛激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多相关脑功能区。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病毒感染的疾病中,已知单纯疱疹病毒(HSV)可潜伏存在一生,并可复发。最常复发的部位是颈部、面部及肛门生殖器的皮肤。自从在人类及动物的三叉神经和脊髓的感觉神经节查到HSV之后,前几年即已提出单纯疱疹病毒持久存在的一个部位是感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可导致致死性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整的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性疾病的诊疗体系。 目的:前瞻性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EB病毒再激活的发生和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12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定期测定外周血中EB病毒载量,Kaplan-Meier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率高,EB病毒再激活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LA配型不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年龄小于20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中IL-6在小鼠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复发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将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潜伏感染的小鼠用过热作为应激原,诱发病毒的复发感染。以免疫组化检测病毒抗原的表达观察病毒活化;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的变化。结果热应激后,疱疹病毒潜伏感染小鼠的部分三叉神经节细胞出现HSV-1抗原阳性表达,12-24h OD值达高峰,之后下降。小鼠血清IL-6水平也出现升高,12h为峰值,24h后开始下降,持续4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6能够诱发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复发感染。  相似文献   

14.
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不同脑部位神经干细胞(NSC)原位激活的变化规律。方法 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模型,用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脑内增殖细胞,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段缺血周边皮质、双侧侧脑室下区(SVZ)、海马齿状回下区(SGZ)具有增殖能力细胞BrdU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脑组织双侧SVZ、SGZ可见少量BrdU阳性标记细胞;单纯脑缺血2 h组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未见明显增加;再灌注3天组,缺血侧皮质、双侧SVZ和SGZ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5),7天时达到高峰(P<0.001),11天时下降,且缺血侧与对侧相比,双侧SVZ呈对称分布,而SGZ以缺血侧增加为主(P<0.05)。结论 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再灌注可致成年大鼠脑内NSC原位激活,且NSC增殖于缺血后1周达到高峰,激活部位以双侧SVZ、缺血侧海马和周边皮质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活素结合蛋白(follistatin,FS)与激活素(activin)调控鸡背根神经节(dorsalrootgan-glia,DRG)神经突起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采用8d的鸡胚分离背根神经节,观察原代培养鸡胚背根神经节的体外生长情况。结果激活素A促进培养鸡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形成密集的网络;激活素结合蛋白与激活素A同时添加培养,呈现剂量依赖性阻断激活素促背根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添加激活素结合蛋白培养的背根神经节上清NO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单纯激活素A培养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显著(P〈0.05);添加激活素结合蛋白培养的背根神经节激活素ⅡA型受体(ActRⅡ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激活素A培养组。结论激活素结合蛋白可以阻断激活素A刺激的鸡胚神经节神经突起生长,其作用与阻断激活素A诱导ActRⅡA表达、中和激活素A抑制神经损伤因子NO释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HSV—1和HSV—2能在人的周围神经中潜伏感染。HSV激活所致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毒潜伏的部位、类型和宿主的免疫应答能力。HSV感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是脑炎和膜膜炎。由于SHV感染在临床上很难识别,故在病人CSF中检测HSV显得更为重要。 虽然使用PCR法已能检测出HSV DNA,但还不能从复发性脑膜炎病人CSF中分离出。作者用免疫印迹分析ELISA法检测病人CSF中特异型抗体,结合PCR法扩增DNA以证实HSV造成良性、复发性、自限性、无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HSV)分为1型和2型,由体表接触感染发病,头部和颜面易感染1型,性器易感染2型,感染后HSV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或骶部后根神经节,由某种不明原因引起发病,口唇或性器出现疱疹,抵抗力弱的宿主会发生全身感染,极少数HSV-1侵入脑中引起单纯疱疹脑炎(HSE)。目前尚不知其准确发病数,估计日  相似文献   

18.
背景:体外循环条件下,肺移植围手术期有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而对非体外循环下肺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研究较少。 目的:检测受体犬单肺移植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方法:将健康杂种雄性犬以随机抽签法分成供体和受体两组,行单肺移植,分别于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10 min,再灌注后60 min,采用Sonoclot凝血仪检测受体犬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凝集速率、血小板功能。 结果与结论:再灌注后10 min全血激活凝集时间数值较麻醉诱导后20 min,再灌注前10 min,再灌注后60 min明显延长(P < 0.001)。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说明犬肺移植过程中全血激活凝集时间在再灌注后10 min明显延长,再灌注后1 h 回到正常水平,凝集速率和血小板功能在各个时点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近年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的特异性病毒受体、病毒基因组的特定序列和编码的产物等决定了病毒的嗜神经性和神经毒力,免疫因素在HSE中起双重作用。机体免疫力降低可引起神经节内潜伏的病毒活化,免疫因素也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穴位常配伍使用,但目前以健康人穴位穴位配伍针刺后进行脑功能成像的研究报道较少。实验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穴位配伍针刺后各脑区的不同激活现象。选用外关穴(SJ5)为主穴,针刺同名同经穴--支沟穴(SJ6)、表里经穴--内关穴(PC6)、同名异经穴--阳陵泉(GB34)以及非穴配穴(sham point),并实时进行fMRI脑部扫描,分析比较各组脑区的激活概率、激活数量以及激活强度。结果证实,不同的穴位配伍对于脑区的激活有所不同,单纯针刺外关穴,能较为集中激活右侧小脑,配伍其他穴位后,能不同程度地激活不同脑功能区,此激活作用与不同穴位配伍组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