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细脉为临床常见脉象,古代医家认为其脉形的主要特点是"脉细如线、应指明显",并有诸多形象的描述;其主病为主诸虚证、主伤湿证,亦可为常人脉象。现代医家对脉形的表述多尊古人,并试图从心血管参数角度探索脉象形成的机制,从中医证候统计阐述其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间歇脉刍议     
<正> 脉来时有歇止的脉象为间歇脉。常见的间歇脉主要包括结、代、促、散、涩和某些怪脉。本文拟以古代医家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探讨间歇脉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一、结脉《内经》中虽有结动之名,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指出结脉是无规律的歇止脉,但  相似文献   

3.
脉的搏动状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称的寸口脉,除了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外,还有其特有的搏动形式,我们称作脉的搏动状态。只有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和搏动状态的综合,才能形成临床脉象特有的信息,三者缺一不可。清末医家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之“数”,讨论了脉的时间位置;其“位”及部分“形”(如长短、粗细等)讨论了脉象的空间位置;而其“势”及部分“形”(如滑涩、刚柔)讨论了脉的搏动状态。由此分析,形成脉象搏动状态的因素有以下三方面:脉搏的弹指力度、脉动的流畅程度。脉管的软硬程度。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三种因素,才形成了脉象特有的搏动…  相似文献   

4.
弦脉与紧脉在脉象上均具有脉气紧张的特点,临床切脉易将两者混淆。从弦脉与紧脉的脉象构成要素、脉图特征及脉象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其异同之处,掌握辨析要点,对临床鉴别弦脉与紧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数脉浅议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象,其主病可以为热证、寒证、实证、虚证,需注意辨识。目前,对于虚寒证的脉数,已经引起了一些医家的注意,但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进行更多深入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让广大医者逐步认识和接受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6.
脉学,是将实践中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明确、清晰的语音描述,形成概念的一门经验医学。脉学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传统脉学研究主要侧重于用直观、形象化的方式表达脉象,缺乏逻辑化的脉象概念体系,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及现代化诊疗仪器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脉学的现代化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现将脉学现代研究的概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弦脉探析     
弦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古今医家多有研究。作者特从生理与病理意义两个方面对古今医家的观点及现代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临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在整理前人文献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完善的诊断方法。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医理》中提出以脉象刚柔辨燥湿病证,强调诊脉以圆遏神气为首要,以浮沉缓数大小为行度变化,对脉象的分类理论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9.
躁脉辨析     
躁脉是古脉法的重要组成,虽不归属于传统二十八脉,但在经典医籍中经常出现,并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自《黄帝内经》以后,医学文献典籍中的脉象描述很少出现躁脉,且其含义不甚明晰。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与现代医家的认识进行梳理、归纳演绎,重新发掘躁脉的内涵、衍义和临床应用意义。从诊断指征、形成机理、临床意义、常见兼脉鉴别等方面对躁脉进行了辨析和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躁脉是一种脉势,与脉静相对,表现为脉搏搏动的来去起伏不柔和、不稳定、不从容,是以血液流速增快、脉搏波力度和速度不稳定为主的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复合脉象;躁脉常兼见脉率增快——数脉,但躁脉并不一定数、疾,甚至会出现迟躁脉;躁脉主病可分两端,通常浮躁主手经病或热病初起,沉躁主气机郁滞,但虚实应以重按有力无力为准;躁脉的出现代表疾病处于发展变化、正邪交争的重要节点,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任何脉象都有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而且其具体的时空位置对于临床脉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明代医家陈修园在(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中言:“浮、沉两脉以手之轻重得之;迟、数两脉以息之至数辨之;细、大两脉以形象阔窄分之;长、短两脉以部位之过之与不及验之。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之中。”其“八脉为纲”,就是关于辨别空间和时间位置的纲领。其中“浮、沉”脉是指脉的浅深位置;“细、大”脉是指脉来的宽窄度;“长、短”脉是脉来是否满寸关尺部位,用以辨别脉的长度。以上六脉是辨别脉的空间位置的纲领,而“迟、数…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文献中,凭籍脉象确定病位者不在少数。古代医家常把尺脉异常作为疾病定位在肾的依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左右尺脉沉取无力为肾虚"。本文以33例健康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脉诊分析研究老年人尺脉脉象特点并将其分类,然后询问各自肾虚症状的有无,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在临床实际中验证了尺脉与肾虚的相关性;并且通过临床实际治疗证实了尺脉随着肾虚治疗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揭示了尺脉与肾虚治疗变化的动态关系。这对于今后以尺脉预测肾虚症状的有无及指导临床治疗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齐向华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融合古今医家的脉法,创立了以25对脉象要素为基础的具有系统性与回溯性的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并在"方证相应"的基础上归纳创新出"脉证方相应"的规律。通过诊察脉象,提取脉象要素,总结脉象特征,得出实实在在的客观证据,依照这些实实在在的"脉象证据"所示进行层层推理,运用系统辨证方法,最后推导出疾病整个过程和主要病因、病机、证候,然后进行"审因论治"或"方因证立"。  相似文献   

13.
震颤脉     
作者发现一种新的脉象,即诊脉时指下有震颤感,这是一种独立脉象,建议命名为“震颤脉”。该脉象轻取浮大,重按则指下有颤动感,索索然似有声。震颤脉有以下三种类型:①收缩期震颤脉。②双期震颤脉。③连续震颤脉。震颤脉象的机理是血液在血管内形成涡流(湍流)。不同的震颤脉象对临床诊断或人工动静脉瘘通畅的监测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人任何时候的脉象都应俱有位、数、形、势诸要素,即"脉素"。脉素既是对脉象不同方面性质的定性,又是对同一方面性质不同程度和不同大小的定量。对于脉素量度的大小等级,笔者以为可用"脉素值"来表示,而其变量至少有七个,即脉位的浮沉、脉率的数迟、脉体的长短、脉幅的大小、脉势之滑涩、脉力的强弱、脉律的至止。脉象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变量系统,可以利用数学上的"多变量样本的图分析法"制成"脉象雷达图",从而促进临床脉诊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脉象的字描述是取脉的标准,应该统一规范。古今医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存疑之处,如虚实二脉。虚实的涵意甚为广泛,因此用虚实命名的脉在定义上就出现了意见分歧,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虚脉和实脉分别为两大类脉的统称,如六版规划教材中所论述的“虚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实脉,脉来充实有力,其势来盛去亦盛,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是我国清末民初的一位熟读经典、医术精湛、衷中参西、于临床多有发挥的著名医家.其在脉学方面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 部候取精用弘,切合临床张氏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不分部位".观其临证脉法,多三部齐奉,共论病因病机.左右部脉象也不为主血主气所拘泥.其在治徐益林医案中有论"其左脉弦细者,气虚也,弦细兼硬者,肝血虚津液短也.其右脉濡者,湿痰留饮也.濡而兼沉者,中焦气化亦有不足也".此医案中只讨论了弦细兼硬及濡而兼沉的脉象主证,然后综合诊断为"气血两亏,并有停饮之证".由此可见气血两亏是由左部脉象得知,与右部脉象无关.  相似文献   

17.
杨丽  扈新刚  李青  王雪  赵燕 《中医学报》2020,35(4):730-733
在濡脉的脉象特征上,西晋的《脉经》明确定义濡脉脉象特征为"浮软而细"。自此之后,各代医家大多继承《脉经》观点,认为濡脉为浮、细、软三者兼具的脉象,并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少数文献中还出现了濡脉的沉、细、大等不同观点,但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对后世均影响较小。现代文献中,存在濡脉与其他脉象组合为相兼脉的现象,忽略了濡脉本身浮、细、软的脉象特征。在濡脉的临床意义上,在宋代以前,以主诸虚证为主,亦可见于平人。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首次提出濡脉除主诸虚证外还可主湿证,这一新观点多被后人沿用。现代中医流行病学在调查中发现,濡脉的临床意义仍以主诸虚证与湿为主,且与脾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紧脉小议     
<正> 紧脉是临床常见的脉象之一,紧脉的体象为:脉来绷急,左右弹手,状如牵绳转索。自古以来,医家多遵此说。如《脉经》:“紧脉,数如切绳状。”《脉诀》:“有力为紧,弹如转索。”《诊家枢要》:“紧,有力而不缓,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外科精义》:“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医学入门》。“紧似牵绳转索”。《景岳全书》:“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有转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拟对王孟英医案进行详尽分析,以期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方法]重温王孟英医案中对脉象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阐述,通过分析王氏在脱证、霍乱等疾病的诊治中对于脉诊的运用,探讨王氏在临证中对脉诊的应用经验。[结果]脉诊在诊断患者的病因、病机时,具有望、闻、问诊所不具备的优势。患者的病因病机可以在脉象上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脉象变化中,可以推测出病症发展的过程流。[结论]古代医家诊病多脉症并重,在现代临床工作中通过研究学习脉象的诊断方法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