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大小、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24h内测定血清CRP值,分为CRP正常组(A组)及CRP异常组(B组)。并于入院后24~48h行脑CT检查,确定责任病灶,测定责任病灶最大截面直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及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的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30d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A组最大截面直径明显〈B组(P〈0.01).入院时及治疗1个月后NDS评分A组〈B组(P〈0.05;P〈0.01),BI指数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1),治疗1个月后A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脑梗死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部位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没有差异。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血清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检测40例SCI、40例脑梗死(CI)患者、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s-CRP和TNF-α含量。结果:SCI组和cI组hs—CRP含量分别为(8.86±0.96)和(16.32±1.88)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9±0.56)mg/L(P〈0.01),CI组hs—CRP含量亦显著高于SCI组(P〈0.05);SCI组和CI组TNF-α含量分别为(1.92±0.73)和(2.56±0.9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3±0.42)ng/mL(P〈0.01),CI组TNF-α含量亦显著高于SCI组(P〈0.05)。在SCI患者中,梗死灶数〉2个组(n=19)hs-CRP为(9.45±0.97)mg/L,显著高于梗死灶数≤2个组(n=17)的(7.21±0.75)mg/L(P〈0.01),两组TNF-α含量分别为(1.97±0.83)和(1.66±0.56)ng/mL,无显著差异。血压测定值越高,腔隙性梗死灶数量越多,未服降压药者梗死灶数量显著多于正规降压治疗者(P〈0.05)。结论:炎症过程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变;hs—CRP和TNF-α水平与脑缺血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脑的小血管病变范围密切相关。高血压是腔隙性SCI最常见的病因,未降压治疗的重度高血压更易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从预防再发的角度看,对SCI应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高血压患者应尽早正规服用降压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尿酸、血清脂蛋白(a)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测定其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及血尿酸(UA)水平,与对照组40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TG、HD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畀(P〉0.05),UA、LDL、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脑梗死合并糖尿病者较无糖尿病者,血UA、Lpo(a)亦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Lpo(a)含量增高与脑梗死存在一定关系,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CSF)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方法测定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偏头痛患者(对照组)CSF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CSF中Glu、A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01)。脑梗死组患者CSF中Glu和Asp含量与梗死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r=0.437,P〈0.05),CSF中Clu含星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亦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 脑梗死发生后CSF中Glu、As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其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CSP中Glu、Asp含量可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梗死灶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机制所知脑梗死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ISS)分型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分为4型,比较各组之间血清hs—CRP,并观察其余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同机制类型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16),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动脉栓塞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和混合型脑梗死组(P〈0.01);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型患者中大于6mg/L的例数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5)。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P〈0.01)。发病早期NIHSS与动脉一动脉栓塞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成正相关(P=0.01)。动脉-动脉栓塞型和混合型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载体动脉阻塞穿支动脉型(P=0.001,0.022)。结论血清hs—CRP可反映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斑块的稳定性,对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复发风险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Ca^2+)、镁(Mg^2+)含量变化,探讨在脑梗死患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与病情的关系。方法检测40例健康对照组和66例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Mg^2+、Ca^2+含量,根据病情将病例组分为稳定型脑梗死组和进展型脑梗死组。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Mg^2+、Ca^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明显增加(P〈0.01);而进展型脑梗死组与稳定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Mg^2+含量显著减少(P〈0.01),Ca^2+/Mg^2+比率显著增加(P〈0.01);而血清Ca^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清Mg^2+、Ca^2+含量降低,且进展型脑梗死患者血清Mg^2+下降明显,提示Mg^2+、Ca^2+参与了脑梗死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清Mg^2+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其病情进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辛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颈动脉狭窄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后24h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19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17例。采用免疫浊度法动态观察不同时间点血浆CRP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清CRP含量显著升高(P〈0.01);术后4周治疗组CRP显著降低(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可致血清CRP升高,辛伐他汀可降低CRP含量,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应用于术后再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扣意义。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脑梗死、脑梗死并高血压、脑梗死并高血压糖尿病组,设立健康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INS、ET-1、TNF—α值,并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各组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外周血内皮素-1(P〈O.05)、肿瘤坏死因子-α(P〈0.05)水平的升高,并高血压时升高更明显;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高血压、糖尿病时血清胰岛素(P〈O.05)、血糖升高(P〈0.05);脑梗死并高血压组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与血糖存在线性关系。结论TNF—α、ET-1、INS梗死后的变化并不仅是梗死后应激所致,还可能与高血压一起参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调查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以下简称首发)患者及其母亲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了解弓形虫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症状上的异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252例患者的母亲(患者母亲组)、正常对照组(200名)和非精神疾病的疾病对照组(200例)血清弓形虫抗体水平,并对患者组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结果(1)IgG和IgM抗体阳性率,患者组分别为13.7%和5.3%,高于合并对照组(即正常对照组合并疾病对照组;分别为3.8%和2.8%;P〈0.01和P〈0.05);患者母亲组分别为19.4%和9.1%,高于患者组和合并对照组(P〈0.01和P〈0.05)。(2)弓形虫抗体阳性组患者的母亲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8%和17.4%,高于阴性组患者的母亲(分别为16.0%和7.3%;P〈0.01和P〈0.05)。(3)阳性组患者在兴奋、敌对、装相和作态、意志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愤怒、延迟满足困难等项目的得分均高于阴性组(P〈0.01),猜疑/被害得分低于阴性组(P〈0.01)。(4)阳性组患者病程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P25,P75)分别为3(1,9)个月,短于阴性组患者4(2,10)个月(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弓形虫感染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未感染者,弓形虫感染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与MODS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 30名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和 82例ACI患者血清CRP的含量 ,并对腔隙性脑梗死 (LCI)、急性单纯性脑梗死 (PACI)、ACI并发MODS患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 (P <0 0 1) ,P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LCI患者 ,ACI并发MODS患者又显著高于PACI患者 (均P <0 0 5 )。ACI患者MODS的发生率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 (r=0 94 ,P <0 0 5 )。结论 CRP与ACI及其并发MODS明显相关 ,血清CRP水平对判断ACI的预后是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收入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 mRS 评分判断患者的临床转归情况,采用 ROC 曲线预测患者临床转归梗死灶体积的最佳切点,采用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梗死灶体积的因素。结果梗死灶体积≤29.23 ml 时,其临床转归的效果较好,且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ROC 曲线下面积为0.997。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和梗死灶体积>29.23 ml 组患者,在年龄、NIHSS 评分、白细胞数、血清白蛋白、hs - CRP 、GHbA1c 水平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是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29.23 ml 的保护因素(P <0.05),GHbA1c 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危险因素(P <0.05)。结论血清白蛋白、GHbA1c 水平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后梗死灶体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非结合胆红素(UCB)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及钒酸盐氧化法测定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第1d、3d、6d及正常对照组的空腹血清HO-1及UCB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CI组发病第1d、3d、6d血清HO-1及UCB浓度依序下降。发病第1d ACI患者血清HO-1浓度和同期血清UCB浓度呈正相关(r=0·645,P<0·05);脑梗死体积和发病第1d血清HO-1浓度呈正相关(r=0·358,P<0·05),脑梗死体积和发病第3d、第6d血清UCB浓度呈负相关(r=-0·335,r=-0·267,均P<0·05)。结论HO-1的升高可能是机体对脑缺血损伤的防御反应,UCB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C反应蛋白的变化,评估C反应蛋白在ACI的预后及并发MO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3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和82例ACI患者(ACI组)出现首发症状7天以内血清CRP的含量,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0例(LCI)组,ACI并发MODS患者(MODS)组32例,急性脑梗死30例(SACI组,即非LCI并且未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果 (1)30例健康者全部CRP<10 mg/L,ACI组CRP>10 mg/L的阳性率达97.5%;(2)SACI组及MODS组CRP水平与LCI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MODS组CRP水平较SACI组明显增高;(3)血清CRP<30mg/L时,MODS的发生率为0,血清CRP水平>30mg/L时,随着CRP水平的升高,ACI发生MODS的发生率逐渐增高.结论血清CRP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MOD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CRP是判断ACI预后和并发MODS的一个有效实验指标.  相似文献   

15.
补体系统激活变化趋势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脑梗死患者发病后1月内补体C3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梗死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在发病后12、24、48、72h、7、14d和1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56例脑梗死患者补体C3和Hs-CRP含量,观察并记录所有病例的病灶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选取46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病例组补体C3和Hs-CRP在不同测定时点浓度不同(F=163.456和97.622,P〈0.001),表现为发病12h时补体C3和Hs-CRP浓度即有所增加,此后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浓度呈上升趋势,至发病7d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1月时趋于正常。(2)病例组血清C3、Hs-CRP的浓度于发病后12、24、48、72h、7、14d均高于对照组(P〈0.05),1月时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病例组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与梗死灶体积有关系,体积越大,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越高。大、中病灶组血清补体C3、Hs-CRP浓度明显高于小病灶组(P〈0.05);(4)病例组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系,神经功能缺损越重,血清补体C3、Hs-CRP水平越高。重、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血清补体C3、Hs-CRP浓度明显高于轻度缺损组(P〈0.05)。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C3、Hs-CRP含量增高,存在补体系统激活。补体激活可能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脑组织的炎症过程;(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3、Hs-CRP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有密切关系,反映卒中时脑组织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循环miR-124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和其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ACI患者9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 按梗死体积将ACI患者分为3个亚组:小梗死组(<5 cm3,n=38),中梗死组(5~10 cm3,n=31),大梗死组(>10 cm3,n=21);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ACI患者分为3个亚组:轻度组(≤6分,n=30)、中度组(7~14分,n=34)、重度组(≥15分,n=26)。通过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循环miR-124相对表达水平; 分析miR-124表达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miR-124相对表达水平(2.93±1.21)明显高于对照组(1.09±0.55)(t=10.198,P<0.01); 不同脑梗死体积3个亚组间miR-124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F=20.963,P<0.01),即脑梗死体积越大,miR-124相对表达水平越低; 相关性分析显示,miR-124相对表达水平与梗死体积呈负相关(r=-0.564,P<0.01); 不同NIHSS评分3个亚组间miR-124相对表达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F=1.170,P>0.05)。结论 ACI患者循环miR-124水平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浆和肽素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6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和肽素水平检测;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压、血糖、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应用MRI测量脑梗死体积,3个月后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分析血浆和肽素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和肽素水平[( 3.73±0.49) 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2.85±0.24) ng/ml](P<0.01);脑梗死预后不良亚组(42例)[(3.84±0.44) ng/m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亚组(18例)[ (3.47±0.53) ng/ml] (P<0.05);两亚组间年龄、血糖、血清hs-CPR水平、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和肽素水平、年龄、NIHSS评分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P <0.05 ~0.01).ROC分析显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中,血浆和肽素水平与年龄、hs-CRP水平、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和肽素水平升高是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30名体检健康者进行对照,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PR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脑梗死预后好转组CRP水平低于无好转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早期测定CRP水平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 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长短再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采用颅脑CT或MRI测量梗死病灶最大直径,根据直径大小将其分为大、中、小面积梗死组,利用ELISA法测定所有纳入对象血浆PLGF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 脑梗死急性期组血浆PLGF水平高于恢复期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 小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低于中、大面积梗死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血浆PLGF水平明显高于中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 PLGF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PLGF水平与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一种新的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清内脂素水平有无差异,并分析其与临床各指标的联系.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再进一步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2周,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内脂索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明显增高(78.52±16.41 ng/mL、42.83±13.45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内脂素水平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OR 1.652,95%CI 1.032~2.256;P=0.014).相关性分析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与梗死面积、空腹血糖、收缩压和三脂酰甘油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治疗2周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62.14±14.37 ng/mL、78.52±16.4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常规治疗组的血清内脂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