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淋巴管造影在诊断前列腺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61例前列腺癌患者行足背淋巴管造影,对10例阳性、4例可疑及47例阴性患者行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淋巴结活检。结果 10例淋巴管造影阳性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9例,假阳性1例。4例可疑患者,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病理证实无淋巴结转移。47例阴性者中,经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病理证实假阴性4例(8.5%)。结论 淋巴管造影对前列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阳性或可疑淋巴结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可避免假阳性,但有一定的假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癌瘤体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对胃癌的生长,转移的影响及与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1例胃癌瘤体,瘤旁(2cm)及正常胃组织标本,8例良性胃溃疡,10例正常人标本进行了VCAM-1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分析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41例胃癌瘤体中有31例VCAM-1阳性表达,瘤旁组织2cm有5例阳性表达,正常组织5cm有4例阳性表达(P<0.001)。胃良性溃疡8例标本中有2例阳性表达,正常对照10例中有2例阳性表达。胃癌组与溃疡组及正常组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显(P=0.0006),溃疡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显性差异(P=0.75)。有淋巴结转移的28例中,VCAM-1阳性表达26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1例中有5例VCAM-1阳性表达(P=0.007)。VCAM-1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胃癌的,分级及浸润深度相关,而与肿瘤的部位,大小无关。结论:VCAM-1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关性,VCAM-1可能与胃癌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SN)的检测方法及其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术中使用亚甲蓝对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SN示踪,观察冷冻快速切片检查SN转移与常规病理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及SN对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24例中成功检出21例SN,成功率为87.5%,SN平均每例3枚;1例假阴性,假阴性率为4.8%(1/21);无假阳性。SN对颈淋巴结转移阳性预测值为83.3%。结论亚甲蓝染色法检测SN可较准确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γ探针在胃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RIG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胃癌患者48例,在胃镜直视下将^125I标记的McAb3H11注射于癌周围黏膜下,4~11天后手术;术中使用手持式1探针对靶部位(T)及对照本底(NT)进行放射性计数,T/N比值≥3.5为判别胃癌及癌浸润胃壁的标准,T/NT≥3.0为判定转移淋巴结的标准;对RIGS阳性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19组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转移癌。结果 本组病例中,RIGS判别切缘癌浸润的总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8.5%和9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10组(52.6%)RIGS阳性,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中检出胃癌微转移灶。结论 γ探针在胃癌放射免疫导向手术(RIGS)中,可有效判别胃癌浸润范围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是否可以应用于胃癌根治术中。方法筛选符合实施SLNB条件的胃癌患者;实施SLNB;标记前哨淋巴结(SLN);行规范性胃癌根治术;对SLN、非前哨淋巴结(n-SLN)和切除的胃癌组织采用常规HE染色法进行病理检查。结果76例胃癌患者行SLNB,有66例检到SLN,成功率为86.84%(66/76)。在66例SLNB成功的胃癌患者中有35例常规病理检查阳性,31例阴性。在31例阴性患者中,有13例区域淋巴结检测为阳性即假阴性,假阴性率为27.10%(13/48),余18例区域淋巴结检测也呈阴性即真阴性,SLNB对于区域淋巴结预测的准确性是80.30%(53/66),敏感性是72.90%(35/48),特异性为100.00%(18/18)。结论SLNB技术可以应用于T1、T2期胃癌根治术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采用切缘印片细胞学检查判断切缘情况的准确性。 方法:对6年间收治的25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在术中进行切缘印片细胞学检查,将印片结果与术后病理切片进行对比。 结果:25例术中切缘印片细胞学检查均为阴性,与术后病理对比完全相符。全部病例随访至今,中位随访时间31个月,均未复发和转移。 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中切缘使用印片细胞学检查,准确、安全、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7.
胃癌和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本地区胃癌和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甸反应(PCR)方法检测本地区经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签膜组织各40例。结果 40例胃癌组织标本中EB病毒DNA阳性7例(17.5%);而40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EB病毒DNA均为阴性。结论 本地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细胞骨架蛋白Ezr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上90例胃癌组织及12例正常胃组织标本中Ezrin的表达,结合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应用Western印记检测胃癌细胞株的Ezrin的表达,体外侵袭试验验证其侵袭能力。结果 90例胃癌组织中Ezrin的阳性表达率为93.3%,而12例正常组织Ezrin表达均阴性,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Ezrin阳性率与胃癌患者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MKN-45细胞株中Ezrin的表达(171.72)明显高于其他4个细胞株(47.44~132.51);同时,MKN-45细胞的侵袭能力(220.21)也强于其他4株胃癌细胞(89.23~210.35)。结论 胃癌组织中的Ezr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并与胃癌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堆积物(TDs)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6年间行胃癌根治术患者100例,对其术后胃癌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分析TDs与患者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并结合随访资料行生存分析。结果:18例(18.0%)患者标本呈TDs阳性。与TDs阴性患者比较,TDs阳性患者肿瘤体积大[(5.62±2.48)cm vs.(4.83±2.17)cm];低分化癌比例高(66.7% vs. 51.2%);淋巴结转移个数多[(9.2±8.4)个vs.(5.3±7.5)个];III期胃癌比例高(88.9% vs. 36.6%);生存率降低(27.8% vs. 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TDs可作为判断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阳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mRNA在24例胃癌94枚淋巴结中的表达,并与常规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结果 94枚淋巴结常规病理组织学检出癌转移54枚,MMP-7mRNA表达阳性78枚。MMP-7mRNA表达阳性而传统组织学检查阴性的28个淋巴结,再次切片有8枚发现癌转移。对5例淋巴结组织学检查阴性而MMP-7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随访中发现,有2例分别在胃癌根治术后16个月和22个月发现肝转移。结论 RT-PCR法检测。MMP-7mRNA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对19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镜和钡餐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观察根据术中探查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率为78.9%,钡餐为47.4%。手术切除的8例中根治性残胃切除5例均存活≥3年;姑息性切除的3例,术后存活2年2例,18个月1例。行胃空肠吻合6例中4例于6个月内死亡,2例分别存活12.5个月和14个月。5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者仅行肿块活检术。结论: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局部免疫细胞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胃癌局部免疫反应细胞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107例有3-8年随访资料的胃癌根治性切除标本作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程度的观察。淋巴-浆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白细胞反应用图像分析系统作定量测定,肥大细胞在光镜下以下/nm^2作定量计数,然后以均数作界值分为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患者存活时间、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构情况在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的高反应组和低反应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局部免疫细胞反应是宿主重要的抗瘤免疫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3.
Tiam1和Rac1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 1 (Tiam1 )和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 1 (Rac1 )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链酶亲和素 -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 (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 6 0例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Tiam1和Rac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 1 )Tiam1蛋白在癌旁胃黏膜组织中染色均为阴性,在胃癌组织中 7 8. 3 3%染色呈阳性 (P< 0. 0 1 ); ( 2 )Rac1蛋白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组织中 ( 7 1. 6 7% )显著高于癌旁胃黏膜组织( 1 8. 3 3% ) (P< 0. 0 1 ); ( 3 )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Tiam1和Rac1蛋白的染色阳性率皆升高 (P < 0. 0 5 )。但两者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癌变原发部位及癌灶大小无关 (P > 0. 0 5 ); ( 4 )Tiam1阳性胃癌组织中的Rac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Tiam1阴性者 (P< 0. 0 1 )。结论  ( 1 )Tiam1和Rac1的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 2 )在胃癌组织中,Tiam1和Rac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 3 )对Tiam1和Rac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的病理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胃癌急性穿孔的治疗:附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急性穿孔的临床特点 ,以指导临床诊治和提高其疗效。方法 对镇平县公疗医院收治的 40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治疗方法 :10例行单纯穿孔修补术 ;2 1例行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 (其中 6例于术后 3周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 ) ,5例行胃癌根治术 ,2例行胃造瘘或空肠营养性造瘘术 ,1例行单纯腹腔引流、灌洗术 ,1例非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死亡 4例。术后 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 86.1% (3 1/ 3 6)、5 5 .6% (2 0 / 3 6)、3 6.1% (15 / 3 6)。分期手术疗效最佳。结论 早期诊断 ,采取手术切除加综合治疗是治疗胃癌穿孔患者的最佳方案 ,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细胞瘤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胃质细胞瘤 1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8例均经手术证实病理确诊。胃楔形切除 2例 ,胃部分切除 5例 ,胃大部切除 9例 ,全胃切除加局部淋巴结清扫 2例。结果 该病多见于 40岁以上成人 ,以胃体和腔内型生长为多 ,分别占5 5 .5 %和 61.1%。术前诊断率 2 7.8% ,误诊率 72 .2 %。手术切除率 10 0 %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 15例术后随访 1~ 10a ,2例死于肿瘤复发转移 ,其余均存活。结论 该病缺乏特异临床表现 ,术前诊断较难。X线钡餐和胃镜检查是主要辅助诊断手段 ,结合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确诊。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胃癌急性穿孔的诊断治疗:附4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胃癌穿孔患者的临床病理、手术方式及生存期资料。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8岁。病理分期Ⅰ期3例,Ⅱ期ll例,Ⅲ期2l例,Ⅳ期l3例,29例作急诊胃切除术,手术死亡率6.9%;6例先作穿孔修补术,术后3周作胃切除术,无手术死亡;l3例作穿孔修补或加作胃空肠吻合术,手术死亡率23.l%。胃切除术者术后中位生存期28个月(13~72个月),胃穿孔修补术者中位生存期7个月(3~lO个月)。结论 急诊胃切除术是治疗胃癌急性穿孔的合理方法,如情况不允许,可行分期手术以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进展期胃癌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AGC)综合治疗的意义。方法 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介绍国内外有关AGC综合治疗的方法。结果及结论 在我国多数胃癌属AGC,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20%-30%,可见胃癌仍是外科治疗效果不满意的恶性肿瘤。因此AGC必须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生物治疗等,尤其AGC根治术的概念应更新为:(1)充分清除原发病灶及罹患脏器周围的组织;(2)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3)完全消灭腹腔脱落的癌细胞。前两者要求规范化手术和推广标准术式;后者术中、术后必须进行腹腔内化疗。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和胃癌穿孔的积极手术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 将收治的 3 5 2例胃癌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 ( 1 8 4例 );对照组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 1 6 8例 ),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 3 ~ 6 年,随访 3 2 8 例,失访 2 4 例,随访率93. 2%。治疗组 1, 3, 5 年生存率分别为 9 5. 7% , 7 8. 3% , 4 6. 3% ;对照组是 8 6. 8% , 4 8. 2% ,21. 4%。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治疗组为 9. 2% , 1 2. 5% ,对照组为 2 2. 0% , 2 6. 8%。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1 )。结论 局部灌注化疗是胃癌术后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全身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