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幼儿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年10月至2004年3月,我们为38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现对其围术期处理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共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5个月~6岁;体重6.5~15.5kg。入院查体: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3/64/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伴轻度肺动脉高压23例,中度12例,重度3例。术前控制感染、加强营养、维持心功能正常。对反复发生肺部感染、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尽可能在体温、血常规指标基本正常时手术。对缺损大、分流量多者常规给予强心、利尿、补钾。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术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我院1986~1989年共进行了56例肺动脉高压(PHT)病人的麻醉处理,体会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56例患者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1(1/2)~38岁,其中3岁以下5例,4至10岁26例,11至18岁15例,18岁以上10例。病种:VSD27例,ASD12例,PDA6例,其它11例。心导管检查及术中直接测得肺动脉平均  相似文献   

3.
5kg以下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报道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修补结果和体会.方法1994年3月至1999年12月,对50例2~11月龄,体重3.2~5.0?kg的VSD病婴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行补片修补术.全组术前均伴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p/Ps平均为0.68±0.09).结果住院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为4%,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包压塞和脑昏迷.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和心律失常.结论对5?kg以下低体重婴儿的较大VSD采用外科手术修补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在介入治疗婴幼儿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6月—2009年5月,应用对称膜部VSD封堵器对5例婴幼儿粗大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男1例,女4例,年龄5个月~3岁,体重5.1~15.0 kg,体表面积(BSA)0.37~0.58 m2,动脉导管呈类似管型,内径5.7~8.5 mm,肺血管阻力4.8~5.7 Wood单位,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3.4~4.6。术后3例患儿接受波生坦治疗。结果5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术后4~5天出院。其中1例患儿选用膜部VSD封堵器,其余4例选用肌部VSD封堵器。5例患儿多汗症状明显改善,体重增加明显。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无残余分流,无左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根据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反流估测肺动脉压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访6个月以上的患儿肺动脉压均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对于合并动力性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粗大PDA,由于导管粗大及弓降部内径限制,应用VSD封堵器封闭动脉导管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但需更大样本量的病例和长期随访积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ff-pump occlusion of trans-thoracic minimal invasive surgery,OPOTTMIS)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OPOTTMIS治疗92例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54例;年龄3 ~56岁;体重8.0~54.5 kg.其中ASD 52例,VSD 26例,PDA 14例,术后3个月内每个月随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3个月后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结果 91例成功实施OPOTTMIS,1例筛孔状ASD中转开胸手术,总成功率为98.9%.1例(1.1%)成人PDA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术后第2天死亡.4例残余少量分流(2例ASD,1例VSD,1例PDA),ASD和VSD各1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穿刺点处活动出血二次开胸止血治愈ASD和VSD各1例.术后72 h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6/92例).围术期无心脏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及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4年,90例心电图检查均未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检查均无封堵器明显移位和脱落,无明显左室流出道和降主动脉血流受限,VSD和PDA各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PDA心脏较术前扩大,均无中度以上心脏瓣膜反流.心功能NYHA Ⅰ~Ⅱ级.结论 非体外循环经胸壁微创封堵术(OPOTTMIS)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6.
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17例VSD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膜部VSD 16例,肌部VSD 1例;合并室间隔瘤1例;2例VSD上缘距离主动脉瓣1mm,其余均在1mm以上;VSD直径2.3~10 mm(5.05±2.03 m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向左分流.膜部VSD封堵使用Amplatzer膜部室间隔封堵器和国产室间隔封堵器,肌部VSD使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 结果 17例VSD造影测量值为2.3~10.5mm(5.75±2.10 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4~12 mm(7.12±1.67 mm).17例患者均成功行VSD封堵术,封堵后10分钟造影无残余分流.1例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右束支传导阻滞,无症状;2例术后3~4天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全部患者均随访1~12个月,无其它并发症和残余分流发生. 结论经导管治疗VS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 2 0 0 0年 11月~ 2 0 0 2年 1月在 11例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中 ,全部采用肺动脉灌注肺保护液进行肺保护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11例 ,男 5例 ,女 6例 ;年龄 5~ 12岁 ,平均年龄 7.3± 3.6岁 ;体重 13~ 4 0 kg,平均体重 2 4 .7±9.7kg。病种 :室间隔缺损 (VSD) 6例 ,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 2例 ,室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 (VSD+ASD) 1例 ,右心室双出口 +动脉导管未闭 (DORV+PDA) 1例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TAPVC) 1例。 10例行右心导管检查 ,肺动脉压11…  相似文献   

8.
双腔右心室(DCRV)是临床上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常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DCRV3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其临床经验.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5例DCRV,男21例,女14例;年龄3~21(12.3±6.1)岁.劳累后出现呼吸困难10例,活动后口唇紫绀、伴蹲踞2例,有胸闷、气促12例,其余1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查体:于胸骨左缘第2~4肋间闻及3/6~4/6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均伴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瓣第2心音正常或减弱27例,轻度亢进8例.心功能分级(NYHA)I级22例、Ⅱ级12例、Ⅲ级1例.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18例、双心室肥大3例、左心室肥大8例,大致正常6例.心胸比率0.48~0.60.单纯DCRV3例,合并其它心血管畸形32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9例,肺动脉狭窄1例,房间隔缺损2例.DCRV分型:肌隔型11例,肌束型24例.术前误诊为法洛四联症1例(术中探查是大VSD位于高压腔的DCRV)、肌隔型DCRV误诊为VSD1例,术前诊断为VSD漏诊DCRV 15例,误诊为肺动脉瓣狭窄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外科治疗体会和疗效. 方法 25例患者(平均肺动脉压/平均体动脉压>0.85),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5例.心脏超声心动图示间隔平面双向分流.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21例,心脏停搏手术4例.VSD均采用补片修补,动脉导管未闭经肺动脉切口缝闭,ASD采用自体心包修补,上端剪成半圆形,置于左心房面,顶部疏松缝1针,做成活瓣,无ASD患者,经卵圆孔作小切口做成相似活瓣. 结果早期死亡1例,24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均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呼吸机辅助呼吸均在24小时以上.22例患者活瓣在2周内关闭,2例4周关闭.随访3~72个月,1例术后8个月反复发生顽固性右侧心力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部分双向分流患者,采用房间隔活瓣可减轻术后早期的右心负荷,有利于早期恢复,长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3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3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房缺 )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从 1978年 12月至 2 0 0 2年 12月共手术治疗 30岁以上的继发孔房缺患者 4 6 9例 ,其中男 14 4例、女 32 5例 ,年龄 30~ 6 8岁 ,平均 38 6岁 ,肺动脉高压 10 5例 ,心律失常 4 5 8例。所有患者均行房缺修复术 ,补片修复缺损者 35 8例 (其中自体心包补片 30 5例 )。 2 5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持续吸入低浓度 ( 6× 10 -6)一氧化氮。 5例房颤患者同期行右侧迷宫术。结果 死亡 3例 ( 0 6 % )。术后心律失常 180例 ,左心功能不全 2 7例 ,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2 8例 ,再次开胸止血 12例 ,空气栓塞 1例。 2 5例术后持续吸入低浓度一氧化氮患者平均肺动脉压下降 2 8 5 %。 5例同期行右侧迷宫术患者 ,术后房颤消失。随访35 2例 ,随访时间 3个月~ 2 0年 (平均 5 6年 ) ,心功能Ⅰ~Ⅱ级者 2 9例 ,其余患者心功能均正常。结论 成人房缺应尽早手术 ;采用补片修补时自体心包为首选 ;应用吸入一氧化氮疗法治疗术后肺动脉高压效果良好 ;合并房颤的房缺修补术应同期行迷宫手术 ;术中、术后注意防治心律失常及进行左心功能的保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139例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 139例肺动脉闭锁 (pulmonary atresia,PA)患者的外科治疗效果 ,探讨手术时机、术式选择和手术危险因素。 方法  1992年 4月至 2 0 0 2年 6月对 139例 PA患者连续行外科治疗 ,其中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PA- VSD) 12 4例 ,一期根治性手术 75例 ,二期根治手术 10例 ,姑息性手术 39例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 IVS) 15例 ,根治手术 9例 ,Z值平均为 - 0 .4± 0 .8;姑息性手术 6例 ,Z值平均为 - 1.5± 0 .7。双源供血的大主肺侧枝动脉予以结扎或介入栓堵 ,单源供血者需融合连接至固有肺动脉。 结果 围术期死亡 2 3例 ,手术死亡率16 .5 % ,其余患者均经治疗痊愈出院。PA- VSD患者中死亡 2 2例 ,肺动脉指数 (PAI)均 <15 0 mm2 /m2 ;PA- IVS患者中仅 1例中心分流术后因低氧血症死亡。手术危险因素为体外循环时间和患者的体重。 结论  PA患者尽早手术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PA- VSD患者可根据 PAI是否 >15 0 mm2 /m2选择实施根治术或姑息手术 ,PA- IVS可根据右心室发育情况和 Z值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提高小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效果 ,分析总结 78例患者的手术经验。 方法1986年 10月~ 1998年 2月我科连续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纠治小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 78例 ,其中 6 6例为重度肺动脉高压。年龄 1~ 12岁 ,平均年龄 5岁 ;全部患者的肺 /体动脉压≥ 0 .75 ,肺 /体血流量 1.1~ 8.4,平均 2 .2 ;肺血管阻力 96~ 12 80 dyn· s/cm5,平均 6 2 4dyn· s/cm5;动脉血氧饱和度 0 .85~ 0 .98,平均 0 .92 ;心导管检查示双向分流 17例 ,16例合并其它心脏病变。 结果  78例全部手术存活 ,12例术后发生心脏压塞、传导阻滞、出血等并发症 ,经治疗均痊愈出院。 结论 提高危重病例手术存活的关键在于重视术前研究 ,明确诊断病变和估价病情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确定手术指征 ,改进手术技术和良好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59例大型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在心脏不停跳下行VSD修补术的经验. 方法 59例大型VSD伴肺动脉高压患者均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VSD修补术. 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患者术后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发现残余漏4例和Ⅲ°房室传导阻滞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未发现残余漏,无其他并发症和晚期死亡. 结论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大型VSD修补术,能更好地保护心肺功能,术中能避免残余漏和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303例右室双出口手术后早期转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右室双出口 (DORV)病例的术后处理及不同外科术式的早期转归。方法  1988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期间收治 30 3例DORV病儿 ,按室间隔缺损 (VSD)的部位分为主动脉下VSD ,肺动脉下VSD ,双动脉下VSD和远离大动脉下VSD 4组。总结比较不同外科术式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及其原因。结果 再手术 18例 ,死亡 2 9例 ,死亡率为 9 6 % ,其中肺动脉下VSD死亡率最高 ,为 2 4 . 4 % (χ2 =14 . 12 ,P <0 . 0 1) ;根治术和姑息术的死亡率分别为 10 . 6 %和 6 . 6 % (χ2 =1. 0 3,P >0 .0 5 )。死亡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LCOS) ,占 82 . 6 % ;其也是术后主要并发症 ,占 31 .0 %。结论 LCOS是术后主要并发症和死亡的高危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LCOS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大的体肺动脉侧支的患者肺循环的病理解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0年6月33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大的体肺动脉侧支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2例,年龄11个月~29岁.根据1999年国际儿童心脏外科数据和命名会议的分型标准,B型22例,C型11例.29例(87.9%)存在自身肺动脉,其中发育较好的6例(18.2%),发育不良或左右肺动脉无汇合的23例(69.7%).4例(12.1%)自身肺动脉完全缺如.其中31例进行了33次手术治疗,包括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手术8例,一期单源化手术2例,矫治手术23例.结果 分流手术和一期单源化手术的患者术后动脉氧饱和度83%~90%.矫治手术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例,低氧血症(氧合指数<150 mmHg,1 mmHg=0.133 kPa)3例.16例矫治手术患者随访超过1年,右心室压41~99 mmHg;肺动脉瓣中度反流2例;射血分数>50%者14例,<50%者2例.结论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大的体肺动脉侧支应根据肺血管的解剖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存在中央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有汇合、体肺动脉侧支与肺动脉之间存在肺内交通是决定一期单源化和心内矫治手术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s To analyze the anatomy features of the pulmonary circuits in the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P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and 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 (MAPCA),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From April 2002 to June 2010, the anatomy features of pulmonary circuits in 33 patients with PA/VSD/MAPCA were examined and analyzed. There were 21 male and 12 female patients. The age ranged from 11 months to 29 years. The anatomic types of PA/VSD included group B for 22 cases, group C for 11 cases. Thirty-one patients of them underwent 33 operative procedures. The operations included aorta-pulmonary shunt in 8 cases, one stage unifocalization with VSD open in 2 cases, complete repair in 23 cases. Results Twenty-nine (87.9%) patients had native pulmonary arteries, 6 of them were normal size and 23 were hypoplastic size. Four patients (12. 1%) had no native pulmonary arteries. The postoperative oxygen saturation of the patients undergone shunt and one stage unifocalization was increased to 83% to 90%. There was one early death after complete repair because of multiorgan function failure. There were 4 cases of severe low cardiac output and 3 cases of respiratory function failure. Sixteen patients after complete repair were followed up more than one year. The postoperative 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 was 41 to 99 mmHg (1 mmHg =0. 133 kPa). The ejection fraction value was more than 50% in 14 patients and less than 50% in 2 patients. Two patients had medium pulmonary insufficiency. Conclusions An individualized approach based on the anatomy of the pulmonary circuits permits achievement in the patients with PA/VSD/MAPCA. The surgical strategy for PA/VSD/MAPCA mainly depends on the anatomy features of native pulmonary arteries, confluent pulmonary arteries and MAPCA.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Nikaidoh术治疗完全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TGA/VSD/PS)的早期结果。方法在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有8例TGA/VSD/PS患者在我院接受Nikaidoh术矫治,手术年龄4~29个月(11.4±7.6个月),体重5.2~11.0kg(8.0±1.9kg);所有患者房室连接一致,其中伴房室瓣骑跨1例,左肺动脉狭窄1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未行其他手术,手术均采用改良Nikaidoh术,即主动脉根部移位和重建左、右心室流出道,除1例冠状动脉同时移植和使用Homograft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外,用自体心包补片扩大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结果手术死亡1例,无1例出现明显左室流出道梗阻(LVOTO)和右室流出道梗阻(RVOTO),轻度肺动脉反流3例,中度4例,除1例死亡患者外,其余左心功能均正常;随访时间平均8.8个月(3~18个月),7例存活;心功能状况佳,射血分数(EF)0.64±0.02;短轴缩短率(FS)0.33±0.02。未出现进展性主动脉瓣反流、LVOTO、RVOTO和肺动脉反流加重。结论Nikaidoh术适宜于治疗TGA/VSD/PS,尤其当解剖上存在不宜行Rastelli术的患者,早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年龄大于6个月的伴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诊断性治疗-根治性手术策略的应用经验及术后效果,探讨手术指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手术治疗17例伴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男13例,女4例.中位年龄1.2岁,其中0.5岁~<1.0岁6例,≥1.0岁~<3.0岁3例,≥3.0岁8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2例.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CT检查11例,右心导管检查3例.全组均行诊断性治疗2~4周,静吸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大动脉调转术(ASO),术后残留肺动脉高压者继续予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经诊断性治疗动脉氧饱和度提高10% ~21%,肺动脉平均压下降10 ~20mmHg(1.33 ~2.67kPa).随访6~32个月,平均11.2个月.随访期间1例死于食物中毒致急性腹泻、电解质紊乱和心律失常,余患儿至最终随访日均生存.术后6例(35.29%)残余肺动脉高压,年龄均≥3岁,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6 ~20个月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结论 大于6个月的伴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经诊断性治疗后可以选择性实施根治性手术(ASO),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气管插管期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春梅 《护理学杂志》2001,16(6):358-359
婴幼儿呼吸系统功能尚未完善 ,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多 ,术后气管插管期呼吸道管理至关重要。1 997年 4月至 2 0 0 0年 6月 ,我科对 5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术 ,现将术后气管插管期呼吸道管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52例中 ,男 2 9例、女 2 3例 ,年龄 6~ 2 6个月 ,平均 (1 5.3± 4.8)个月。体重 6~ 1 0 (7.84±1 .0 3) kg。室间隔缺损 (VSD) 2 7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8例 ,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 7例 ,法洛四联症 (TOF) 1 0例。术前合并顽固性心衰 6例 ,合并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体心包组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连接治疗肺动脉闭锁并室间隔缺损(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PA/VSD)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PA/VSD病人41例;均采用自体心包组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行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姑息性右心室肺动脉外管道连接术(Sano分流术)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分期矫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共17例PA/VSD小儿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Sano分流术,其中男10例、女7例,中位月龄9.7 (2.5~73.8)个月,体重(8.3±3.4)kg.术前McGoon比为1.04±0.29,Nakata指数为(102.0±56.9) mm2/m2;5例合并左肺动脉开口重度狭窄,11例存在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伴存主要体肺侧枝,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为72.6%±11.6%. 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姑息性Sano分流术.术中结扎未闭动脉导管11例,同期左肺动脉成形7例.10例肺动脉下拉后覆盖自体心包片,1例利用自体心包制作管道,6例使用Gore-Tex管道构建右心室到肺动脉连接.术中均经右心室切口施行流出道疏通.体外循环时间为(75.0±30.0) min,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为89.8%±5.3%,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生存,随访(12.1±6.7)个月,随访期间8例接受二次心血管影像学检查,McGoon比值和Nakata指数分别为2.05±0.37和(304.8±51.3) mm2/m2,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其中4例已接受了二期根治术. 结论 Sano分流术是分期矫治PA/VSD较为安全且可有效促进肺血管发育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