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缠指法配合十宣放血、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等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再加上缠指法、十宣放血。结果治疗20次后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缠指法结合十宣放血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水肿,消除患者手部疼痛僵硬,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我院住院和门诊中诊断明确的病人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湿热敷结合针刺组)、对照组(单纯针刺组),每组均为40例。2组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均给予患侧肩部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通过软尺测定手背的肿胀程度,通过Fugl-Meyer(FMA)量表评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温针灸、康复训练联合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8月~2020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8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温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量表、患肢肿胀程度、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WHOQOL-100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患肢肿胀程度较治疗前减轻,且研究组治疗后的Fugl-Meyer量表、患肢肿胀程度、WHOQOL-100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温针灸、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患肢肿胀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采用间歇穿戴自制热敷盐手套结合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训练治疗。经4个疗程治疗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Fugl-Meyer评定法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Barthel(BI)指数观察上肢ADL能力,并观察患肢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的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肢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ADL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热敷盐手袖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肩手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单一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6.
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静  樊玲  吴李莉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57-357,367
目的观察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良肢位固定仪治疗)与对照组37例(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入院后即刻介入良肢位固定仪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肩、手疼痛,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固定仪对于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在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能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加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只在此基础治疗上加针刺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疼痛、肩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接近,但治愈率治疗组为30.9%,对照组为11.9%,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和单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都有明显疗效,但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的治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常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配合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比较两组疗效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ugl-Meyer、NP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疼痛减轻程度及患肢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SHS)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结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独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结合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应用靳三针疗法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结合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VAS为(4.28±0.32)分、患肢运动功能评分FMA为(85.3±4.1)分、综合功能评定评分FCA为(88.6±9.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患肢运动以及全身综合功能,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PNF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患肢VAS积分、水肿积分、上肢运动功能(FMA)积分,并于治疗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25%,高于对照组的56.2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水肿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PNF康复技术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改善患肢肩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分期施护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行脑卒中常规诊疗方案,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肩手综合症分期行中西结合护理,最后根据患肢疼痛、水肿情况评价疗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者总有效率、上肢FMA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分期施护可有效中断肩手综合征症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偏瘫侧肩手功能的恢复,明显提高临床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定痛膏外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红外线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定痛膏外敷,28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患手示指根部周径、掌横纹处周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手示指根部周径、掌横纹处周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痛膏外敷可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手肿胀。  相似文献   

14.
刘玉霞 《新中医》2006,38(4):76-76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在恢复期患肢突然浮肿、疼痛及患侧肩疼,患肢运动功能受限制的一组综合征,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笔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本病,收到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联合地奥司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Ⅱ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予以中药熏洗和地司奥明片口服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疼痛、水肿、患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及整体疗效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肢疼痛、水肿评分有显著性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患肢运动功能、手功能评分也显著提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洗联合地奥司明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吕畅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39-39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增加中药湿热敷。治疗前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肩关节活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有好转,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湿热敷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较显著且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合八邪透刺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八邪透刺法,穴取患侧八邪穴、外劳宫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共观察治疗3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及患手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肿胀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1)。结论:八邪穴透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及时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胀以及患手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刺络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给予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对照组为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廉全荣  封臻 《陕西中医》2014,(2):146-147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法结合辨经论治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康复疗法基础上加用补气化痰通络方及辨经论治针刺法。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针药组治疗后在全血高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聚集率上检测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减轻患侧疼痛、恢复患肢运动功能、提高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栓再发风险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中药熏蒸与单独使用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Ⅰ、Ⅱ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穴位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熏蒸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手水肿程度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 0. 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疼痛评分均降低(P 0. 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手水肿程度均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电针围刺法联合活血散瘀汤熏蒸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